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本书厉害在哪呢?它没有跟你讲什么复杂的K线图,也没有劝你必须去创业当老板,它就讲了一件事:我们是怎么“想”钱的。正是这些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想法,决定了我们是月月光,还是慢慢变富。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本超级厉害的书,摩根·豪泽尔的《金钱心理学》。
这本书厉害在哪呢?它没有跟你讲什么复杂的K线图,也没有劝你必须去创业当老板,它就讲了一件事:我们是怎么“想”钱的。正是这些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想法,决定了我们是月月光,还是慢慢变富。
今天,我就从这本书里给你挖出了7个最核心的财富法则,帮你打通财富的任督二脉,看懂那些收入相差万倍的人,到底做对了什么。”
好,那我们马上进入正题。第一个法则,可以说是这本书的基石,也是我们大部分人最容易搞混的一点,那就是:在财富这件事上,你的行为,比你有多聪明重要得多。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最后能不能有钱,跟你是不是名校毕业,懂不懂那些复杂的金融模型,关系真的不大。更重要的是,你怎么对待钱,你怎么日复一日地跟钱打交道。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直觉?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考高分,找好工作,好像智商和努力就是一切。但在金钱的世界里,真不是这样。
书里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真实故事。一个叫罗纳德·里德的人,他是个加油站的工人和商场的清洁工,一辈子做的都是最普通的工作,收入非常微薄。你身边肯定也有这样的人,就是那种你觉得他生活肯定挺拮据的普通大爷。但是,当他92岁去世的时候,他给当地的医院和图书馆捐了600万美元!所有人都惊呆了,一个小清洁工,怎么会有这么多钱?
谜底揭开,其实特别简单。他没什么理财技巧,就是把自己挣到的每一分钱,省下来,然后投到那些最稳妥的蓝筹股里,然后就……忘了它。几十年如一日,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再重复。他甚至都没怎么关心过股市的涨跌。
你看,这就是“行为”的力量。他的行为模式是什么?是极度的耐心,是延迟满足,是不瞎折腾。
那书里还讲了另一个反面的例子。一个叫理查德·福斯科恩的人,哈佛大学毕业,美林证券的高管,华尔街的精英。要说聪明,那绝对是顶级的。他在40多岁的时候就赚到了巨额财富,然后提前退休,盖了一座几千平米的豪宅,光是每个月的维护费就高得吓人。结果呢?2008年金融危机一来,他的财富瞬间蒸发,最后竟然破产了。
为什么?因为他的“行为”出了问题。他赚到钱之后,极度地贪婪和虚荣,借了大量的债去维持那种奢华的生活,把自己的财务状况搞得像一根绷紧的弦,一点风吹草动就断了。
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对比是不是特别强烈?一个清洁工,一个华尔街精英,最后的财富结局完全颠倒。所以你看,理财这件事,真的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的行为更理性,谁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心态。
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总喜欢追求那些“聪明”的技巧。比如,总想找到那个能一夜暴富的股票,总想踩准市场的每一个节点,高抛低吸。结果呢?往往是追涨杀跌,成了被收割的韭菜。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术”,却忽略了那个最根本的“道”——管理好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就像减肥一样,谁都知道要“管住嘴,迈开腿”,这个道理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失败?因为他们做不到持续的、正确的行为。今天饿一顿,明天就暴饮暴食,今天跑个十公里,然后一个星期都不动。这种不稳定的行为,再聪明的减肥理论也救不了你。
所以,第一个财富法则,请你一定刻在脑子里:别再为自己不是金融专家而焦虑了,先从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储蓄习惯开始。 你是不是那个能长期坚持做一件简单事的人?哪怕这件事看起来有点“笨”,比如每个月雷打不动地存下一笔钱。相信我,时间的玫瑰,会为这些看似“笨拙”但持之以恒的行为而绽放。
聊完了行为,我们来聊一个可能有点玄,但又无比重要的话题:运气和风险。
我们特别喜欢听成功人士的故事,对吧?听他们怎么白手起家,怎么做出英明决策。但《金钱心理学》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它说:任何巨大的成功,背后都有运气的成分;同样,任何巨大的失败,也都有风险的影子。 运气和风险,就像一对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一个代表了你不可控的好事,一个代表了你不可控的坏事。
书里举了比尔·盖茨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盖茨聪明、有远见。但有一个事实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盖茨上的那所高中——湖滨中学,是当时全世界可能唯一一所能让学生无限制使用电脑的学校。你想想,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气”?就像一个想学游泳的孩子,家门口就有一个奥运会标准的游泳馆,而且还免费对他开放。
作者并不是想说盖茨的成功全靠运气,他的努力和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百万分之一的运气,是把他推向神坛的关键一步。当时还有很多和盖茨一样聪明,甚至比他还厉害的计算机天才,但他们没有这样的运气,所以历史记住了比尔·盖茨。
反过来看风险也是一样。你可能做对了所有的事,但就是因为一个你完全没想到的“黑天鹅”事件,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个政策的改变,就可能让你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那认识到运气和风险的存在,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用呢?用处太大了!
