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宰相、节度使、大将军4人合谋设局,却被1个宦官反杀灭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3 06:12 2

摘要:说到宦官,名气最大的当然要属明朝的魏忠贤,他掌握的东厂和西厂对朝廷百官拥有生杀予夺的特权,贵为“九千岁”。但是不管他再怎么权势滔天,皇帝也还是可以随时要了他的命。

说到宦官,名气最大的当然要属明朝的魏忠贤,他掌握的东厂和西厂对朝廷百官拥有生杀予夺的特权,贵为“九千岁”。但是不管他再怎么权势滔天,皇帝也还是可以随时要了他的命。

然而唐朝不是,唐朝有3个皇帝死于宦官之手,而且宦官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

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持续了10来年,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而衰。到了唐朝第10个皇帝唐德宗李适,他开始委任宦官掌管禁军金吾卫,并且成为定制沿袭,宦官势力一发不可收拾。

806年,第11个皇帝唐顺宗李诵被宦官俱文珍害死;820年,第12个皇帝唐宪宗李纯死于宦官陈宏志之手; 826年十二月,第14个皇帝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宦官王守澄立李昂为帝。

作为唐朝第15个皇帝,唐文宗李昂向来不满宦官专权,何况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自己前面的3个皇帝都被宦官灭了,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这时候掌权的大宦官是仇士良。

作为心腹,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知道文宗有想法,就和文宗密谋要干掉仇士良。

李、郑二人最初是因为宦官王守澄的引荐步步高升,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所以千挑万选找了这两人。

当时外人只知道李、郑二人仗着有宦官撑腰作威作福,却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暗地里早就成为文宗心腹。

郑注本来姓“鱼”,郑是他冒用别人的姓,出身贫寒,长得很丑,在当官之前不过是一个混迹江湖的游医,能说会道,口才很好。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宦官王守澄赏识,一路高升到凤翔节度使。

后来居靠着一剂偏方治好了唐文宗口疾,一步一步被皇帝重用。

李训是进士出身,也是个能言善辩的人物,尤其善于讲解《周易》但是官运一直不行。

后来听说郑注在四处招揽人才,于是去求见郑注,两人一见如故,李训攀上了关系,后来也是在宦官头子王守澄的引荐下得到皇帝重用,最后做了宰相。

太和九年(835年),李训献计,唐文宗杖杀了曾经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算是给自己的祖父报了仇。

不久,李、郑二人又献计,把对他俩有知遇之恩的恩人王守澄给整死。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李、郑二人的共同目标是消除宦官专权,但一山不容二虎,都想独自保持朝政,于是二人开始较劲,逐渐发展成势不两立的局面,只是在文宗的压制下还没有明着撕破脸皮。

835年九月,李训升为宰相,同时把郑注派到外地任凤翔节度使,表面上是作为掌握兵权的助援,内里却另有打算,如果清除宦官的计划成功,仇士良倒了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郑注。但是或许郑注也是这么想的。

各怀鬼胎之下,几人密谋商议,等郑注到风翔上任后,挑选几百名壮士,每人携带一根白色棍棒,怀揣一把利斧,作为亲兵。

二人约定,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戊辰(二十七日),朝廷在河边埋葬王守澄时,由郑注奏请唐文宗批准率兵护卫葬礼,于是便可名正言顺的带亲兵随从前往。

同时奏请文宗,命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边为王守澄送葬。到时候,郑注下令关闭墓门,命令亲兵用利斧砍杀宦官,全部诛除。

二人计划定好以后,为了自己的小九九,李训又和他自己的亲信们密谋:“如果这个计划成功,那么,诛除宦官的功劳会全部归于郑注,不如让郭行余和王璠以赴宁、河东上任为名,多招募一些壮士,作为私兵,同时调动韩约统领的金吾兵和御史台、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于郑注一步,在京城诛除宦官,随后顺手牵羊把郑注除掉。”

壬戌(二十一日),唐文宗驾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好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昨晚发现有甘露降临,这是天降祥瑞,昨晚我已通过守卫宫门的宦官向皇上报告。”

