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代十国末年到北宋初年,为啥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这俩雄主,都没能灭掉小小的北汉,反倒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做到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五代十国末年到北宋初年,为啥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这俩雄主,都没能灭掉小小的北汉,反倒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做到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这事还得从五代十国的乱局说起。唐朝末年,李克用靠着沙陀骑兵成了河东节度使,从此河东就成了军事重镇,中原的局势,河东的军事势力能起很大作用。
后汉建立后,刘知远让弟弟刘崇留守太原,做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死后,儿子刘承祐继位,结果被郭威造反,后周建立。
刘崇一开始还想着南下争天下,郭威假意迎立他儿子刘赟为帝,他就高兴得不行,觉得天下还是刘家的。手下李骧提醒他小心郭威,他却把李骧杀了,结果刘赟被杀,他一气之下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
北汉地盘不大,就十二个州,可军事力量强,继承了河东的精锐。
刘崇知道自己实力跟后周比还是弱,于是就学石敬瑭呗,向辽国求援,认辽世宗耶律阮为叔叔,后来耶律阮非要当他爹,他也只好认了,成了五代十国倒数第二个 “儿皇帝”。
有了辽国这个靠山,北汉就开始跟后周对着干。
郭威死后,柴荣继位。柴荣这人有雄才大略,可刚登基时根基不稳,刘崇觉得机会来了,联合辽国出兵攻打潞州。
潞州守将李筠战败,柴荣决定御驾亲征,当时冯道还劝他坐镇后方,柴荣想到唐太宗亲征的例子,坚决要亲自上。
两军在高平相遇,一开始周军右翼的樊爱能、何徽临阵脱逃,周军眼看要败,关键时刻赵匡胤站了出来,对张永德说:“敌人气焰嚣张,咱们必须玩命才能打败他们。您的麾下都是神箭手,请让他们出为左翼,我愿带人马为右翼,共同奋击。主上面临险境,我们当拼死一战!” 张永德同意后,分了两千人给赵匡胤。
赵匡胤和张永德率军冲入阵中,周军士气大振,以一当百。北汉大将张元徽被杀,辽军见势不妙也跑了,刘崇只能带着残兵逃回太原。柴荣趁机整顿军队,处死了樊爱能等七十余将校,军纪严明起来。
之后柴荣率军北上围困太原,可太原城防坚固,加上辽军援军到来,柴荣只好撤军。这一仗让北汉元气大伤,但终究没灭掉。一方面太原城太难打,另一方面辽国的支援始终是个大问题。
柴荣回来后,开始整顿军队、灭佛增加兵源和劳动力,还召集群臣开会。郎中王朴献上《平边策》,主张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建议先取江淮,再灭南方割据势力,最后平定北汉。
柴荣觉得有道理,就先打后蜀、南唐,把南方搞定了再说。
后来柴荣北伐辽国,一路顺利,突然生病只能返回,还把张永德的都点检职务交给了赵匡胤。柴荣死后,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赵匡胤登基后,李筠、李重进叛乱,他平定后,也想着灭北汉。
北宋建隆二年冬天,赵匡胤找赵普商量攻打太原的事。赵普分析说:“现在灭北汉,咱们要独自面对辽国,压力太大,不如先留着它,先消灭南方各国,积攒财力物力,到时候再专力北方。”
赵匡胤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这就是著名的雪夜定策。
为啥他们都选择先南后北呢?南方政权有钱,实力弱,打下来能获得很多资源,而北汉有辽国支持不好打,先解决南方再集中力量对付北方,这种策略没有毛病。
四、赵光义灭北汉赵匡胤在位时,几次攻打北汉都没成功,主要是辽国的支援和太原城防易守难攻。开宝九年,赵匡胤去世,赵光义继位。赵光义继位后,先搞定了南方剩下的吴越国、陈洪进,南方统一了就该对付北汉了。
这时候辽国的情况也变了,“睡王” 辽穆宗被杀,辽景宗耶律贤继位,主张缓和辽宋关系。赵光义故意示弱,多次派使者到辽国示好,让辽国放松警惕。
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觉得时机成熟挥师北伐,还派人通知辽国:“我要打河东了,你们别插手,不然就开战!”
辽国一开始没当回事,派耶律沙等人救援,结果被宋军半渡而击,大败而归。刘继元一看辽国援军败了,没啥指望了只能投降。至此北汉灭亡,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终于结束。
咱来总结一下,为啥柴荣和赵匡胤灭不了北汉,赵光义却能成功。
北汉虽然小,但军事基础好,又有辽国这个强大的外援,辽国动不动就出兵支援,让后周和北宋前期攻打北汉时,不得不面对辽军,压力很大。
太原城防太坚固,柴荣当年围困两个月都没打下来,赵匡胤两次亲征也没成功,可见这城不好攻。
柴荣和赵匡胤在位时,国内还有其他问题,比如柴荣刚继位根基不稳,后来要先解决南方问题。赵匡胤刚建立宋朝,需要稳定内部,平定叛乱,积累实力。
赵光义继位时,南方已经统一,宋朝实力大增,辽国又因为赵光义的示弱策略放松了警惕,救援不及时,加上北汉内部也有问题,比如人心浮动,所以才让赵光义抓住机会灭了北汉。
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一个政权的存亡,不仅看自身实力,还得看外部环境和策略。北汉靠着辽国撑了那么多年,终究是依附他人,当辽国靠不住时,灭亡也就难免了。
柴荣和赵匡胤的雄才大略,加上正确的策略,虽然当时没灭北汉,但为后来赵光义灭北汉奠定了基础。
来源:匹夫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