首先,它能让我们保持谦逊。当你賺到钱,或者做成了一件事的时候,不要百分之百地把它归功于自己的牛逼。你要告诉自己,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这样,你就不会盲目自信,不会把一两次的成功当成可以无限复制的公式,然后把所有的身家都押上去。很多在股市里亏大钱的人,都是因为前几次赚了点小钱,就觉得自己是股神了,结果一次失误,就回到解放前。
其次,它能让我们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当我们看到别人失败的时候,不要轻易地去评判说“这人真不行”。他的失败,可能不是因为他不努力,或者不够聪明,很可能只是运气不好,遇到了他无法控制的风险。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那个破产的华尔街精英,我们当然可以说他贪婪,但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不可抗的风险。
那么,我们该怎么应对运气和风险这对“双胞胎”呢?
作者给的建议特别实在:不要去学习那些最极端的个例。 什么“20岁实现财富自由”、“靠XX币赚到一个亿”这种故事,听听就好,千万别当成你的人生指南。因为这些极端成功的背后,往往有极端运气的加持,是不可复制的。
我们应该学习的,是那些普遍适用的、大概率能成功的方法。比如,持续储蓄、做好资产配置、拉长时间维度。这些方法可能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它们能让你在面对不确定的风险时,有更强的抵抗力,同时也能让你稳稳地接住运气来临时带来的机会。
记住,投资和人生,都不是打一场定胜负的拳击赛,而是一场看谁能活得更久的生存游戏。在牌桌上待得越久,你摸到好牌的概率就越大。 而正确认识运气和风险,就是让你能永远留在牌桌上的护身符。
好,我们接着聊第三个法则,这个法则,我觉得是这本书里最有“禅意”,也最能提升我们幸福感的一条。那就是:学会说“够了”。
听起来很简单是吧?但实际上,这是最难的一种财务技能。
我们人性里有一个特别大的弱点,就是“比较”。上学的时候比成绩,工作了比薪水,结婚了比谁家孩子更优秀。在财富上更是如此,我们赚到十万,就想赚一百万;赚到一百万,又会看着那些赚一千万的人眼红。这个财富的球门,在欲望的驱使下,会不断地向前移动。
作者在书里讲了个故事。他在一个派对上,遇到了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写了一本非常畅销的书,赚了很多钱。另一个也是作家的人就问他,你难道不嫉妒他吗?这个作家回答说,不啊,我的生活已经很好了,我有足够的钱,有爱我的家人,有喜欢的工作,我“够了”。
这个“够了”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财务满足感”。但很多人,尤其是那些非常成功的人,反而很难达到。
书里提到了一个叫拉贾特·古普塔的人,他可以说是印度裔在美国奋斗的天花板了。从一个贫穷的家庭出身,一路干到麦肯锡的全球CEO,退休的时候身家已经超过一亿美元。按理说,他这辈子赚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了吧?但是,他没有停下来。为了赚更多的钱,去跻身于那种亿万富豪的顶级圈子,他竟然去搞内幕交易,最后身败名裂,锒铛入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球门”一直在移动。当他身家一亿的时候,他比较的对象是那些身家十亿、百亿的人。这种永无止境的社会比较,就是一剂毒药,会吞噬你的理智,让你做出疯狂的举动,最后把你已经拥有的东西,也全部毁掉。
“The hardest financial skill is getting the goalpost to stop moving.” 这是书里的一句原话,我特别喜欢。最难的财务技能,就是让那个球门停下来。
那怎么才能让球门停下来呢?
