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隐韬,原名张宝驹,1902年出生于南皮县唐家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为生活所迫在天津当佣人,年幼的张隐韬自小在郝庄外祖母家长大。虽然缺少母亲的照料,但外婆、舅舅很疼爱这个聪慧的孩子,想方设法凑钱供他读书。张隐韬10岁入私塾读书,15岁考入郝庄高级
文/何智强 孙靖
沧州的革命星火源于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沧州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特别是青年中的一批先进分子。这其中,就有在沧州活动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张隐韬。
一、困境中成长的革命战士
张隐韬,原名张宝驹,1902年出生于南皮县唐家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为生活所迫在天津当佣人,年幼的张隐韬自小在郝庄外祖母家长大。虽然缺少母亲的照料,但外婆、舅舅很疼爱这个聪慧的孩子,想方设法凑钱供他读书。张隐韬10岁入私塾读书,15岁考入郝庄高级小学。家庭的苦难和亲人的关爱,在张隐韬的心中埋下了要为穷苦人找出路的种子。他以优异的成绩在高小毕业后,为生活所迫,无法继续学业,在天津谋到了一份见习铁路警察的工作。在天津,张隐韬拓展了视野,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的中国,正是内忧外患之际,北洋军阀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1919年5月4日,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并很快波及到天津、沧州等地。此时,张隐韬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更加认清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深切感受到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境况,并以火一样的热情参加了五四运动。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张隐韬逐步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并将自己的名字由“宝驹”改为“隐韬”。1921年11月,张隐韬成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在天津的通讯会员。他利用铁路警察的便利,经常到北京听取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座,在政治上逐步成熟。1922年初,“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到天津巡视工作,结识了张隐韬,并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隐韬参加了北京大学党支部,同时成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成员。
张隐韬作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成员,先后组织和参加了1922年10月的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1922年12月的正太铁路大罢工,1923年2月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年12月,张隐韬从北京奔赴张家口,在京绥铁路从事党的组织建设,发展工人组织。在张隐韬的领导下,京绥铁路的工运工作受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高度评价,称其“情形极好”,并且称赞张隐韬“与工友甚洽,很可指挥一切”。1924年3月,张隐韬受中共北京区委派遣去黄埔军校学习。
在此期间,张隐韬利用探亲的机会多次回到南皮,在家乡亲友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革命道理,成为在沧州活动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二、积极为沧州培养革命力量
张隐韬在沧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成为党的革命战士后,始终不忘沧州人民的苦难,在关注家乡革命形势的同时,积极为家乡培养革命力量。
