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阳城南午桥庄,新主人张齐贤正和几个老朋友喝酒。这宅子以前是唐朝宰相裴度的,池塘亭台,松竹成荫,景致极好。酒过三巡,老张拍着大腿说:“痛快!什么官袍玉带,早撕了扔一边儿啦!以后各位老哥们儿来串门,咱只谈风月,莫论朝堂!”大家哄笑起来,都知道这位老宰相是真放下了
洛阳城南午桥庄,新主人张齐贤正和几个老朋友喝酒。这宅子以前是唐朝宰相裴度的,池塘亭台,松竹成荫,景致极好。酒过三巡,老张拍着大腿说:“痛快!什么官袍玉带,早撕了扔一边儿啦!以后各位老哥们儿来串门,咱只谈风月,莫论朝堂!”大家哄笑起来,都知道这位老宰相是真放下了。他每天就这么和老友们吟诗作对,日子过得悠闲自在。谁能想到,这位优哉游哉的老爷子,年轻时可是敢拦皇帝马头的主儿,在边关还打过漂亮仗。
张齐贤能这么悠闲,是真宗皇帝特批的。大中祥符五年(1011年)秋天,他从河阳军(今河南孟州)任上调回京城,就递了折子,说自己年纪大了,想回家养老。真宗赵恒挺痛快地答应了,还给了他一个“司空”的荣誉头衔。九月里,张齐贤进宫向皇帝辞行。年纪确实不饶人,刚要给皇帝磕头,腿一软差点栽地上。真宗赶紧叫人扶住他,让免了跪拜大礼,还特意让他的两个儿子搀着上殿,多加了几个垫子让他坐得舒服点。这份体面,在朝堂上可不多见。回到洛阳,他真就在大门上贴了张条子,大意是:我这老头子官服官帽都撕了,各位官老爷要是来访,恕不接待!图的就是个清净。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夏天,七十二岁的张齐贤在自家宅子里无疾而终。真宗听说后,心里挺不是滋味,派了宫里的太监去祭奠,还赏了他家五百匹布和不少粮食。皇帝宣布为他罢朝两天,追赠他为司徒。后来到了仁宗朝,又给他定了个谥号叫“文定”,算是盖棺定论。
张齐贤晚年,虽然人不在朝堂,心还是惦记着边疆。景德二年(1005年),他回京城当了吏部尚书。大约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他给真宗上了道奏疏,旧事重提:“陛下,当年在先帝(太宗)朝,我就老担心灵州(今宁夏灵武)、夏州(今陕西靖边)会被李继迁那小子吞了。那时候好些大臣都觉得我瞎操心,说李继迁就想要回他祖宗的地盘,没别的想法。先帝顺着他,给了他银州(今陕西榆林米脂)观察使的官做。后来陛下您登基,更是大方,把银州、夏州都封给他,让他当了节度使。结果呢?这家伙胃口越来越大,越来越嚣张,几次三番切断运往灵州的粮道,骚扰边境城池。没几年,灵州果然丢了!当年灵州旁边的清远军眼瞅着也要守不住,我正管着那摊子事。我的办法是,得找一两个厉害的蕃族部落跟李继迁对着干,这叫‘以夷制夷’,自古就是好法子。所以我请求朝廷封六谷部的首领潘罗支为王,让他出力对付李继迁。可惜啊,当时朝廷里掌权的几位大人,跟我想法完全不一样,硬是给拦下了。后来李继迁被潘罗支射死,边关才算消停点。现在他儿子李德明,跟他爹一个德行,攻城掠寨,他手下还有析靅游龙钵那些悍将,野心不小!我怕的是,趁着陛下您东巡(指封禅泰山),李德明会去攻打六谷部。万一六谷部被他拿下,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于阗(今新疆和田)这些地方,慢慢都得被他控制。潘罗支要还在,李德明不算个事。可潘罗支死了,现在六谷部的头领厮铎督,恐怕斗不过李德明。希望两府(中书门下、枢密院)的大人们好好商量商量,得提前想个办法防着点!” 这番话,显示了他对西北局势的远见,也透着几分无奈。
