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6号,英媒突然放出个大消息,前总统特朗普要起诉《纽约时报》,一开口就索赔150亿美元,理由是人家长期对他“诽谤和诋毁”。
2025年9月16号,英媒突然放出个大消息,前总统特朗普要起诉《纽约时报》,一开口就索赔150亿美元,理由是人家长期对他“诽谤和诋毁”。
这话不是别人传的,是特朗普自己在他的社交媒体“真实社交”上发的,原话挺冲:“《纽约时报》长期以来被允许肆意对我撒谎、抹黑和诽谤,这种情况现在必须停止!”
这次诉讼的几个点特别有意思,首先是150亿美元的索赔金额,这数儿比特朗普以前告媒体的索赔高多了,2023年他告《纽约时报》才要1亿,告CNN也只敢要4.75亿。
这么高的金额,与其说是真想要钱,倒不如说是想靠“天价”放大舆论效果,让更多人关注这事儿。
然后是起诉地点选在佛罗里达州,特朗普自己也说了,佛州是共和党的票仓。
本来想查下佛州最近有没有类似的案子,后来发现2024年就有个共和党议员在佛州告当地报社,最后报社和解了。
加上特朗普现在就住在佛州的海湖庄园,对当地的司法环境肯定更熟,选在这儿起诉,怎么看都不是随便定的。
特朗普怼《纽约时报》还有个具体由头,就是2024年总统大选的时候,《纽约时报》公开背书了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还把背书文章登在了头版。
他在后续的帖子里吐槽:“他们背书卡玛拉·哈里斯的文章竟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版,这在此前是闻所未闻的!”
这么看来,特朗普抓着这点骂人家“激进左翼民主党的喉舌”,也不是完全没根据,就是语气太冲了点。
目前《纽约时报》还没回应这事儿,英国广播公司已经联系过他们了,但截至9月17号都没等来回复。
按美国媒体应对诉讼的常规操作,这时候一般是让法务团队先评估案子风险,不会随便说话,怕不小心说错话影响后续司法程序,也能理解。
其实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跟《纽约时报》较劲了,2021年他刚卸任总统,就告过《纽约时报》一次,索赔1亿,说人家跟他侄女玛丽·特朗普串通,“恶意获取”他的税务记录。
那回的导火索是《纽约时报》2018年的一组报道,靠近3万页税务文件揭了他财务上的一些问题,还拿了普利策奖。
结果2023年法官直接驳回了案子,说他的指控“在宪法层面不成立”,这里得提一句,美国有个《第一修正案》护着媒体言论自由,尤其是针对公众人物的报道。
1964年有个“《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定下规矩:公众人物告媒体诽谤,得证明媒体是“明知报道假还发,或者不管真假就乱发”。
这标准特别高,特朗普2023年告CNN的时候就栽在这上面,他说CNN把他比成希特勒,要4.75亿赔偿,法官最后驳回,说那是媒体的“意见表达”,不算诽谤。
不过特朗普也不是全输,近几个月就有收获,美国广播公司(ABC)和派拉蒙旗下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都跟他达成了和解,各自赔了几百万美元。
我查了下这两起案子,都是因为2024年大选期间的报道,ABC说特朗普团队收外国资金,后来发现部分信息不可靠;CBS报道他跟爱泼斯坦的关联时,用了没核实的照片。
这两次和解其实不算特朗普“打赢了”,更多是媒体不想耗在官司里,毕竟律师费加上舆论影响,成本太高,无奈之下才掏钱了事。
对了,特朗普现在还在告《华尔街日报》,因为人家2025年初发了篇关于爱泼斯坦丑闻的报道,提了他早年跟爱泼斯坦的私人会面,不过这案子目前还没进入庭审,最后怎么样还不好说。
特朗普不可能不知道告媒体难赢,但他还是一次次折腾,核心不是为了赢官司,是为了政治造势。
2024年总统大选他输了,现在不少人猜他要冲2028年大选,这时候告《纽约时报》,这个被共和党支持者视为“左翼精英代表”的媒体,正好能强化自己“反精英、反主流媒体”的形象。
我看了份2025年8月的民调,共和党选民里有不少人觉得“主流媒体对保守派有偏见”,特朗普这时候站出来告《纽约时报》,相当于跟这部分选民“站在一块儿”,能拉近距离。
而且他提的“媒体用复杂系统篡改文件图像抹黑他”,哪怕没指名道姓,也能勾起一些支持者对2024年大选期间媒体报道的不满,相当于把大家的情绪拧到一块儿。
不过这事儿也有副作用,美国新闻媒体协会最近发了个报告,说近一年地方媒体对政治人物的批判性报道少了不少,有些编辑坦言“怕被高额索赔,不敢随便报”。
这么下去,媒体对政客的监督力度可能会变弱,毕竟没人想天天跟官司打交道。
说到底,特朗普起诉《纽约时报》索赔150亿美元,远不止“个人告媒体”这么简单。
它是美国政治极化的一个缩影,也是《第一修正案》保护媒体言论自由和公众人物维护名誉之间的又一次碰撞。
不管最后官司赢没赢,这事儿都会成为美国“政客与媒体关系”的一个标志性案例,毕竟不是谁都能把一场诉讼,玩成政治造势的“工具”。
来源:华夏趣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