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去城郊办事,路过以前常去的荔枝村,眼前的景象让我愣了神。几年前村口那片热闹的荔枝林,现在一半种上了商品房,剩下的果树下杂草齐膝;以前挤满孩子的村小校门紧闭,墙上的涂鸦都褪了色;就连以前总飘着米香的老祠堂,也挂着“危房请勿靠近”的牌子。村口小卖部的阿伯说,这
上周去城郊办事,路过以前常去的荔枝村,眼前的景象让我愣了神。几年前村口那片热闹的荔枝林,现在一半种上了商品房,剩下的果树下杂草齐膝;以前挤满孩子的村小校门紧闭,墙上的涂鸦都褪了色;就连以前总飘着米香的老祠堂,也挂着“危房请勿靠近”的牌子。村口小卖部的阿伯说,这几年村里大半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不少人把房子卖了,“都说城镇化要进城,可这村子空得连鸡叫都听不到,哪还有以前的样子哟”。
其实阿伯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疑问:难道城镇化就是让村子消失,只算进城多少人吗?当然不是。看看那些城镇化搞得好的国家,比如日本的合掌村、法国的普罗旺斯乡村,人家的农村不仅没消失,反而比城市更有味道——有田种、有房住、有邻居唠嗑,还能让城里人羡慕着往回跑。今天就按“先懂城镇化的真意思—再看农村不能丢的理由—最后说怎么让城乡都好”的顺序,用大白话讲透,让大家明白:城镇化不是“拆村凑数”,而是让城市和农村各有各的好,都能住得舒服、过得踏实。
第一步:先懂“城镇化”的真意思,不是“消灭农村”是“给选择”
很多人觉得“城镇化就是农民都去城里,村子拆了盖楼”,其实这是把城镇化想偏了。城镇化的真正意思,是让大家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好日子过,能自由选——想闯事业,去城市能找到工作、孩子能上学、看病方便;想过安稳日子,留农村能种好地、住好房、出门不费劲。
就像我表姐夫,五年前从梅州老家去深圳开货车,一开始住城中村,后来攒了钱,在深圳周边的镇上买了带小院的房子,把我表姐和孩子也接了过去。他说在城里跑运输一个月能赚一万多,比在家种三亩地强,而且孩子能上公立小学,放学能在小区里跟同学玩,比农村方便。但他每年荔枝成熟时都会回村,帮父母摘荔枝、卖荔枝,“城里是家,村里也是根,要是村子没了,以后想带孩子回来认认祖辈的地,都没地方去”。
再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比如德国,城镇化率超过77%,但农村一点也不空。他们的农村里,公路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有宽带,村里有小超市、小诊所,老人看病不用跑县城;年轻人也愿意回农村,有的种有机蔬菜,用无人机撒农药,比城里白领还洋气;有的开民宿,让城里人来体验挤牛奶、摘草莓,生意好得很。这才是好的城镇化——城市有城市的快捷,农村有农村的安逸,大家不用“非选一个不可”,想在哪住就在哪住。
咱们国家现在也在往这个方向走。比如搞“城乡融合发展”,不是让农村变成城市,而是给农村补短板——修更好的路、装更稳的网、建更全的养老设施;比如推广“农村电商”,让农民种的柚子、养的蜂蜜,用手机就能卖到全国各地;比如办“乡村工匠培训”,教农民学装修、学烹饪,在村里就能找到活干。这些不是“不让农民进城”,而是让农村也能发展好,让大家不管选城市还是农村,都不用愁“不方便、赚不到钱”。
第二步:再看农村不能丢的3个理由,丢了就没“根”和“暖”了
有人说“现在都吃超市买的菜了,农村有没有无所谓”,这话真不对。农村不仅是咱们的“饭碗”,还是咱们的“根”,更是生活里最暖的“人情味儿”,这些都丢不得。
第一个丢不得的是“饭碗”。咱们国家14亿人,每天要吃3顿饭,米、面、油、菜、肉,大多来自农村。要是农村都变成城市,没地种庄稼、没处养猪养鸡,咱们吃的东西从哪来?总不能全靠进口吧?而且农村的好东西,城里超市买不到——奶奶种的小番茄,酸甜多汁;爷爷养的走地鸡,肉质紧实;山里采的蘑菇,鲜得不用放味精。这些带着“土味”的食物,是咱们舌尖上的记忆,丢了农村,就丢了这些味道。
第二个丢不得的是“根”。不管你现在住在哪,往上数三代,大概率都是农民。你小时候跟着爷爷在田埂上追蝴蝶,夏天在村口老榕树下听故事,秋天帮着收稻谷时弄得满身泥,冬天围着灶台等奶奶蒸年糕,这些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回忆。要是村子没了,老房子拆了,老榕树砍了,这些回忆就没地方放了。我每次回村,看到小时候爬过的那棵老梨树还在结果,摸到奶奶用过的旧灶台还留着温度,就觉得心里踏实,好像不管走多远,都有个地方等着我回来。