张齐贤的晚年官场生涯,起起落落。咸平四年(1001年)闰十二月,他被派去当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还兼管经略边防的事。任命刚下,还没去上任,转过年(咸平五年,1002年)正月,又改派他去当邠州(今陕西彬县)知州,总管邠、宁、环、庆、泾、原、仪、渭、镇戎军这一大片地方的军事(经略使),环庆、泾原两路和永兴军的兵都归他调。但有个叫田锡的官员觉得权力太大不妥,上书劝谏。真宗想想也有道理,赶紧把任命改了,只让他当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的知府兼管当地驻军(马步军部署),经略使的实权没了。
到了这年十月,张齐贤又摊上件倒霉事。他儿子张宗诲惹麻烦了。起因是前朝宰相薛居正的儿媳妇柴氏,年纪轻轻守了寡,手里攥着薛家的财产和地契文书,想带着这些嫁妆改嫁给张齐贤。薛居正的孙子薛安上不干了,告到皇帝那里。真宗本来不想管这档子家务事,派了个官员张正伦去问话。谁知柴氏说的和薛安上告的不一样。一查,原来是张齐贤的儿子张宗诲教柴氏这么说的。这下张齐贤被连累了,从兵部尚书的高位一下子被贬为太常卿,打发到西京洛阳去当个闲官(分司西京)。他儿子张宗诲更惨,被贬到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当了个副手(别驾)。
景德元年(1004年)二月,辽国大军南下,形势紧张,真宗又想起了这位老臣,把他从洛阳召回来,升为兵部尚书,派去青州(今山东青州)当知州。同年十月,真宗亲征澶渊(今河南濮阳),命令张齐贤兼任青州、淄州(今山东淄博淄川)、潍州(今山东潍坊)三州的安抚使,总管这三州的物资转运和兵马调动,还要他把当地的山川地形画成图报上去。不过,这时候的张齐贤,治理地方似乎有点“太宽松”了。以前太宗皇帝还夸他“挺关心民政”(颇留意于民政),可到了真宗朝,他当地方官,手下抓住盗贼,他有时问都不问就放了。这么搞,地方治安能好吗?真宗听说后,直摇头,觉得他管得太松(傥荡任情)。
张齐贤敢说话、有见识,在真宗刚登基时就显露出来。咸平元年(998年)十月,真宗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为兵部尚书,直接当了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齐贤曾经想跟真宗好好聊聊帝王治国的根本道理。他说:“臣受陛下大恩,一定要加倍报答。”真宗听了,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朕觉得帝王之道没啥固定套路,政事处理得当,就接近王道了。”
咸平二年(999年)十一月,朝廷举行祭天典礼(郊祀)后,又给他加了个门下侍郎的头衔。但张齐贤这个宰相当得并不顺当,没太大作为。这跟他与另一位宰相李沆合不来有很大关系。张齐贤性格豪爽,喜欢干点有实效的事,但也有人说他办事“粗线条”(疏阔)。李沆呢,性格沉稳,主张清净无为,少折腾。两人施政方针完全不对路。张齐贤刚当上宰相那会儿,真宗召见他们俩,首先强调要团结。张齐贤马上表态:“团结太重要了!不团结哪能干成国家大事!”真宗接着就告诫他们要“想好了再做,务必谨慎”,还说“先朝都有现成的规矩,你们照着办就行”。这话听着,就像是专门敲打张齐贤的,意思跟李沆那套“少折腾”的主张正对路。
果然,咸平三年(1000年)十一月冬至大朝会,张齐贤喝多了,帽子都戴歪了,站都站不稳,差点摔倒。负责监察的御史中丞立马弹劾他“有失大臣体统”。张齐贤辩解说是天冷喝酒御寒,还磕头认错。真宗很不高兴:“你是宰相,这个样子怎么给下面人做榜样?朝廷有法度,朕也不能包庇你。”当月,张齐贤就被免了宰相,只保留兵部尚书的官衔(罢守本官)。
