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当皮肤上突然冒出一片片红疹子,尤其是脸上、手上、腿上,甚至嘴巴里也有溃疡时,很多人瞬间紧张起来。
孩子发烧、咳嗽、没精神,家长往往还能稍微“淡定”一些。
但当皮肤上突然冒出一片片红疹子,尤其是脸上、手上、腿上,甚至嘴巴里也有溃疡时,很多人瞬间紧张起来。
去医院一查,有的说是手足口病,有的说是猩红热,还有的医生怀疑是麻疹。
名字不一样,听起来都很吓人。
可问题是,家长并不真正明白,这些“起疹子”的病,到底哪里不同?哪个更严重?能不能传染?是不是得隔离?要不要打针?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这是很多家庭面临的真实困惑。
尤其是在春夏交替或初秋季节,孩子出现“发热+出疹”已经成了儿科门诊的常客。
家长焦虑,医生忙碌,甚至幼儿园通知要停课观察。但皮疹不是病,它只是症状的表现。
而如何看懂这些皮疹背后隐藏的“病根”,才是科学应对的关键。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种最容易混淆、最让人紧张的出疹性儿童疾病——手足口病、猩红热和麻疹。
首先说说手足口病。
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典型的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顾名思义,它的皮疹好发于手心、脚底和口腔周围。起病初期可能只是发烧、没食欲、精神差,很像是普通感冒。
但很快,手掌、脚掌会出现红色小疱疹或斑丘疹,同时,口腔内也会长出类似小溃疡的红点,孩子一吃东西就痛哭不止。
这种病高发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托幼机构中传播速度极快。
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在4-7月和9-11月,会迎来两波手足口病流行高峰(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数据,2023)。
大部分孩子一周内可自愈,但个别由EV71引起的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
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抽搐、嗜睡、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
那猩红热又是怎么回事?
虽然名字听起来像“热得发红”,但其实它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细菌性急性呼吸道感染。
它不是病毒,也不是单纯的皮疹,而是一种带有全身炎症反应的传染病。
猩红热起病常常急骤,孩子通常先出现高热、咽痛、呕吐,接着在颈部、躯干和四肢出现密集的针尖样红色皮疹,摸上去像砂纸一样粗糙。
再过一两天,舌头上会出现“草莓舌”——舌头通红并有突出的颗粒,这几乎是猩红热的标志性表现。
猩红热的皮疹常从颈部开始蔓延至全身,腋下、腹股沟、肘窝尤为明显。
和手足口病不同的是,它的口腔通常没有疱疹,皮疹颜色鲜红,融合成片,热退疹退,但在恢复期皮肤往往会脱皮,尤其是指尖和脚趾。
这也是很多家长后来才发现孩子手指“蜕皮”的原因。
猩红热在5~15岁儿童中较为多见,属于可控但需治疗的疾病。
由于它是细菌感染,因此需要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
及时规范使用药物后,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康复。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甚至引起心脏损伤。
根据《中国传染病年报2023》,近年来猩红热虽未大规模流行,但局部爆发仍时有发生,尤其在春冬季节。
最后说说麻疹。
来源:小蕾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