于是,行舞蹈礼,再次下拜称贺,宰相也率领百官向唐文宗祝贺。李训、舒元舆乘机劝唐文宗亲自前往观看,以便承受上天赐予的祥瑞。唐文宗也是主谋之一,当然表示同意。

接着,百官退下,列班于含元殿。辰时刚过,唐文宗乘软轿出紫宸门,到含元殿升朝,先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过了很久才回来。

李训奏报说:“我和大家去检查过了,不象是真正的甘露,不可匆忙向全国宣布,否则全国各地向陛下祝贺那就麻烦了。”

唐文宗假装问:“难道还有这种事?”随后命令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宦官们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

宦官走后,李训赶紧召集郭行余、王璠,说:“快来接陛下的圣旨!”王璠紧张得两腿发抖,不敢上前,只有郭行余一人拜倒在含元殿下接旨。

这时,二人招募的私兵几百人都手执兵器,立在丹凤门外等待命令。李训已经先派人去叫他们来含元殿前,接受唐文宗下达的诛除宦官的命令。

结果,只有郭行余率领的河东兵来了,王璠率领的宁兵竟然没有来。

仇士良率领宦官到左金吾后院去察看甘露,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紧张得浑身流汗,脸色十分难看。

仇士良觉得很奇怪,问:“将军为什么这样?”过了一会儿,一阵风突然把院中的帐幕吹起来,仇士良发现很多手拿武器的士卒,还听到兵器碰撞的声音。

傻子也知道咋回事了,仇士良等人大惊,急忙往外跑,守门的士卒正想关门,被仇士良大声呵叱吓傻了,门闩没有关上。

于是仇士良等人急奔含元殿,向唐文宗报告发生了兵变,被李训看到。李训一看事情败露,赶紧对金吾卫说:“快上殿保护皇上,每人赏钱百缗!”

宦官们则对文宗说:“事情紧急,请陛下赶快回宫!”随后抬来软轿,迎上前去搀扶文宗上轿,冲断大殿后面的丝网,向北飞跑。

李训拉住文宗的软轿大声说:“我奏请朝政还没有完,陛下不可回宫!”这时候,金吾卫已经登上含元殿。

同时,罗立言率领京兆府担负巡逻任务的士卒三百多人从东边冲来,李孝本率领御史台随从二百多人从西边冲来,一齐登上含元殿,击杀宦官。

宦官们血流如注,大声喊冤,死伤了十几个人。文宗的软轿一路向北进入宣政门,李训拉住软轿不放,呼喊更加急迫。

唐文宗一看这情况,自己都已经落入宦官手里成为人质了,你李训还跟着我干啥,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于是开口呵斥李训,宦官郗志荣找准机会一拳把李训打倒在地。

唐文宗的软轿进入宣政门后,大门随即关上。这时,正在含元殿上朝的百官都大吃一惊,四散而走。

李训见唐文宗已入后宫,意识到大事不妙,再不闪人就来不及了,于是脱下紫袍官服,换上随从官吏的绿色官服骑马就逃。为了掩人耳目,一路上还大声扬言说:“我有什么罪而被贬逐!”因而,官兵也不怀疑。

这时候,仇士良已经知道了唐文宗也参与了李训的密谋,十分愤怒,在唐文宗面前直接开骂,唐文宗被骂得不敢吭声,一言不发。

仇士良人命令左、右神策军副使刘泰伦、魏仲卿各率禁军五百人,去杀参与这次行动的人员。这时,王涯等宰相(唐朝宰相同时有好几个,各管一摊子事)在政事堂正要吃饭,忽然有官吏报告说:“有一大群士兵从宫中冲出,逢人就杀!”