1922年2月,沧县大堤东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刘格平到天津求学。在补习学校,他遇到了张隐韬。张隐韬此时是铁路警察的身份,但待人热情、平易近人,让刘格平对这个“警察”有了新的认识。在交往中,张隐韬向刘格平讲述俄国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耐心讲解革命道理,启发他的思想。在张隐韬的引领下,刘格平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1922年9月,经张隐韬等人介绍,刘格平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张隐韬成为刘格平的革命引路人,为沧州培养了最重要的革命骨干。1922年冬,刘格平受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派遣回到沧县大堤东村,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了沧州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沧州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除了对刘格平的重点培养,张隐韬还利用同学会、同乡会及回乡期间的各种交往机会,向老师、同学、家乡亲友介绍新思想,宣传革命道理。据1923年9月至11月的《张隐韬日记》记载:
◆张隐韬日记。
1923年9月23日,张隐韬自北京回南皮途中,路过天津,“去兰先生处谈天,适南皮之旅津学生开同乡会,故觉很有兴趣”。9月25日,张隐韬到达沧州,“与沧州诸友相见”。9月26日,张隐韬回到南皮郝庄。9月29日,“去马村与同学(踢)足球”。当时正是马村高级小学新生入学不久,张隐韬此时去学校,多为宣传新思想。10月1日,“与丙瑞兄去金庄之立民家,晚始回”。张隐韬提到的“丙瑞兄”,指的是南皮县金庄人傅炳瑞,1926年由刘格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南皮县早期党员。10月15日,“同志宝和兄来,讨论西北的一些计划”。“宝和兄”指的是南皮县马东村人韩宝和,为张隐韬在高级小学的同班同学。当时的张隐韬正密切关注着察哈尔、绥远、热河地区的工人运动,准备建立西北运动促进会。10月18日,正逢重阳节,张隐韬“与宝和兄携酒去村南之土丘上,席地而坐,彻夜而谈今日之时局变动,及将来之达于若何程度,而将有何等之建设。种种问题”。10月24日,“今日崔清源兄来,和我商议办理书铺一座。此事我很赞成,因为闭塞的乡间必要有一正当的学生消费品,才能开此固顽的风俗。并按照我的计算是:成立书铺,即学生消费合作社,作为第一步,以后可以附设乡村图书馆及农民阅报室、农民消费社等,那才是我对南皮的真正的希望”。可见,张隐韬对家乡充满了深情和寄望,在打破顽固风俗、启发民众思想方面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在11月5日至15日的日记中,张隐韬比较简略地记录了“联合我极可靠的同志,及在沧的故同学,设立西北运动促进会”的事宜。可见,这时的张隐韬已经发展了沧州的同学参加革命活动。
《张隐韬日记》中关于他在沧州开展革命活动的记载虽然较少,但从留存的这一小部分已能看出,他为促使家乡民众接受新思想、新理论的种种努力。在他的影响下,沧州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为沧州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思想基础。
三、领导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
1925年3月,刚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张隐韬,受党组织派遣去往河南国民军2军搞兵运工作。同时,刘格平也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国民军2军。1925年五六月间,他们先后来到国民军2军2师4旅,张隐韬任副旅长,刘格平任营级上尉副官。4旅的旅长是史可轩,他和共产党员王若飞是好友,思想比较进步,后来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在张隐韬的组织下,4旅建立起了中共党支部。
通过深入部队的了解,张隐韬认识到,国民军多系直系军阀旧部,这些部队没有得到什么改造,是靠不住的,必须组织自己的武装。1925年仲秋,在国民军决定攻打天津奉军之际,张隐韬认为创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时机到了。经请示河南党组织同意,张隐韬主持召开4旅党支部会议,会议决定:张隐韬去沧州组织农民武装,刘格平去天津组织工人武装,然后两支队伍会师沧州,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张隐韬等人的行动得到旅长史可轩的支持,他给了张隐韬一部分人和枪。1925年10月,张隐韬同国民军2军参议陈秀福等人一同离开新乡,打着国民军2军的旗号,一路招兵买马,到达沧州的泊镇时,部队已达到四五百人。
1925年12月,这支部队在泊镇召开了有当地群众参加的千人大会。大会宣布成立“津南农民自卫军”,举行武装起义,张隐韬任司令兼党代表,陈秀福任副司令。自卫军颁布了军纪、政纲,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奉系军阀”“反对苛捐杂税”等革命口号。这在当地群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支将“农民”写在旗帜上的队伍在沧州诞生,这也是党在北方创建的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
◆1925年冬,津南农民自卫军在泊镇(今泊头市)宣告成立后,即挥师东进占领南皮县城。图为南皮县西城门。
1925年12月初,津南农民自卫军占领南皮县,收缴了守城警察和地方民团的枪支,并给县长立下“约法三章”:一是供应军费;二是不准横征暴敛,取消苛捐杂税;三是打击侵犯农民利益的土豪劣绅。随后,自卫军继续东进,经盐山县城,进驻旧县镇(今盐山县千童镇)。在旧县镇短暂整顿后,自卫军进军庆云县城。庆云守军没有抵抗就弃城南逃,自卫军占领庆云,收编了100多名地方民团团丁,声威大震。
