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名为天子,可实际上呢?朝堂上的事儿,他说了不算,得看一群没胡子的宦官的脸色。
长安城光天化日之下,竟有人敢对当朝宰相下死手!
公元838年,宰相李石上朝路上,冷箭嗖嗖!
好不容易逃回府,门口又是一把雪亮的钢刀!
这是要斩草除根啊!
堂堂大唐帝国,天子脚下,缘何如此无法无天?
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血雨腥风,又是谁在搅动这大唐的浑水?
话说这大唐的皇帝唐文宗,心里那个苦啊,比黄连还苦三分!
他名为天子,可实际上呢?朝堂上的事儿,他说了不算,得看一群没胡子的宦官的脸色。
这帮宦官,那可是手眼通天,连皇帝的废立都能掺和。
唐文宗能坐上龙椅,也少不了他们的“功劳”。
可哪个皇帝愿意当个提线木偶,任人摆布?
唐文宗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他要做个真正的皇帝,重振大唐雄风!
唐文宗
于是,他悄悄咪咪地开始琢磨,咋能把这帮“家奴”给收拾了。
这时候,两个“聪明人”进入了他的视线:一个叫郑注,原本是个走江湖的郎中,靠着给皇帝治好了点小毛病,平步青云;另一个叫李训,能说会道,特别会揣摩上意。
这两人看出了文宗的心思,便凑到一块儿合计。
“陛下,王守澄这老阉贼不死,咱们永无宁日啊!”李训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
郑注也附和:“没错,先除了王守澄,再把他手下那帮徒子徒孙一网打尽!”
他们的计划听起来是“天衣无缝”:先是找个由头,把当时势力最大的宦官头子王守澄给咔嚓了。
然后,再由郑注带兵,埋伏在王守澄的墓地附近。
等皇帝下令,让所有宦官都去给王守澄送葬。
人一到齐,墓门一关,嘿,来个瓮中捉鳖,一锅端!
这招够狠吧?简直是“请君入瓮”的翻版。
可这李训啊,也是个有小九九的主儿。
他寻思着,这要是让郑注把事儿办成了,功劳不都是他郑注的了?那我李训图个啥?
不行,我得抢在他前头!
于是,李训背着郑注,又拉拢了金吾卫大将军韩约,打算在宫里头就动手,先下手为强!
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机会来了。
韩约上奏说,左金吾仗院后的石榴树上,降下了甜美的甘露,这是天大的祥瑞啊!
唐文宗一听,龙颜大悦,心想这可是个好兆头。
他哪知道,这“甘露”背后,藏着的是一场血雨腥风的阴谋。
李训假模假样地先去查看,回来说:“臣等看了,恐怕不是真甘露,不宜声张。”
文宗更好奇了:“哦?还有这等事?”
便让宦官头子仇士良等人也去瞧瞧。
这仇士良,也不是省油的灯。
他跟着韩约往那石榴树走,韩约这老兄,平时耀武扬威还行,真到了要命的关头,那腿肚子就转筋了,哆哆嗦嗦,汗如雨下。
仇士良一看他这怂样,心里就犯嘀咕了:这里头有鬼!
恰好一阵风吹过,把帷帐给掀开了。
好家伙!里面埋伏的士兵,刀枪雪亮,杀气腾腾!
仇士良大喊一声:“不好,有埋伏!”撒腿就往回跑。
一场混战就此爆发,宦官们仗着人多势众,又控制着神策军,反倒把李训这帮人杀得人仰马翻。
一千多人啊,血流成河,宰相王涯、李训等人全都被砍了脑袋。
唐文宗呢?他被宦官们死死看住,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这场“甘露之变”,本想一举铲除宦官,结果呢?“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让宦官的势力更加嚣张。
唐文宗的皇帝梦,算是彻底碎了一地。
这血淋淋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可偏偏就有人不信邪,还要往刀口上撞!
甘露之变后,朝堂之上是乌烟瘴气,人心惶惶。
李训等策划此事的宰相掉了脑袋,朝中一时间连个主事的人都难找。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石被推上了前台,当了宰相。
这李石,何许人也?
他可是个有来头的人物,出身宗室,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按理说,有这层身份,在官场上混,应该能左右逢源,吃香喝辣。
可李石偏不,他这人,犟得很,跟茅坑里的石头似的——又臭又硬!