第三个丢不得的是“人情味儿”。在城里,住对门的邻居可能住了三年都不知道叫啥;可在农村,谁家有事,全村人都来帮忙。张家盖房子,李家来递砖;李家孩子结婚,张家来帮忙摆酒席;王家老人病了,邻居会端碗热粥过去。这种热热闹闹的亲近,是城里很难有的。我老家的二婶,去年摔断了腿,儿子在城里打工赶不回来,都是邻居轮流来照顾,送水送药、帮忙喂鸡喂猪。二婶总说“要不是这些邻居,我这腿好不了这么快,农村的好,就是人暖心”。要是农村没了,这种人情味儿也会淡了,咱们的生活就少了很多温暖。
第三步:关键是“两条腿走路”,城里要稳,农村要活
好的城镇化,不是让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让城市和农村“互相帮衬”——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农村给城市添点“烟火气”,两边都能过得好。要做到这一点,就得“两条腿走路”,既让农民进城能站稳,又让农村能留住人、活起来。
先说“城里要让农民稳得住”。很多农民进城,最愁的就是“孩子上学难、看病贵、没地方住”。现在国家也在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让进城农民的孩子能上公立学校,不用交高额借读费;比如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农民在城里看病,报销比例和城里人一样;比如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比市场价低,农民租得起、住得稳。只有解决了这些“后顾之忧”,农民进城才不用怕“漂着没根”,才能安心在城里扎根。
再说“农村要让人流得住、有活干”。要让人愿意留农村,首先得让农村方便。比如修“四好农村路”,让车子能开到家门口,快递能送进村;比如建“村级养老服务中心”,老人能在村里吃饭、聊天、做康复,不用愁没人照顾;比如装“千兆宽带”,农民能在家用手机学种植技术、开直播卖农产品。这些不是“搞面子工程”,而是让农村的生活和城市一样方便,不用再羡慕城里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村有“赚钱的机会”。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特色乡村产业”,比如广东的梅州,把柚子种成了“金果子”,不仅卖鲜果,还做柚子茶、柚子糖,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浙江的安吉,把竹子做成了家具、工艺品,还搞“竹乡旅游”,让城里人来住民宿、挖竹笋,带动村民赚钱。我表哥的同学,就在老家搞“稻田养鱼”,一边种水稻,一边养鱼,还开了个小餐馆,卖稻田鱼、农家菜,每到周末都挤满了城里人,一年赚的钱不比在城里打工少,还能照顾父母,他说“现在村里有活干、能赚钱,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去城里挤呢”。
城镇化不是“比人数”,是“比幸福”
其实说到底,城镇化从来不是“比谁进城的人多”,而是“比谁的日子过得好”——城里人不用愁“卷不动”,农村人不用愁“没机会”,不管住在哪,都能有工作、有牵挂、有盼头。
农村不是“城市的附属品”,也不是“要被淘汰的地方”,它是咱们的“根”,是藏着乡愁的地方,是能种出粮食、养出温暖的地方。城市也不是“农村的终点”,而是“给人机会的地方”,是能让人闯事业、见世面的地方。
咱们要的城镇化,不是“拆了村子建高楼”,而是“城里有高楼,村里有炊烟”;不是“农民都去城里挤”,而是“想进城的能站稳,想留村的能踏实”。这样的城镇化,才是真的跟国际接轨,才是咱们想要的好日子。
你老家的村子现在怎么样了?是还有很多人住,还是空了大半?要是你有机会选,是想在城里住,还是回农村生活?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让大家看看不同地方的故事,说不定能碰撞出让城乡都更好的好点子。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好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