自卫军在张隐韬的领导下,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附近青年纷纷前来投军。张隐韬曾经活动过的唐家务和郝庄的青年尤其踊跃,队伍很快发展到1200多人,编为3个大队和一个50人的手枪骑兵队。之后,部队留下一大队镇守庆云,张隐韬率领第二大队、第三大队和骑兵手枪队以旧县镇为中心,活动在盐山、沧县、南皮、乐陵、庆云5县一带。1926年初,在旧县镇,自卫军以“快邮代电”的方式,向全国发出了《津南农民自卫军宣言》。自此,津南农民自卫军的主张突破沧州范围,辐射全国。
◆1926年1月24日《北京益世报》第6版 刊登的“沧南盐庆农民自卫军”“快邮代电”原文。
《津南农民自卫军宣言》发出之后,国民军大为震动,危机也紧随来临。自卫军创建以来的革命活动,受到贫苦农民的欢迎,同时引起了土豪劣绅们的敌视和仇恨,他们派人向国民军中上书,污蔑自卫军的正义行动,要求“剿灭”自卫军。借此机会,国民军2军司令岳维峻发布命令:消灭自卫军,通缉张隐韬,要求就地正法。国民军3军也发布了类似的文告,并将一个旅派驻盐山一带,监视自卫军的活动。
这时的津南农民自卫军虽然有所发展,但力量还相对弱小,队伍中没有几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织比较松散,很难独自抵挡国民军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张隐韬一面急电刘格平来沧州共商决策,一面赶往天津找党组织支援。
1926年元旦刚过,刘格平接到张隐韬来信,经天津党组织同意后,刘格平立即南下,赶到旧县镇。几天后,张隐韬从天津回来,任命刘格平为自卫军参谋长。张隐韬此去天津,找到天津党组织的负责人于方舟汇报情况、寻求办法。此时的天津党组织还未从五卅运动被军阀镇压的影响中恢复过来,许多同志还在狱中。于方舟提出派给张隐韬五名青年学生,帮助他工作,但张隐韬考虑到学生不懂军事,没有接受。
张隐韬回到旧县镇后,和刘格平一起分析形势,认为史可轩任旅长的国民军2军4旅中有党的组织,比较可靠,自卫军与这个旅合起来有发展前途。于是决定,由张隐韬和刘格平率一大队和骑兵手枪队为先遣队,经南皮县城,到泊镇乘车北上,与史可轩旅合编。
1926年2月3日下午,张隐韬、刘格平率部出发,经南皮县寨子,次日午前到达南皮县城。这时,情况突变,打前站的骑兵回报:南皮县城四门紧闭,并有国民军2军弓富魁旅骑兵及警察、地方民团把守,不让自卫军进城。面对危机,张隐韬当即决定,转向县城东北,由砖河火车站上车。当行至南皮县城北面的北徐庄时,自卫军突然遭遇国民军2军弓富魁旅袭击。由于缺乏实战经验,自卫军没能组织有效的抵抗,队伍很快被冲散,自卫军一大队缴械投降,骑兵手枪队退回旧县镇,张隐韬不幸被捕。
敌人用两个营的兵力连夜押送张隐韬回到旧县镇,押着五花大绑的张隐韬与自卫军列队相对。敌人逼张隐韬喊话,让自卫军缴械投降,被他严词拒绝。敌人威胁要枪毙他,张隐韬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地面对围观的群众和国民军官兵慷慨陈词,讲述自己苦难的身世和要为天下穷苦人办好事的志向,指出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的黑暗统治,跟着共产党走苏俄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把劳苦大众从苦难中解放出来。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张隐韬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围观的群众和官兵都被感动,有人叹息,有人默默流泪。
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自卫军战士多次请战,但都被副司令陈秀福拒绝,他推说,一打就给了敌人杀害张隐韬的借口。在敌人宣布行刑时,行刑的官兵不忍开枪,都垂下了手中的武器。但张隐韬还是被国民军中一个“孙文主义学会”分子从背后开枪杀害。1926年2月5日,年仅24岁的张隐韬壮烈牺牲。
张隐韬的入党介绍人、当时铁路总工会的负责人罗章龙得知张隐韬牺牲的消息后,悲恸题诗:“易水奇男燕地侠,朱家郭解人中豪。北方区委抒筹略,二七英风万骨高。”张隐韬领导的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这场沧州大地上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其辉煌的历史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组织领导自己武装的积极探索,是党早期抓农民武装斗争的一次尝试。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张隐韬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在北洋军阀的残酷统治下,高擎起革命武装的大旗,组织起1200余人的农民自卫军,革命活动遍及5个县,向全国发表宣言,宣传革命主张,极大撼动了反动派在沧州的统治,促进了沧州人民的迅速觉醒和沧州党组织的创建、发展。
七个月以后,1926年9月,刘格平从天津回到沧州,在直隶省立第二中学建立了沧州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沧州大地上有了党的组织,革命星火终成火焰,渐起燎原之势。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来源:党史博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