张齐贤的宰相之路有过起伏。端拱二年(989年),朝廷在边境推行屯田制。张齐贤当时兼任河东(今山西)地区的屯田总管(河东制置方田都部署)。靠着老宰相赵普的极力推荐,同年七月被召回京城,升任刑部侍郎、枢密副使,成了掌管军务的副长官。淳化二年(991年)四月,又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到了九月,直接升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上了正牌宰相!那时他老母亲孙氏已经八十多岁,被封为晋国太夫人。老太太每次进宫,太宗皇帝都赞叹:“老太太有福气啊!养了个好儿子,替国家分忧。”常常亲手写诏书慰问,赏赐不断,满朝官员都觉得他家荣耀无比。不过,当宰相也容易惹事。有次,一个叫王延德的官员,和同僚朱贻业一起管京城粮仓。王延德想外放当地方官,朱贻业跟副宰相(参知政事)李沆是亲家,就托李沆去跟张齐贤说情。张齐贤把这事告诉了太宗。太宗因为王延德以前在晋王府(太宗即位前府邸)当过差,很生气他不自己申请,反而走后门托宰相,就把王延德叫来骂了一顿。王延德和朱贻业都慌了,不敢说实话。张齐贤讲义气,不想连累李沆,就把责任全揽自己身上了。
淳化四年(993年)六月,他被免了宰相,降为尚书左丞。十月,外放到定州(今河北定州)当知州。张齐贤因为老母亲年迈多病,不想离开京城。太宗体谅他的孝心,就答应了。不久他母亲去世,张齐贤悲痛欲绝,守孝时七天不喝一口水,每天只喝一碗粥,酒肉蔬菜水果一概不沾,孝行感人。守孝结束后,调任礼部尚书、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刚到任,就遇到一个死刑犯即将处决。张齐贤仔细一看案卷,发现有问题,马上重新审理,给那人平反放掉了。
三天后,又调任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当时有个叫赵赞的閤门祗候(负责礼仪的官员),因为能说会道得宠,被派去督办关中的军粮。这人挺横,干了不少不法的事。张齐贤毫不客气,一条条列出他的罪状,最后把他法办了。不久,又调任襄州(今湖北襄阳)知州,接着是荆南(今湖北江陵)、安州(今湖北安陆)知州。一年后,又加了刑部尚书的头衔。
张齐贤最出名的一仗是在代州(今山西代县)打的。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辽国,结果名将杨业战死,七月,太宗皇帝急着找大臣去前线坐镇。张齐贤因为之前议事顶撞过皇帝,正想找机会“戴罪立功”,就主动请缨。很快,他被任命为给事中、知代州,和边防总司令(都部署)潘美一起管沿边兵马。当时辽军从湖谷方向打过来,眼看就要兵临代州城下。守城将领马正带着兵在南门外列阵,但人太少,顶不住。副司令(副部署)卢汉赟吓坏了,缩在营里不敢出来。张齐贤临危不乱,从地方部队(厢军)里挑了二千人,从马正的右翼杀出。他亲自给士兵鼓劲,大伙儿士气高涨,以一当百,硬是把辽军逼退了。辽军沿着胡卢河往西跑。其实开打前,张齐贤已经约好潘美带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兵来会合夹击。不巧,送信的使者被辽军抓走了。张齐贤一想,坏了,会师计划泄露了,潘美的部队可能有危险。
正着急呢,潘美派来的信使到了,说并州军本来出发了,走了四十里到柏井,接到皇帝密诏,说东路军在君子馆打了大败仗,命令并州全军不许出战,已经退回太原了。当时城外漫山遍野都是辽兵。张齐贤急中生智:“敌人只知道潘美要来会师,不知道他已经退兵了!”他立刻把潘美的信使藏进密室。半夜,派出二百士兵,每人拿一面旗,背一捆草,悄悄摸到代州城西南三十里外。一声令下,士兵们点燃干草,举起旗帜挥舞。辽军远远望见火光和旗帜,以为是潘美的并州大军到了,吓得阵脚大乱。张齐贤早就在土磴寨埋伏了二千精兵,趁辽军慌乱,猛地杀出,大败辽军!这一仗抓了辽国北大王的儿子和一个帐前舍利(高级军官),杀敌数百,还缴获了二千匹战马和大量兵器。事后,张齐贤很仗义,把功劳都算在吓得不敢出战的卢汉赟头上,让他得了奖赏(后来太宗知道真相,还是把卢汉赟撤了职)。