关键在于,把你的关注点从“别人有什么”转移到“我需要什么”上来。
你需要一个多大的房子才能住得舒适?你需要多少钱才能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你需要多少积蓄才能在不想工作的时候有底气说“不”?这些才是你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你看我邻居换了辆新车,我是不是也该换了?”“我同学都买名牌包了,我是不是也得买一个?”
当你把欲望建立在和他人的比较上时,你就永远不会满足。因为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你更有钱的人。
这个法则,其实不仅仅是关于钱,更是关于人生幸福的智慧。财富的意义,不是为了在数字上碾压别人,而是为了给你带来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如果你为了追求一个不断变动的、由别人定义的目标,而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健康、甚至自由,那不就本末倒置了吗?
所以,从现在开始,试着给自己设定一个“够了”的线。这个线不是让你不思进取,而是让你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内心的平静。当你达到了这个目标,你会发现,原来幸福跟拥有更多,关系真的不大。
如果说前面我们聊的都是“心态”和“智慧”,那接下来这个法则,就是能让你的财富产生核武器级别威力的“魔法”了。这个魔法的名字,就叫——复利。
爱因斯坦都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我觉得,我们大部分人,都严重低估了它的威力。
说到复利,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巴菲特。我们总觉得,巴菲特之所以是股神,是因为他选股的眼光太毒了,总能找到那些涨几十倍、几百倍的牛股。
但《金钱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说,巴菲特成功的秘诀,不是他有多会选股,而是他开始得足够早,并且坚持得足够久。
书里算了一笔账,巴菲特的净资产,现在大概是800多亿美元,其中99%都是在他50岁之后才获得的。也就是说,他从10岁开始投资,一直到50岁,这整整40年,赚到的钱,只占他总财富的1%。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巴菲特的财富神话,其实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他的年化收益率,大概在20%左右,这个收益率,很多顶级的投资人也能做到,甚至在某些年份能超过他。但是,没有人能像他一样,把这个收益率,持续整整70多年!
这就是复利最关键,也最反直觉的地方:它的威力,主要来自“时间”,而不是“利率”。
我们总想着,要是我能找到一个年化50%的项目,那不是很快就发财了?但这种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你很可能玩个一两年就爆仓出局了。而复利真正牛逼的地方在于,只要你给它足够长的时间,哪怕是一个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年化收益率,比如8%或者10%,最后滚出来的雪球,也会大到让你惊讶。
我给你举个例子。假设你从25岁开始,每个月定投1000块钱到一个年化8%的指数基金里。听起来很简单吧?一个月1000块,大部分人都能做到。那你猜猜,到你65岁退休的时候,这个账户里会有多少钱?
答案是,差不多200万。你总共投入的本金只有48万,但利息却滚出了150多万!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但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换一下。假如你从35岁才开始做同样的事情,每个月同样定投1000,同样是8%的年化。你只是晚了10年而已。那你65岁的时候,账户里会有多少钱呢?
大概只有90万。你看,仅仅是晚了10年,最后的结果差了整整一倍还多!而你只是少投了12万的本金而已。
所以,关于财富,最好的时机永远是“现在”。不要再说“等我有钱了再理财”,哪怕你现在每个月只能存下100块,也要马上开始。因为你最大的本钱,就是你的“时间”。你在为未来的自己,种下一棵会不断长大的摇钱树。
理解了复利,你就会明白,致富的关键,不是去追求那些短期的高收益,而是找到一个合理的、可持续的收益率,然后用钢铁般的意志,长期地坚持下去。 不要因为市场一时的涨跌就轻易卖出,不要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中断你的定投。
你要做的,就是把雪球放在一条又长又湿的雪道上,然后,给它足够的时间。剩下的,就交给时间这个魔法师吧。
好,我们聊了怎么让财富增长,现在要聊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话题:怎么守住你的财富。
作者在书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赚钱”和“守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能,甚至需要完全相反的思维模式。
