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2月的一个深夜,上海警备司令部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汤恩伯一支接一支地抽着香烟,桌上的烟灰缸已经堆成了小山。这位蒋介石曾经相当倚重的将领此刻却眉头紧锁,手中的钢笔在信纸上悬停许久,墨水滴落晕开一片。"父亲大人钧鉴..."他又一次写下这个熟悉的称呼,随即
1949年2月的一个深夜,上海警备司令部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汤恩伯一支接一支地抽着香烟,桌上的烟灰缸已经堆成了小山。这位蒋介石曾经相当倚重的将领此刻却眉头紧锁,手中的钢笔在信纸上悬停许久,墨水滴落晕开一片。"父亲大人钧鉴..."他又一次写下这个熟悉的称呼,随即狠狠划掉,将信纸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
陈仪与汤恩伯的关系,在民国军政界堪称一段佳话。1909年,21岁的汤恩伯还只是浙江武备学堂的一名普通学生时,时任浙江督军公署科长的陈仪就对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青睐有加。
"恩伯啊,你可知日本士官学校是亚洲最好的军事学府?"一次课后,陈仪拍着汤恩伯的肩膀问道。见年轻人眼中闪过向往之色,陈仪当即表示:"你若有意,我可资助你去日本留学。"
这一诺言在五年后兑现。1914年,陈仪自掏腰包送汤恩伯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据汤恩伯晚年回忆,当时陈仪给他的临别赠言是:"学成报国,勿忘初心。"
1926年,汤恩伯学成归国,陈仪已是孙传芳麾下重要将领。他立即将汤恩伯安排在自己部队任职,手把手教导这个"义子"如何带兵打仗。北伐战争期间,陈仪更是多次在蒋介石面前举荐汤恩伯,使其得以在黄埔系中崭露头角。
"没有陈公,就没有我汤恩伯的今天。"这是汤恩伯在公开场合常说的一句话。1934年陈仪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时,第一个调用的就是汤恩伯,任命他为驻闽部队指挥官。两人在福州同住一栋官邸,朝夕相处,情同父子。
时间来到1949年初,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岌岌可危。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陈仪此时担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驻守杭州。
2月7日,陈仪秘密派外甥丁名楠携带亲笔信前往上海,邀请汤恩伯共同起义。信中写道:"长江防线已不可守,为保浙沪百万生灵计,宜当机立断..."字里行间透露出与共产党和谈的意向。
汤恩伯接到信后如坐针毡。作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他手握三十万重兵,是蒋介石布置在长江防线的最后王牌。而陈仪信中暗示的起义计划,无异于在蒋介石背后捅刀。
"父亲大人这是要拉我一起跳火坑啊!"汤恩伯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他清楚记得1948年底蒋介石召见他时的场景——那个瘦削的老人在昏暗的灯光下死死盯着他:"恩伯,长江防线就交给你了,若有闪失,提头来见!"
2月14日,汤恩伯终于做出决定。他秘密飞往奉化溪口,向"下野"的蒋介石汇报了陈仪的"叛变"计划。据侍从室主任俞济时回忆,那天蒋介石听完汇报后,脸色阴沉得可怕。
"陈仪老糊涂了!"蒋介石猛地拍案而起,"你立即回上海部署,务必稳住局面。至于陈仪...先不要打草惊蛇。"
2月17日,陈仪再次派丁名楠到上海,带来更为详细的起义方案:由陈仪在杭州宣布浙江"和平解放",汤恩伯则控制上海驻军保持中立。汤恩伯表面应允,暗中却已开始调动部队。
2月21日,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身份发出密电,下令免除陈仪浙江省主席职务。23日,当陈仪在杭州家中准备起义文件时,突然被毛森率领的特务逮捕。据说被捕时,陈仪还不敢相信地问:"是恩伯派你们来的?"
陈仪被押送至台湾后,蒋介石曾有意网开一面。据《陈诚日记》记载,1949年6月,蒋介石在一次高层会议上说:"陈仪老成练达,若能悔过,未尝不可再用。"
但汤恩伯的一封检举信彻底断绝了陈仪的生机。信中列举了陈仪"通共"的诸多"罪证",甚至包括两人私下的谈话内容。蒋介石阅后大怒,下令军法审判。
1950年6月18日清晨,陈仪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被执行枪决。临刑前,这位66岁的老人只留下一句话:"我死不足惜,但愿后人能明白我保全浙江的一片苦心。"
而汤恩伯的结局同样凄凉。虽然因"举报有功"保住了官职,但蒋介石从此对他心存芥蒂。1954年,汤恩伯在日本治病期间郁郁而终,终年56岁。据说他临终前曾喃喃自语:"我对不起陈公..."
汤恩伯为何要出卖对自己恩重如山的陈仪?这其中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其一说是出于自保。当时汤恩伯的妻儿老小都在蒋介石控制下,若不举报陈仪,全家性命难保。其档案中有一封给蒋介石的密信写道:"职虽与陈仪情同父子,然党国利益高于一切..."
另一说是权力欲望使然。汤恩伯当时正处在事业巅峰,不甘心随陈仪投共而失去现有地位。他的副官曾回忆,汤恩伯在决定告密前夜自言自语:"大丈夫生于乱世,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据近年解密的台湾档案显示,陈仪之所以决心起义,部分原因正是看到国民党腐败无能,而他对汤恩伯说的原话是:"我们不能再为这个政权陪葬了。"
陈仪与汤恩伯的恩怨纠葛,是民国末期权力场中人性扭曲的缩影。当个人利益与道义忠孝发生冲突时,汤恩伯选择了前者。这一选择让他背负千古骂名,也印证了中国那句古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如今,杭州西湖畔的陈仪故居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而汤恩伯在上海的旧宅却鲜有人知。历史的评判,往往比当权者的枪口更加公正。
来源:切梦刀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