摘要: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6个节气,也是秋季的“中分点”。《春秋繁露》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人以“分”为名,既指昼夜均等,又暗合“平分秋色”之意。其天文意义在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此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骤降。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6个节气,也是秋季的“中分点”。《春秋繁露》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人以“分”为名,既指昼夜均等,又暗合“平分秋色”之意。其天文意义在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此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骤降。
秋分曾是古代最重要的“祭月节”。据《周礼》记载,周天子在秋分日“夕月于天郊”,用太牢之礼祭祀月神,祈求五谷丰登。然而,因秋分日未必月圆,古人将祭月时间移至农历八月十五,逐渐演变为中秋节。2018年起,秋分被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农耕文明与现代社会的文化纽带。
古代祭月仪式极为隆重,需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等祭品,燃红烛,全家人依次拜月。岭南地区至今保留“拜月光”习俗,客家人称秋分为“月光诞”,认为此时月神灵力最强,能庇佑家庭平安。
“秋分到,蛋儿俏”,古人认为此时地球引力平衡,鸡蛋更易竖立。这一习俗源自春分,但秋分因气候凉爽、鸡蛋保存完好,成为更受欢迎的“竖蛋日”。2025年秋分期间,全球预计有超千万人参与挑战,成功者寓意“生活顺遂”。
岭南客家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实为野苋菜,与鱼片同煮成“秋汤”,民间认为可“洗涤肝肠,阖家安康”。现代营养学证实,苋菜富含铁、钙和维生素K,与鱼片搭配可增强免疫力,正合秋分“润燥养肺”的养生需求。
秋分日,民间艺人会携带印有农夫耕田图和全年节气的“秋牛图”走村串巷,即兴编唱吉祥话,俗称“说秋”。这一习俗既传递农时知识,又为农户带来欢乐,说秋人因此被称为“秋官”。
秋分是农耕社会的“生死时速”,北方抢收冬小麦,南方收割晚稻,同时播种油菜、蚕豆等越冬作物。农谚云:“秋分种麦,一夜管三代”,意指此时播种的小麦产量高,能养活三代人。
华北地区秋分后土壤墒情适宜,农民需深耕、施肥、耙平土地,按行距播种冬小麦。同时,棉花进入吐絮盛期,需分期采摘,避免混入杂质。2025年秋分期间,新疆棉区预计采摘量达5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80%。
长江流域单季晚稻进入成熟期,农民需抢晴收割,避免稻谷发芽霉变。同时,油菜开始育苗,采用直播或移栽方式,为来年油料供应奠定基础。
苹果、梨等果树采摘后,需及时施肥、修剪枯枝,并喷洒农药防治炭疽病、梨木虱等病虫害。山东烟台果农表示,秋分后施肥可提升果树抗寒能力,确保来年产量稳定。
民间流传谚语:“早秋分,无袄过冬;晚秋分,冰雪封门。”2025年秋分交节时间为9月23日凌晨2点19分,属“夜晚秋分”,按谚语预示今年冬季可能偏暖。但气象学家指出,这一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冬季气候受拉尼娜现象、极地涡旋等多因素影响。
2024年秋分为9月22日20点43分,属“早秋分”。民间认为此时冬季较暖,但2024年冬季中国多地出现极端寒潮,证明谚语仅供参考。
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与秋分的先后关系也被视为年景预兆。2025年秋社为9月21日,秋分为9月23日,属“社后分”,农谚称“先社后分,白米如锦墩”,预示粮食丰收。
秋分后,北半球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易出现“秋乏”、口干舌燥等症状。中医建议:
饮食:多吃芝麻、核桃、蜂蜜等润燥食物,少吃辛辣;
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避免大汗淋漓;
起居:早睡早起,顺应“秋收”之气,保持情绪平和。
从祭月到丰收节,从竖蛋到秋汤,秋分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一节气提醒我们:停下脚步,感受阴阳平衡的哲学,品味自然馈赠的丰收,传承农耕文明的基因。正如《夜喜贺兰三见访》所写:“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秋分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生活的仪式。
来源:黑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