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看,想要赚钱,特别是赚大钱,你需要什么?你需要敢于冒险,要乐观,要敢于把自己推到聚光灯下,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这个过程,就像是开F1赛车,追求的是速度和激情。
但是,想要守住钱,你需要什么?你需要的是谦逊,是谨慎,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悲观”。你要时刻害怕,你赚来的钱,可能会以同样快的速度消失。你要节俭,要意识到过去的成功,不代表未来也会一直成功。这个过程,更像是乌龟赛跑,追求的是稳定和长久。
很多聪明人,非常擅长“赚钱”这个游戏,但却在“守钱”这个游戏里输得一败涂地。
书里讲了美国一个对冲基金,叫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那可是“梦之队”,里面有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还有华尔街最顶级的交易员。他们发明了一套超级复杂的数学模型,在前几年可以说是所向披靡,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就是典型的“赚钱”高手。但是,他们失败在哪呢?失败在,他们太相信自己的模型了,觉得自己可以预测和控制一切风险。他们用了极高的杠杆,把自己的风险敞口放大到极致。最后,当俄罗斯债务违约这个“黑天鹅”出现时,他们那套看似完美的模型瞬间崩溃,几天之内就亏光了所有的钱,最后不得不被美联储接管,以防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会赚不会守”。他们把开F1赛车的激情,用到了本该像乌龟一样爬行的守钱阶段,结果就是车毁人亡。
那我们普通人,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永远不要为了那些你“不需要”的东西,去赌上你“拥有”的东西。
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够了”的智慧。当你的财富已经可以满足你的基本需求,让你过上体面的生活时,你就应该把“守住”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继续去冒那些可能让你一无所有的风险。
那具体的“守富”策略是什么呢?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生存下去。投资大师芒格说过:“只要我能知道我将来会死在哪里,那我就永远不去那里。” 这句话用在投资上就是,你首先要保证自己不“死”。不要加过高的杠杆,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永远给自己留有余地。
第二个,就是为意外做准备,留出“容错空间”。你要假设,你做的计划,肯定会有出错的时候。市场可能会崩盘,你可能会突然失业,家里可能会有人生病。所以,你必须有一笔应急备用金,你的投资组合里必须有一些防御性的资产。这种“容错空间”,就像是汽车的安全气囊,平时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关键时刻能救你的命。
第三个,要对未来保持乐观,但对过程保持悲观。什么意思?就是你要相信,长期来看,经济是发展的,市场是向上的,你的财富是会增长的。这是乐观。但同时,你要知道,通往山顶的路,一定是崎岖不平的,中间会有暴风雨,会有悬崖峭壁。这是悲观。所以,你要做好应对各种短期波动的准备,不要被吓得半路下车。
记住,财富的积累,上半场靠进攻,下半场靠防守。只有那些懂得如何从F1赛车手切换到乌龟模式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聊到这儿,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一个人开着豪车,戴着名表,住着大房子,你会觉得他“很有钱”,对吗?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这么想。但《金钱心理学》告诉我们,这可能是个天大的误会。
第六个财富法则就是:财富,是你看不见的那部分。
什么意思?我们看到的豪车、名表、奢侈品,这些是“富裕”的象征,但它们不是“财富”本身。
富裕(Rich)是你当前的收入水平,是一个可见的、流动的现金流。一个人年薪很高,他可以花钱买很多贵的东西,让我们觉得他很“富裕”。
但财富(Wealth)是你没有花掉的钱,是那些被储蓄和投资起来的资产。它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是那些能为你未来带来更多选择权和安全感的东西。
书里有一个特别精辟的比喻:“花钱让别人知道你有钱,是让钱减少的最快方法。”
当你花100万买了一辆跑车,你的财富就少了100万。你得到的是一个消费品,和一个让别人羡慕的目光。但你失去的,是这100万如果被投资起来,在未来几十年里可能产生的巨大复利。
这个道理,其实戳破了一个我们很多人都有的幻觉——“豪车悖论”(Man in the Car Paradox)。
当你开着一辆法拉利在街上,你以为路人会想:“哇,开这车的人好牛啊!” 但实际上,大部分路人心里想的是:“哇,要是我有这辆法拉利,那该多酷啊!”
你看,他们没有在羡慕“你”这个人,他们只是把你当成了一个参照物,来想象他们自己拥有这辆车时的样子。你的奢侈消费,并没有给你本人带来多少真正的尊重,它只是为你旁边的“物”提供了炫耀的舞台。
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忍不住去买那些超出我们真实需求的东西呢?