端拱元年(988年)冬天,辽军又从大石路往南打,张齐贤早有准备。他预先从地方部队里抽了一千人,分成两队,分别驻扎在繁畤(今山西繁峙)和崞县(今山西原平北)。他下令:“代州西边发现敌人,崞县的部队出击;东边有敌人,繁畤的部队出击。打起来以后,城里的部队再集合支援。”这次辽军果然撞上了繁畤的部队,被打得大败而归。
张齐贤的敢言直谏是出了名的。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太宗刚灭了北汉,很多人头脑发热,劝皇帝趁势拿下幽云十六州(燕蓟)。张齐贤却泼了盆冷水,上了道长长的奏疏。他先问:“如今天下统一,陛下还忧虑什么?不就是担心河东(今山西)刚平定,驻军太多,幽蓟没拿下,运粮太累吗?我觉得这都不是事儿!”接着他分析边境形势,强调防守的重要性,提出“择卒不如择将,任力不如任人”,选好守边将领,加固工事,以逸待劳才是上策。他更尖锐地指出:边疆不稳,很多时候不是敌人太强,而是咱们自己的边官惹事(“多由边吏扰之”)。
他主张皇帝的根本是百姓(“民者本,土地者末”),应该选派贤能的官员到各地(两浙、江南、荆湖、西川、岭南、河东)走访,废除前朝留下的苛捐杂税,制定惠民利国的长久政策。谁敢继续盘剥百姓,严惩不贷!让百姓感念皇恩,远方的人自然会归顺。这道奏疏展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民之心。
张齐贤的官场起点就与众不同。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太宗皇帝第一次开科取士,本来想把张齐贤录在前几名,结果负责的官员搞错了,把他排在第三甲的末尾。太宗很不高兴。授官时,太宗特意下旨,这一榜的进士都破格当京官,任通判(州府副职)。张齐贤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管刑狱的京官),去衡州(今湖南衡阳)当通判。当时衡州抓了不少劫盗,审完都判了死刑。张齐贤到任后仔细复查,发现其中有五个是冤枉的,救了他们一命。他还发现从荆渚(今湖北江陵一带)到桂州(今广西桂林),水路驿站有几千户役夫,被沉重的劳役压得吃不饱穿不暖。他上奏朝廷,给这些役夫减轻了一半的负担。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张齐贤在衡州任满回京,正好赶上太宗亲征北汉。他去朝见皇帝,被提拔为秘书丞。宋军打下忻州(今山西忻州)后,太宗立刻派他当了忻州知州。
张齐贤最传奇的经历,是年轻时拦过宋太祖赵匡胤的马。那还是太祖巡视西都洛阳的时候。张齐贤当时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布衣),胆子却大得很,直接冲到太祖的马前喊:“陛下!我有话要说!”太祖好奇,把他叫到跟前。张齐贤也不客气,直接用手在地上比划,一条条讲了十件大事:灭北汉(下并汾)、让百姓富起来(富民)、分封宗室(封建)、提倡孝道(敦孝)、选拔贤才(举贤)、办好太学(太学)、皇帝亲耕(籍田)、选好地方官(选良吏)、谨慎用刑(慎刑)、惩治奸恶(惩奸)。
太祖听了,觉得其中四条不错。张齐贤却认死理,梗着脖子说:“十条都好!”太祖火了,当场叫武士把他拖走。但回京后,太祖却对弟弟晋王赵炅(后来的太宗)说:“我这次去洛阳,就发现一个真正的人才,张齐贤。我现在不打算给他官做,留着他将来辅佐你当宰相吧。” 这份赏识,奠定了张齐贤未来的仕途。
张齐贤的人生起点很低。他三岁时赶上后晋末年大乱,跟着家人逃难到洛阳,住在城南的海角村。少年时家境贫寒,但读书非常用功,志向远大。他特别佩服唐朝的名臣李大亮,所以给自己取字叫“师亮”(以李大亮为师)。在洛阳时,他遇到了退休住在当地的太子少保李肃。李肃很赏识他,成了他的贵人。他还结识了滕中正、安守亮等好友。他的学识和抱负,在困苦中磨砺而成。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