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下简称《新编二战史》)中、英文版分别在8月20日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的抗战史和二战史
“《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为什么受欢迎”系列之一
“既叫座也叫好”的二战研究最新成果
——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党委书记、社长季为民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下简称《新编二战史》)中、英文版分别在8月20日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的抗战史和二战史重大研究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和8月28日在希腊雅典举行的英文版新书发布会暨“浴火涅槃:文明与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布,旨在向中外学术界和广大公众介绍中国学者关于二战研究的最新成果、推进全球二战史研究并弘扬正确二战史观。
这部新著甫一面世,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新编二战史》为何一经出版就迅速获得广泛关注与好评?作为一部由中国学者编写的严肃学术读物,它为何能同时吸引专业人士与普通公众,并走向海外读者?出版方具体采取了哪些举措?本报记者围绕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季为民。
二战胜利80周年重磅献礼
收获国内外关注好评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编二战史》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有哪些直观的社会反响?
季为民:首先,《新编二战史》获得了媒体高度关注。出版以来,相关新闻报道及评论文章超过60篇(不含转载)。其中,《人民日报》8月22日刊发张士伟教授书评《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光明日报》刊发三篇书评——于沛研究员《坚持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胡德坤教授《当之无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刘作奎研究员《坚持正确二战史观 构建二战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均产生巨大影响。
其次,在发行方面,截至9月中旬,《新编二战史》累计发货逾23000册,销售量近15000册。当前,新书上市“万册即为胜利”,此业绩堪称开局良好。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订购踊跃,除社科院外,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河南省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战区等纷纷购买。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民建联)一次采购300册。在海外,我社联合外方出版社于8月28日分别在希腊、美国举行英文版全球发布仪式并开售,目前销售码洋已突破48000元。
线上渠道读者反响同样热烈。上市直播首日,50本精装书开箱即告售罄;自营店铺首周售出450册;8月19日,该书登上京东图书首页并进入热搜榜单,迄今已售出约2000册;在当当平台,该书位居历史类新书榜单第五位、世界史新书榜单第一位。
再次,在社会反响方面,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使其“既叫座也叫好”。该书先后入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推荐书目(位列军事外交类首本推荐图书),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成果,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发布的抗战史及二战史重大研究成果,荣登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好书”2025年7月推荐书单,入选《人民日报》“大地书单”(第2期),以及中宣部党建网“党建好书”2025年8月书单等。
《新编二战史》在港澳地区亦获得广泛认可。8月11—15日,我率团赴港澳交流访问期间对该书进行了宣介。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均表示立即采购,并向师生积极推荐。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兼大公报社长、文汇报社长李大宏高度看好该书在香港的发行前景,指示在报纸、网站、移动端及相关会议上展示该书。澳门学者同盟秘书长、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提议在澳门举办研讨发布会,并表示愿向澳门十所高校推荐。同时,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中华书局(澳门)有限公司均对出版该书繁体字版本表现出浓厚兴趣。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评价和销售两个维度上,《新编二战史》在短时间内都取得如此佳绩,您认为关键原因是什么?
季为民:《新编二战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理论工程与学术成果,院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全力保障,世界历史研究所高效组织科研力量,统筹全国学术资源完成书稿撰写;编辑团队与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反复打磨文本表述,力求精准传递历史真相与思想内涵。我社以高水平、严要求的出版流程,在四个月内高质量完成该书的出版发行工作,使该书成为以“有组织出版”促进“有组织科研”的典范。
《新编二战史》既恪守史实的权威性与细节的精确性,又融入引人入胜的叙事特质,在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达成精妙平衡,成为引发读者情感共鸣与历史思考的核心价值所在。
具体而言,该书广受好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恰逢重要纪念节点。该书出版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关键历史时刻,契合历史纪念与家国情怀之需求,彰显其重大时代意义与深厚情感共鸣。
第二,视角独特且立场鲜明。突破西方中心主义史观框架,着力突出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明确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弥补了相关历史叙事之不足,契合国内对正确历史观的共识,提供了非西方中心的二战史观,为海内外读者带来新颖视角与思想启发。
第三,内容全面,考据严谨。注重史实考辨与细节呈现。涵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爆发、全面战争、同盟建立、胜利及战后影响之全过程,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多重维度,广泛征引大量史料文献、档案数据及国际名人论述。不仅详述战争进程,更深入剖析战争背后的意识形态、国际秩序变迁与人类共同命运的关联。
第四,回应历史认知争议:针对否定二战成果、歪曲历史真相的错误思潮,该书系统梳理史实,强化对绥靖政策恶果、法西斯罪行等关键问题的阐释,具有鲜明的现实观照意义。
实现精准有效宣发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社会对二战历史的认知并不统一,且在许多议题上长期存在显著分歧,《新编二战史》为什么能获得海外读者的积极评价?
