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的成长之路:Prompt到RLHF,产品经理必读攻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5:39 1

摘要:前两年,大模型火得不讲道理。从GPT-3到GPT-4,参数越堆越多,新闻也越看越玄,但真到产品经理这里,问题从来不是“这模型厉不厉害”,而是“我怎么用它干点实事”。

前两年,大模型火得不讲道理。从GPT-3到GPT-4,参数越堆越多,新闻也越看越玄,但真到产品经理这里,问题从来不是“这模型厉不厉害”,而是“我怎么用它干点实事”。

你接入一个开箱即用的模型,它能写诗、能写代码、能翻译、能讲笑话。但你让它写个合同摘要,它开始讲法律常识;你让它生成客服话术,它用词客气但完全不懂你家品牌的语气。

模型不是不会,而是没被“带教”。

现在行业里主流做法有三种:写提示(Prompt)、做微调(SFT)、加人类反馈(RLHF)。这三步,像是带一个“天才实习生”入职:先教他说话,再教他干活,最后教他判断。

2023年一家做婚礼策划的小公司,想让AI帮客户写求婚文案。他们直接接了个通用模型,没训练,没微调,就靠一组写得很细的提示词,一开始让模型写表白,内容像朋友圈鸡汤一样。

后来他们写了一句:“你是一个情感综艺节目的编剧,请写一段适合在咖啡馆求婚的对白,控制在三句话。”模型立刻写出了带惊喜、又有细节的内容。

这就是Prompt的力量。不改模型,只改输入方式,成本低,见效快。

但问题也很明显,提示词一旦太复杂,就东补西补,改一行动全局。你改了产品功能,Prompt也得重写一遍,文案风格不稳定,格式也容易错,项目一大就难以维护。

后来这家公司业务做大了,想让模型生成婚礼流程、但是Prompt再怎么写,也总是差点意思。于是他们整理了几百份老客户的案例,把“提问-回答”配对交给技术团队做了微调,这一步叫SFT(有监督微调)。

它的好处是模型开始形成“肌肉记忆”,知道你业务里常见的套路和用词,输出也更稳定。你问它“流程怎么安排”,它能自动生成符合品牌语气、结构清晰的内容。

但微调的门槛也高,数据要干净,标注要一致,训练周期长。你今天改了一个流程,明天就可能得重训一次,对于这种频繁变化的业务,这种方式成本可不低。

所以,产品经理要谨慎选择,SFT适合业务场景明确、数据储备丰富的团队。如果还没弄清楚用户到底想看什么内容,盲目微调只会让项目越做越重。

虽然模型会说话了,也能干活了,但你还是时不时觉得它“跑题”。这个时候,就得让它学会判断:什么是“好”的回答,什么是“合适”的表达。

2022年OpenAI上线ChatGPT后,模型表现突然变得“更像人”。他们做了一件事:收集了大量用户的点赞点踩数据,用来训练模型的“判断力”。这个过程叫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它不是告诉模型“标准答案是什么”,而是教它分辨“哪些答案更好”。就像带新人做销售,不是背台词,而是教他看客户反应、判断说话节奏。

不过RLHF的成本也很高,要请人评估模型输出,还要训练一个“奖励模型”,一般中小团队不太做得起。

但也不是完全用不上这个,你可以提前在产品中埋下反馈机制,比如让用户点“有用/没用”,慢慢积累数据,未来真要做RLHF,这些数据能派上大用场。

不是所有团队都需要走完这三步,也不是谁走得快,谁就赢。

Prompt是试探,SFT是打磨,RLHF是塑造判断。你写提示词,是在看模型能不能胜任;你做微调,是在让模型更像你的人;你引入反馈,是在让它学会权衡利弊。

产品经理面对AI项目,最怕的不是技术难题,而是一开始就想着“做大做全”。很多时候,一个写得精准的提示词,比一次仓促的微调更能解决问题。

调教模型这件事,和带新人差不多。你得先听他说话,再看他做事,最后看他能不能独立判断。模型和人一样,成长是一步一步的。

来源:老徐述往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