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答:母猪蓝耳疫苗免疫前是否需要药物净化,需结合猪场蓝耳病感染状态(如病毒载量、临床症状)、猪群健康水平(如是否存在免疫抑制、继发感染)及疫苗类型(活疫苗/灭活疫苗)综合判断。其核心逻辑是:药物净化的目标是降低免疫前猪群的病毒负荷与炎症反应,避免“免疫应激叠加病
答:母猪蓝耳疫苗免疫前是否需要药物净化,需结合猪场蓝耳病感染状态(如病毒载量、临床症状)、猪群健康水平(如是否存在免疫抑制、继发感染)及疫苗类型(活疫苗/灭活疫苗)综合判断。其核心逻辑是:药物净化的目标是降低免疫前猪群的病毒负荷与炎症反应,避免“免疫应激叠加病毒感染”导致免疫失败或病情加剧,而非所有场景都必须执行。
在免疫前检测发现母猪群存在“病毒血症”(血清qPCR CT值<28)、临床出现轻微症状(如采食量下降5%-10%、零星呼吸道症状),或近1个月内有蓝耳病波动史(如流产率>3%、产房仔猪死淘率>8%);或者母猪群同时感染圆环病毒2型(PCV2)、支原体肺炎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或存在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继发感染(如关节肿胀、保育猪脑膜炎发病率>5%),这个时候在免疫前需要添加药物进行保健,为疫苗免疫提供“健康免疫基础”。
答:使用疫苗驯化后备猪,其优势是安全、均一性强、可控性强,但可能存在毒株不完全匹配,异源毒株交叉免疫效果有一些,但不佳;使用阳性血清、组织、粪便或流产胎儿等研磨后进行,其成本低、易获取、毒株匹配,还可同步驯化其他病原,但存在驯化不彻底(全群感染率不足)、可控性差(毒株数量与毒力不确定)、外源病原风险(如PED等)及病毒返强风险,不利于场内病毒弱化与清除。
答:蓝耳病阳性场中,母猪产后炎症难消除、断奶发情伴炎性分泌物,本质是“蓝耳病毒免疫抑制+继发细菌感染+生殖系统损伤”的叠加效应。蓝耳病毒会破坏母猪免疫系统(如抑制巨噬细胞功能),导致产后子宫、产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同时为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提供感染条件,形成“病毒持续复制→炎症反复→生殖机能紊乱”的恶性循环。需从“源头控病毒、精准治炎症、修复生殖系统、优化管理”四维度制定综合方案,具体如下:
1)蓝耳病阳性场母猪产后炎症反复,需建立“病毒管控+饲养管理+免疫优化”的长期体系,避免“治标不治本”。
①要优化蓝耳病免疫与监测,降低病毒载量。对于母猪群免疫:选择与本场流行株匹配的蓝耳疫苗,每4个月普免1次——免疫后母猪血液病毒载量可控制在CT值>28,子宫黏膜病毒检出率从35%降至8%以下;定期监测病毒:每季度采集母猪血清(按胎次分层,后备10%、经产5%)检测蓝耳病毒载量,若CT值<28的个体占比>10%,需及时启动全群药物净化(泰万菌素+黄芪多糖,疗程10天),避免病毒扩散导致炎症高发。
②改善饲养管理,减少产后应激与感染诱因。产房环境控制:温度维持在20-22℃(夏季不超过25℃),湿度60%-70%,氨气浓度<20ppm(过高会刺激产道黏膜,加重炎症);产后及时清理胎衣、恶露(最迟不超过2小时),每天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产床及周边地面,减少环境中致病菌数量;营养支持:围产期添加多维电解质或中药提升母猪抗应激能力与黏膜修复速度;
2)建立“炎症母猪”专项管理档案。对产后炎症母猪、断奶发情异常母猪,记录“炎症持续时间、用药方案、配种结果”,形成专项档案:对连续2胎出现产后炎症的母猪,评估种用价值(如产仔数<8头/胎、返情率>30%),及时淘汰;对治愈后配种成功的母猪,妊娠期加强监测(如妊娠60天检测蓝耳病毒载量),避免孕期病毒反弹导致流产或再次引发炎症。
3)产后炎症的控制。产前产后添加利高-44进行保健,可显著降低炎症发生比例。也可在产后12小时内,用0.1%高锰酸钾溶液(38-40℃)冲洗产道(避免压力过大损伤黏膜),清除残留胎衣、恶露;冲洗后,向子宫内注入“长效土霉素注射液(20%浓度,20mL/头+鱼腥草注射液(10mL /头)”,快速控炎,防止炎症扩散。产后饮水添加维生素C或多维电解质葡萄糖,缓解产后应激,促进食欲恢复。
4)断奶发情炎症的处理。断奶前3-5天,可在饲料添加“益母草提取物+维生素E”,连续拌料5天;对产后恶露持续>10天的母猪,额外肌肉注射 “氯前列醇钠注射液”,诱导子宫平滑肌收缩,加速恶露排出。配种后5-7天,饲料添加替米或利高-44。
答:蓝耳病病毒扁桃体带毒时长无固定值,受毒株、猪群类型、免疫状态等影响,范围从30天至180天,其中NADC34-like等重组株带毒期最长(90-120天),经产免疫母猪带毒期最短(30-60天)。
来源:小吴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