他看不惯宦官专权,也瞧不上那些阿谀奉承之辈。
一上任,他就大刀阔斧地要整顿朝纲。
“国家积弊,非一日之寒,我李石既然身居相位,就不能坐视不管!”他常常这样跟同僚说。
他提出的那些改革主张,条条框框都指向了宦官集团的命根子。
比如说,他要求严格官员选拔,不让宦官插手人事;他主张削减不必要的开支,这可就动了那些靠着宫廷采买发财的宦官的蛋糕。
你想想,这不明摆着是跟宦官对着干吗?
宦官们能乐意?那才怪了!
他们恨得牙痒痒,背地里不知道骂了多少回“李石这老小子,不知死活!”
甘露之变后,宰相府的护卫吏卒死的死,逃的逃,基本上成了个空架子。
地方上的官员们也替他捏把汗,纷纷劝他:“相公啊,如今这世道,您还是多加小心为妙。”
甚至有人偷偷送来金银粮草,说:“相公,拿这些钱招募些护卫吧,以防不测啊!”
李石是怎么做的呢?
他大手一挥,义正言辞:“我李石为官,讲究的是刚正无私,心中无愧,自有上天庇佑!这些东西,你们拿回去!”
这话传到唐文宗耳朵里,皇帝还挺感动,觉得李石真是个忠臣。
可这话传到宦官耳朵里,那就是赤裸裸的挑衅了。
“嘿,这老小子还真把自己当盘菜了!”
“以为有皇帝撑腰,咱们就动不了他?”
李石的这份“刚正”,在他自己看来是为官的本分,但在那些宦官看来,就是不识时务,就是“愣头青”一个。
你想啊,人家手里攥着刀把子,你手里就一支笔杆子,硬碰硬,能有好果子吃?
他这份坚持,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究竟是英雄本色,还是书呆子的天真?
这朝堂,早已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了,而是个弱肉强食的丛林啊!
李石这头“铁牛”,能在这浑水里闯出一条生路吗?还是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李石当了宰相,一心扑在朝政上,想要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
这份心是好的,可他似乎忘了,自己面对的是一群什么样的豺狼虎豹。
甘露之变后,宦官们的气焰更加嚣张,简直是无法无天。
他们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何况你一个区区宰相?
李石的那些改革措施,无疑是动了他们的奶酪,断了他们的财路。
这帮人能善罢甘休?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不可能。
所以,很多人都为李石的安全担心。
宰相府空虚,连个像样的护卫都没有,这简直就是“开门揖盗”啊!
不止一个同僚私下里劝他:“李相,如今是非常时期,您可得加强防备啊!”
“是啊,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多招些人手,总归是好的。”
甚至连唐文宗也觉得不妥,暗示他可以自己招募一些卫士。
可李石呢?他总是一副凛然正气的样子。
“我李石行得正,坐得端,从不与人结怨,谁会来害我?”
他常常把“刚正无私,自有上天庇佑”挂在嘴边。
这话听起来是挺有道理,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你以为你不害人,人就不会害你?这想法,未免也太天真了点。
这就好比说,你走在深山老林里,心想“我不招惹老虎,老虎就不会吃我”,这靠谱吗?
老虎饿了,可不管你是不是好人!
当时的朝堂,比深山老林还要凶险百倍。
宦官们就是那群饿狼,李石在他们眼里,就是一块肥肉。
有一次,一个地方官实在看不下去了,悄悄给李石送去了一笔钱,说:“相公,这是下官的一点心意,您拿去招募些勇士护卫吧,不然下官实在放心不下。”
李石眉头一皱,把钱推了回去:“心领了。但我李石为官,岂能私自招兵买马?朝廷自有法度!”
这话说得是掷地有声,可也把自己推向了更危险的境地。
他这份“自信”,或者说是“固执”,让那些关心他的人扼腕叹息,也让那些仇视他的人暗自窃喜。
“这老家伙,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既然他自己找死,那咱们就成全他!”宦官们在暗地里磨刀霍霍。
难道李石真的不知道危险吗?
