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有言“宰相大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之上只有皇上,文武百官都得在他之下,连后宫嫔妃都要对宰相敬三分,所以说古时候想做宰相的人不想做皇上的人还要多都不为过。我们所熟知的《神探狄仁杰》、《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宰相狄仁杰》;《武则天秘史》一系列唐朝电视剧电影
古人有言“宰相大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之上只有皇上,文武百官都得在他之下,连后宫嫔妃都要对宰相敬三分,所以说古时候想做宰相的人不想做皇上的人还要多都不为过。我们所熟知的《神探狄仁杰》、《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宰相狄仁杰》;《武则天秘史》一系列唐朝电视剧电影中大家都熟知的宰相狄仁杰,历史上居然只是三品官阶,那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什么官呢?
唐朝官级按正、从、上、下区分,实行三省六部制,官阶分为九品三十级。一品二品三品最大,九品最小,周星驰曾有一部电影就叫《九品芝麻官》不过演的不是在唐朝,但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最小的官阶了。其中还分为职官、爵官、勋官,职官是有实权的尚书令、中书令、尚书等官职;爵官按地位划分封地,管理地方事务:郡公、亲王、县公;勋官则只是用来表彰有功人士的后辈:柱国、开府仪同三司…
三省六部指的是皇上之下划分的,三书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唐朝时期的最高行政机关,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国务院。六部是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三省的实际掌权者其实是正三品宰相,权倾朝野。
宰相之上的正一品官阶是由地位较高的开国功臣、宗族世家来担任的:太师、太傅、太尉、太保、郡王、公主、司徒、司空。狄仁杰系列影视剧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一代功臣长孙无忌,被授予太傅,皇帝很多事也都要与他商量。
那些我们平日里在电视剧中见到的王子、公主的头衔其实就是一品官阶,太师、太保、太傅只是大官的加衔,没有宰相掌握的实权。皇帝之所以不给自己的亲王近亲们能拥有实权的官职,从政治上来说,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古皇子夺嫡,害皇上夺皇位的事情太过常见,为了防止这些皇亲国戚某一天会反自己,皇上要么就封亲王、要么就加爵位给封地,这样一来这些人在官职上得到了虚荣心的满足,却又没有实权可以起谋反之心。
从一品有:骠骑大将军;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太师,这三种一般是太子、王子公主的老师,处于文官行列没有实权。在武则天执政之前,正二品的官阶只有尚书令,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前曾做过尚书令,后来无人敢做一直空缺着,成为摆设。后来设有:辅国大将军、开国郡公等也是无实权的。
因此尚书令下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顺势而上成为了掌权最大的官职,位列从二品。唐朝有名的“房谋杜断魏征谏”,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意辩断的杜如晦,房之出谋而不策划,杜之策划而不出谋,二人相辅相承,原型就是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还有唐朝出了名的纳谏大夫魏征,这些人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大唐盛世时期的左膀右臂。
亲王公主太傅们就不必说了,从二品职官虽名份上比宰相大一头,三有名无实,主权还是由宰相管理三省。文职散官不管事,武职散官大将军有军事权只负责打仗,但没有政治实权,有些官职看起来很高,其实也只是有功之臣死后追封的而已,这么看来历史上在政治上能有实权与皇帝议事论事的,就是宰相和尚书左右仆射了。
正三品宰相拿到实权之后,地位虽然稳固了,但还想要更大的官职,皇帝为了平息百官,自然也会给其他一些忠臣也加官进爵,于是就会出现宰相挂两个官职,从无实权的一品二品官职中达到平衡。《隋唐英雄传》中历史上帮李世民打下江山的几位大功臣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建国后分别被封为胡国公、鄂国公、卢国公。虽然都只是用“上柱国”勋级官阶来奖励他们立下的赫赫战功,没有政治实权,但子孙后代承世袭制,保他们一生无忧,也算是对这些开国功臣的贡献做了相应的回报了。
总的来说有名无实的官职太多了,也难怪宰相会成人人都想做的位置,毕竟掌握了朝廷实权,统领文武百官,掌管三省六部主要事务。一品和二品官职都是在养老、享受俸禄而已了,基本不管朝事,想管朝事也不能去管。如果现在的我们穿越回唐代,大家是更乐意做掌握政治实权的宰相?还是虚衔在手,清闲养老的正一品、二品官职呢?
来源:古来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