因为财富是看不见的。你没办法知道你邻居的银行账户里有多少存款,他的投资组合是赚是赔。我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他开了什么车,他老婆背了什么包。所以我们就用这些外在的东西,去构建一个关于财富的想象。
但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这个游戏的规则。他们会把更多的钱,投入到那些“看不见”的地方——股票、基金、房产(指出租或增值的部分,而非纯自住的消费品)、以及最重要的,他们自己的头脑和能力上。
他们追求的,不是让别人“觉得”他有钱,而是真正拥有那种可以随时选择“不工作”的底气和自由。
所以,这个法则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第一,重新定义你对“富”的理解。 不要再把消费能力等同于财富。一个穿着优衣库,坐着地铁的年轻人,他的净资产,可能远远超过那个一身名牌,但欠着一屁股信用卡债的“伪富豪”。
第二,把你的注意力从“花钱给别人看”转移到“为自己存钱”上。 提高你的储蓄率。作者甚至说,你的储蓄率,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的财富密码。 你能赚多少钱,市场能给你多少回报,这些都有不确定性。但你能存下多少钱,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记住,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不会在朋友圈里炫耀,但它会在你人生需要转弯,或者遇到风浪的时候,给你最坚实可靠的支撑。
好了,我们终于来到了最后一个法则。聊了这么多关于如何赚钱、守钱、看待钱的话题,我们最后必须回到一个终极的问题:我们那么努力地去搞钱,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买更大的房子?开更豪的车吗?
《金钱心理学》给出了一个在我看来最深刻,也最温暖的答案:金钱能带给你的最高红利,是“掌控你的时间”。
换句话说,财富的终极价值,是给你自由。
什么自由?是那种早上醒来,你可以对自己说“今天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的自由。是那种当你不喜欢你的工作时,可以有底气递上辞职信,花几个月时间去思考人生下一站的自由。是那种当家人需要你的时候,你可以毫不犹豫地放下一切去陪伴他们的自由。
这种对时间的掌控感,是任何奢侈品都无法替代的幸福感。
作者在书里提到,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人的平均收入和财富水平大幅提高,但人们的幸福感指数,却几乎没有变化。为什么?因为虽然我们更有钱了,但我们对时间的掌控感却在下降。我们被各种工作、任务、信息绑架,感觉自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
有一个词叫“心理抗拒” (Reactance)。就是说,当你被强迫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哪怕这件事本身是你喜欢的,你也会感到痛苦。比如,你很喜欢画画,但如果老板要求你每天必须按时按量交出画稿,画画就从一种乐趣,变成了一种折磨。
所以,能掌控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才是幸福的核心。而金钱,就是实现这一切最有力的工具。
这个法则,彻底改变了我对“财务自由”的看法。
以前,我总觉得财务自由,就是得赚到一个天文数字,然后躺在沙滩上什么都不干。但现在我明白了,财务自由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是,你的被动收入,或者你的储蓄,足以覆盖你的基本生活开销,让你拥有了选择权。你可以选择继续工作,因为你热爱它,而不是因为你离不开那份薪水。你也可以选择去追寻你的梦想,哪怕它一开始赚不到什么钱。
所以,怎么才能获得这种“自由红利”呢?
答案又回到了我们前面说的——提高你的储蓄率。
你的储蓄,就是你为你未来的自由买下的“门票”。每多存下一块钱,你就离那个“可以说不”的时刻,更近了一步。
这跟你的收入高低,关系不是绝对的。一个年薪20万,能存下10万的人,比一个年薪100万,但每年都月光的人,离自由更近。因为前者在为自己的时间银行充值,而后者只是在用高收入维持一个昂贵的“笼子”。
所以,请记住,你管理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你未来人生的可能性。你存下的每一笔钱,都是在为你自己投票,投给一个更自由、更从容、更幸福的未来。
好了,今天关于《金钱心理学》的7个法则,我们就聊到这里了。从“行为比聪明更重要”,到“金钱的终极价值是自由”,你会发现,这本书其实没有教我们任何一个能快速暴富的“秘诀”。
它更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告诉我们,关于钱的那些最朴素、最本质,但也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道理。它让我们明白,理财的本质,其实是理人生。管理好自己的欲望,理解世界的复杂性,用长期主义的心态,去做那些简单但正确的事。
也许,这才是那条能让普通人,也能稳稳地走向富足的,真正的康庄大道。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视频,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并且分享给你身边那个,你希望他也能变得更富有的朋友。当然,也别忘了订阅我的频道,打开小铃铛,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下一次的成长之旅啦。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来源:今日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