恐怕未必。
他只是坚信,邪不压正。
他以为,只要自己做得对,做得好,就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就能让那些宵小之徒不敢妄动。
可惜啊,他高估了人性的善良,也低估了权力的丑恶。
在绝对的暴力面前,所谓的“正义”和“庇佑”,有时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他这份“我不害人,人岂能害我”的信念,很快就要受到最严峻,也是最血腥的考验了。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公元838年的某一天,长安城的天气或许还不错,但对于宰相李石来说,却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骑着马,晃晃悠悠地去上早朝。
随行的护卫,也就那么寥寥几人,跟摆设差不了多少。
谁能想到,就在这天子脚下,繁华的长安街头,一场精心策划的刺杀正在等着他。
当李石的马走到一个街角时,异变陡生!
“嗖!嗖!嗖!”
突然间,从两旁的暗处窜出十几个蒙面大汉,个个手持利刃,凶神恶煞!
还没等护卫们反应过来,几支冷箭已经破空袭来,直奔李石!
“相公小心!”护卫们惊呼着冲上去抵挡。
可惜寡不敌众,刺客们的目标明确,就是李石!
李石只觉得左肩一阵剧痛,一支箭已经深深射入!
“啊!”他惨叫一声,差点从马上栽下来。
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官袍。
马儿受惊,发出一声长嘶,猛地向前狂奔起来。
这倒歪打正着,让李石暂时脱离了刺客的包围圈。
他强忍着剧痛,伏在马背上,拼命往自己的府邸逃。
身后的喊杀声、追赶声,如同催命的鼓点,敲得他心惊肉跳。
好不容易,宰相府的大门就在眼前了!
李石心中刚松一口气,以为安全了。
哪知道,这些刺客是铁了心要他的命,竟然还有人埋伏在府门口!
他刚到门口,还没来得及下马,就见一道寒光闪过,一把雪亮的钢刀当头劈来!
“我的妈呀!”李石魂飞魄散,下意识地一缩头。
说时迟那时快,那把刀“咔嚓”一声,没砍中李石,却把马尾给生生砍断了一截!
可怜那匹马,疼得暴跳起来,嘶鸣不止。
李石趁着这个混乱,连滚带爬地进了府门,家丁们赶紧把大门死死关上。
捡回一条命的李石,脸色惨白,汗如雨下,左肩的箭伤还在汩汩流血。
这哪里还是平日里那个威严的宰相?分明是个刚从鬼门关逃回来的落魄之人。
唐文宗听闻宰相遇刺,也是吓了一大跳。
他赶紧派人送来金疮药,又派了禁军前来保护,嘴上说着“爱卿受惊了,定要严查凶手!”
可实际上呢?这案子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凶手是谁?脚指头都能想到是那帮宦官搞的鬼!
可皇帝敢动他们吗?不敢!
这起刺杀,震动了整个朝野。
堂堂宰相,在京城大街上被刺,这简直是把大唐朝廷的脸面按在地上摩擦!
一时间,长安城里是风声鹤唳,官员们人人自危。
第二天上朝,稀稀拉拉就来了九个人,其他人都吓得不敢出门了。
李石这回是真的怕了,也是真的心寒了。
他接连上了好几道奏疏,请求辞去宰相之位。
唐文宗还能说什么呢?留也留不住了。
最终,李石被外放为荆南节度使。
临行前,唐文宗连个饯行宴都没给他办。
许多正直的官员都为李石鸣不平:“跟着这么个窝囊皇帝,真是寒心啊!”
那刺客的刀锋,砍掉的仅仅是李石坐骑的马尾吗?
不!它砍掉的,更是大唐王朝所剩无几的尊严和体面!
一个连当朝宰相都保护不了的朝廷,还能指望它什么呢?
这大唐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无药可救了。
李石的故事,就像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模糊地映照出晚唐官场那令人窒息的黑暗与一个正直臣子的无奈。
他的一身傲骨和满腔热血,最终没能扭转乾坤,反而差点让自己成了刀下之鬼。
在那样一个宦官当道、黑白颠倒的时代,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好人”,除了像李石那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难道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吗?如果他当初选择更“圆滑”一些,甚至与某些势力虚与委蛇,他的改革是否能推行得更远,个人命运又会如何呢?
欢迎各位看官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有点意思,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再加个关注@明哥聊历史,咱们下期接着聊更有味儿的历史!
参考文献及作者:
《旧唐书》 (后晋)刘昫 等撰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等撰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 撰
来源:明哥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