季为民:第一,纠正西方叙事偏差。海外读者对二战的认知多囿于欧洲与太平洋战场,《新编二战史》通过客观呈现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贡献,弥补了欧美史学界对东方战场的疏漏,为全球二战史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
第二,凸显国际协作价值。详尽记述中国与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互动的史实,展现二战的全球性与协作性,契合国际社会对共同历史记忆的关切。
第三,恪守严谨学术范式。全书避免空谈,援引国际史料与第三方视角(如《李顿调查团报告》对日本侵略性质的认定等),降低了海外读者的认知壁垒,增强了历史叙事的可信度。而且,该书论证逻辑严密,符合国际史学界对实证研究的要求。
第四,契合和平发展共识。通过总结二战教训,强调联合国体系、多边主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呼应海外读者对维护和平、反对霸权的普遍诉求。突出“正义战胜邪恶”“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等主题,强调国际合作、抵抗运动、人民支援等内容,易于引发海外读者对正义、和平、合作的共鸣。对战后秩序重建、国际组织、战争罪行审判等内容设有专门章节,契合当代国际社会对历史反思与全球治理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来看,《新编二战史》的发行和传播效果是否初步达到预期?针对海外受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设计实施了哪些发行策略和宣传活动?下一步规划是什么?
季为民:我们的既定目标为“广泛传播,扩大销售”。目前,第一步目标已取得初步成效,开局良好,但仍须持之以恒推进落实。在新书发布后,我们举办了多场围绕《新编二战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均结合自身研究对该书予以高度学术评价。
我社规划了系统的国际书展英文版宣发及多语种推广工作。在9月初莫斯科书展期间,通过配套视频、画册等形式展示《新编二战史》英文版,并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签署俄文版合作出版协议。今年10月的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我社将进一步推进英文版推广,同时协同海外合作伙伴签署法文版及西班牙文版出版合约;12月南亚国际书展期间,将面向亚洲各国推介此书并推进印地语版本的签约事宜。
我社还通过X、脸书、Academia.com、领英等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定向推广,分享著作中的创新观点与核心内容,有效提升受众关注度与互动性。该推广计划将持续6个月,涵盖预售推广、销售推广及图书发布后的持续推广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编二战史》的海外发行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如何应对的?
季为民:出版社在海外推广中面临诸多挑战,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是能否精准触达目标受众并形成有效学术对话,涉及文化、语言、渠道等多方面因素。对此,我社采取了选题策划国际化、建立深度国际合作、提升翻译质量等策略,从内容、渠道、传播方式、质量保障等方面助力融入国际学术对话、增强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编二战史》中英文版在国内外的出版和传播,对拓展二战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全球学术界和社会各领域反思二战教训,进而更加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季为民:这部著作的价值体现在:构建“全景式”二战记忆,深化对战争复杂性的认知;以“个体与群体”双重视角,强化对战争代价的情感共鸣;揭示绥靖政策恶果,为当代国际安全提供历史镜鉴。从中外交流互鉴的角度讲,该书以历史为纽带,增进中外对“共同记忆”的认同;以“正义与和平”为核心,凝聚人类共同价值;通过“以史立论、以证服人”的传播方式,助力中国话语向“国际共识”转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