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奠基者”:后周如何为北宋统一铺好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5:42 1

摘要:提到北宋的统一,很多人会想到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却鲜少有人注意到,这份功业,其实是由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一砖一瓦砌起来的。而这一切的故事,要从五代末年那场“先练内功,再定天下”的谋略说起。

提到北宋的统一,很多人会想到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却鲜少有人注意到,这份功业,其实是由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一砖一瓦砌起来的。而这一切的故事,要从五代末年那场“先练内功,再定天下”的谋略说起。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五代十国”的分裂漩涡里:后周的西北方有盘踞太原的北汉跳梁,东北方有崛起的契丹(辽国)虎视眈眈;南方则散落着南唐、吴越、后蜀等多个政权,各占一方富庶地。而开始打破“棋局”的,正是后周的两代君主——郭威与柴荣。

后周的第一步棋,走得格外扎实:先不管外界的纷扰,专心“练内功”。太祖郭威一上台,就把五代以来的“坏毛病”改了个遍:下令禁止各地进贡珍奇珠宝,自己带头过俭朴日子;又鼓励农民垦荒种地,招抚流离失所的百姓,让混乱的社会慢慢稳了下来。到了世宗柴荣继位,这位胸怀大志的君主更是喊出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口号,改革力度比郭威更猛。

柴荣的“内功心法”,每一招都戳中要害:军队里老弱残兵太多?他直接精简裁汰,只留精锐加强训练,还一次性严惩了70多个骄横的将领,让军队战斗力飙升;百姓交税负担重?他推行均定赋税,连达官显贵都要按规矩交粮,不准搞特殊;佛教寺庙占了太多土地和人口?他果断拆毁多余寺庙,让僧尼还俗务农,还把收缴的铜像铜器铸成钱币,盘活了商品经济。更重要的是,他严惩贪官污吏,让官场风气为之一清。就这样,后周的国力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强,渐渐有了“收拾旧山河”的底气。

内功练好了,下一步就是“定天下”的战略。柴荣没急着硬碰硬,而是先让大臣们献上“平边策”,最后采纳了比部郎中王朴的建议: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这个策略看似“避重就轻”,实则精明至极:北方的契丹军事实力强,还和北汉联手,硬拼容易吃亏;而南方诸国虽然占据江淮、川蜀等富庶之地,军事实力却远不如后周,先拿下南方,既能获得粮饷和人口补充,又能避免两线作战。

战略定了,后周的“统一攻势”立刻展开。显德二年(955年),柴荣先派军西征后蜀,一举收复了后蜀北边的战略要地,把对方逼得只能龟缩在四川不敢出来;紧接着,从显德二年到显德五年,后周三次出兵讨伐南唐,硬生生拿下了梦寐以求的淮南十四州,逼得南唐中主李璟(也就是后主李煜的父亲)去掉国号,乖乖称臣纳贡。搞定了南方的两大威胁,后周终于有精力转向北方,直面最强大的对手契丹。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亲自率领大军北伐。这支经过改革锤炼的后周军队,战斗力堪称巅峰:从开封出发,一路疾驰到沧州,只用了42天,就连续收复了三州三关,共17个县。要知道,这三关本是唐朝防御契丹的战略要地,时隔多年重新夺回,意义重大。大军一路推进到今天的北京南边,眼看就要攻下幽州(今北京),一举收复被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柴荣却突然染上重病,不得不下令班师回朝。回到开封没多久,这位年仅39岁的英主就遗憾离世。

后人常说,如果柴荣能多活几年,以当时后周的气势,未必不能一举拿下幽州,彻底收复燕云十六州。那样的话,后续北宋面临的“北方威胁”或许会大大减少,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完全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柴荣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最终交到了他的部下,赵匡胤的手中。

当赵匡胤后来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继而逐步统一全国时,他所依靠的,正是后周留下的强大军队、稳定的经济,以及那套“先南后北”的战略蓝图。可以说,没有后周两代君主的深耕细作,就没有北宋统一的顺利开局。五代乱世的落幕,北宋盛世的开端,都藏在后周那段“练内功、定战略、谋统一”的往事里。只可惜赵氏兄弟没有柴荣的气魄,只能龟缩不前,形成北宋、西夏、辽并存的局面。

来源:杂家归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