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涛,字信臣,本是唐朝宗室之后,曾在五代时期的后梁当过县令,随后又出仕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官阶累迁,步步高升。到了后汉时期竟然做到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的高位,直到后汉隐帝时才被罢相。
李涛,字信臣,本是唐朝宗室之后,曾在五代时期的后梁当过县令,随后又出仕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官阶累迁,步步高升。到了后汉时期竟然做到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的高位,直到后汉隐帝时才被罢相。
后周建立以后,他出任太子宾客、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之职,后加封为莒国公。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后,他又及时转向投靠了北宋,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死后还被赵匡胤追赠为右仆射。
赵匡胤像
看过了以上的履历,就知道李涛其实是个身段柔软,八面玲珑之人。
可就是这么个人精,却没能在后周世宗手下蒙混过关,以致于痛失宰相之位。
后周世宗郭荣,这个人在正史里常被称为柴荣,但其实是不对的。
郭荣其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也是他悉心培养,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既然是继承人,当时肯定是以郭为姓,而不是像正史中那样姓柴。
要知道正史可是篡了他家江山的宋人所编,暗戳戳地整点抹黑的小料,指其非郭氏血统得位不正,也是有可能的。
郭威这个人其实并不是太注重血统的传承,因为他本人其实也不姓郭。
郭威剧照
郭威本姓常氏,刚出生不久,母亲就被常家抛弃,不得已改嫁郭氏。
他也因此改随郭姓。
好在郭氏是厚道之家,并没有苛待这娘俩,反而给予了他们很好的照顾。正是郭家的这种善行,让郭威平安地活到了三岁。
然而在那种乱世中,平安顺遂的日子总是过不长远。
郭威三岁时,为避战乱与母亲一道被继父郭简送往太原。谁知刚出发不久,继父郭简便死于战乱。又过了几年,郭威大概七八岁时候,母亲王氏也因颠沛流离而病逝,最后由表姨母韩氏抚养成人。
正是这种成长经历,让他对于血统一事,并不像一般帝王那么执着。
这也是他后来愿意传位给养子的重要原因。
当然,最重要的可能还是他自己的亲儿子早已被北汉隐帝刘承祐给杀光了,想传位也没有人选。
另外,郭荣其实是他结发妻子柴氏的亲外甥,论起关系来也不算太远。
郭威像
郭威死后,郭荣顺利继位。
继位后,他励精图治,改善吏治,轻徭薄赋,抑佛修礼,另外还整军修武,致力于统一大业,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王。
郭荣平时最信重古朴正直之人,不喜轻薄流俗。
有个名叫张昭远的大臣,曾向他推荐李涛可以为相。郭荣却径直拒绝道:
“李涛本非重厚,朕以为无大臣体,卿首举此何也”
啥意思呢?就是李涛这个人轻薄浮华,没有执政大臣那稳重正直的气质。
李涛痛失相位,终后周之世,也没能当上宰相。
那么,郭荣为何对李涛有这种评价呢?
郭威像
倒也不是没有原因。
原来李涛有个弟弟名叫李浣,兄弟两人关系谈不上不好,也没多亲密。
李浣娶亲时,新娘是礼部尚书窦宁固之女。这个女人的年龄有点大,也不排除有李浣是为了趋炎赴势攀赴权贵的可能。
但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人家两口子的事,他本人都不嫌弃,别人似乎也无可置喙。
可李涛作为大伯哥,却不知道出于何种居心,非要在人家婚礼上去闹事。
当新娘向他施礼的时候,突然望尘下拜。
李浣吓了一跳,忙问道:“大哥你疯了吗?新娘给大伯哥行礼,不需要这么隆重的还礼吧!”
而李涛却一本正经地回答:“我没疯,只不过是以为丈母娘来了呢!”
新娘服饰
李浣又羞又怒,当着那么多的人也没办法和他计较,只能忍气吞声将他扶到椅子上坐下,让新娘施礼。
即便如此,李涛还不罢休,他以手交叉在胸前,嘴里还嘟嘟囔囔地小声说着风凉话。
什么话呢?
“惭无窦建,愧作梁山”
这句看起有此没头没脑,其实上句隐了个“德”字,下句少了“伯”。
意思是“惭无德行,愧作大伯”
虽然有委婉道歉的意思,但对弟媳这样戏谑调侃,还是难免让人感到有点怪怪的。
轻薄如此,难怪郭荣看不上他。
郭荣像
不过,这个李涛倒也不是全无优点。
他的诗写得很好,有“笔札遒媚”之赞语。其中““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一联也算是当时脍炙人口
的金句。
李涛当官时在一些事上,也能不偏袒权贵秉公执法。
另外,他还颇有战略眼光,曾两次预言枭雄篡位。
在后晋出仕时,他曾上疏指邠州节度使张彦泽有谋反之心,晋主石敬瑭因其有军功,没有处置他。后来张彦泽果然引契丹入侵,导致后晋灭亡。
在后汉出仕时,他也曾上书要求解除包括郭威在内的权臣的兵权,防止发生叛乱。后汉隐帝时太后当政,非但没有处置权臣,反而罢免了李涛的官职。
后来果然发生兵变,郭威黄旗裹身被拥戴为君,覆灭了后汉江山。
被后人誉为”“国家安危未形而能见之“,算是很高的评价了。
不过,《宋史》说他“慷慨有大志,以经纶为己任”,却不免有过誉之嫌。
五代时期道德底线普遍低下,一个能历仕六朝而不倒的政坛不倒翁,说他有才学、有能力、有眼光都不为过,可若说他“慷慨有大志,以经纶为己任”,不说别的,就问他自己信不信吧!
来源:闲人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