王涯等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狼狈的往皇宫外逃命。中书、门下两省和金吾卫的士卒和官吏一千多人争着向宫门外逃跑。不一会儿,宫门被关上,没来得及逃出去的600多人全被杀死。

仇士良下令关闭所有宫门,搜查南衙各司衙门。各司官吏和担负警卫的士卒,以及正在里面卖酒的百姓和商人1000多人全部被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各司的大印、地图和户籍档案、衙门的帷幕和办公用具被捣毁、抄掠一空。仇士良还命令左、右神策军各出动骑兵一千多人出城追击,同时派兵在京城大搜捕。

王涯步行到永昌里的一个茶馆,被禁军抓到,押送到左神策军中。王涯这时年迈已七十多岁,被戴上脚镣手铐,遭受毒打,屈打成招,不得不承认和李训一起谋反,企图拥立郑注为皇帝(准备栽赃嫁祸)。

甘露之变两天后,百官开始上朝。由于没有宰相和御史大夫率领,百官队伍混乱,不成班列。

唐文宗亲临紫宸殿,问:“宰相怎么没有来?”仇士良回答:“王涯等人谋反,已经被逮捕入狱。”接着,把王涯的供词递呈文宗,唐文宗召左仆射令狐楚、右仆射郑覃上前,让他们观看王涯的供词。

唐文宗心里明镜一样的,既悲伤又气愤,差点没忍住。问令狐楚和郑覃:“是不是王涯的笔迹?”二人回答说:“是!”

唐文宗说:“如果真的这样,那就罪不容诛!”于是,命令二人留在政事堂,参予决策朝廷大政方针。

同时,又命令狐楚起草制书,将平定李训、王涯等人叛乱宣告朝廷内外。

李训和终南山的僧人宗密关系密切,于是,逃出宫门以后打算前往投奔他。到了终南山以后,宗密想为李训剃发,装扮成僧人,然后藏在寺院躲过这一劫。

但是他的徒弟们都强烈反对,李训只好出山,打算前往凤翔投靠郑注,跑到周至的时候,被周至镇遏使宋楚逮捕,戴上脚镣手铐,押往京城长安。

走到昆明池,李训害怕到神策军后被毒打污辱,就对押送他的人说:“无论谁抓住我都能得到重赏和富贵!听说禁军到处搜捕,他们肯定会把我夺走。不如把我杀了,拿我的首级送到京城!”

于是,押送他的人割下李训的头送往京城。

在仇士良的指示下,左神策军出动三百人,带着李训的首级,押着王涯、王璠、罗立言和郭行余,右神策军也出动三百人,押着贾餗、舒元舆和李孝本,会合以后在东、西两市游街示众,还让百官前往观看。

最后在京城独柳树下把他们腰斩,首级挂在兴安门外示众。李训等人的亲属不管亲疏老幼,全部被杀。妻子女儿没有死的,没收为官奴。

此前,郑注按照事先和李训的约定,率亲兵五百人已经从凤翔出发,到达扶凤县。这时候,郑注才得到李训失败的消息,于是又返回凤翔。

仇士良派人携带唐文宗的密诏授予凤翔监军张仲清,命令他诛除郑注。张仲清心里害怕,有点不知所措。押牙李叔和劝张仲清说:“我以您的名义骗来郑注,然后设计退下他的亲兵,在坐席把他杀死,叛乱即刻就可平定!”张仲清同意,于是,设下伏兵等待郑注。

郑注仗着他的亲兵都是精锐,因而也不怀疑,径直进入凤翔城来见张仲清。李叔和把郑注的亲兵引到门外招待酒水,只有郑注和几个随从进入监军的院子。

郑注刚刚喝完茶,就被李叔和一刀斩首。然后张仲清出示唐文宗的密敕,向将士宣布。接着,杀死郑注的家眷,以及节度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观察判官萧杰、掌书记卢弘茂等人和他们的同党,总共1000多人。

至此,除了唐文宗李昂,其他所有参与甘露之变的主要人员基本上被杀光。此后,皇帝彻底沦为傀儡,皇帝的废立、生杀也掌握在宦官手中, “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官员上朝之前都要先和家人辞别,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杀。

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在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为朱温建后梁篡位而灭亡。

一个皇帝加上一个掌握内政的宰相,加上一个有兵权的节度使,再加上一个掌握了左金吾卫的大将军,4个有实力的人绑在一起居然斗不过1个宦官头子,真是不可思议。

如果他们没有各怀鬼胎,如果计划再周密一点,……,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局。就像人生旅途一样,谁会在意你的过程?人们只关注结局。

来源:魏国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