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美妆圈特逗,不少品牌都想搞个热门单品出来,但大多是火俩月就没影了,说白了这就是“一次性爆品”,根本撑不起长期销量。想做GMV破亿的长线大单品,真不是砸钱就行,得有套系统方法。
现在美妆圈特逗,不少品牌都想搞个热门单品出来,但大多是火俩月就没影了,说白了这就是“一次性爆品”,根本撑不起长期销量。想做GMV破亿的长线大单品,真不是砸钱就行,得有套系统方法。
我这些年跟美妆品牌打交道不少,结合珀莱雅、SK2、林清轩这些牌子的实际玩法,跟大家掰扯掰扯咋避开爆品陷阱,走稳增长路。
有些品牌做爆品特贪心,啥产品都想推爆,结果资源撒得跟天女散花似的,最后啥也没成;还有些觉得“好产品自己会说话”,等着消费者上门,这想法真有点天真。老实讲,热门单品不是单打独斗,得用户、商家、渠道都点头才行,少一个都玩不转。
先看用户这边,人家为啥愿意掏钱?其实是理性和感性两头都得满足。
理性上,产品得好用、实用,价格还得合理。就像润百颜那次抛精华,一次一支,又干净又卫生,解决了老款精华容易污染、不好存的问题,消费者用着放心。
感性上呢,得让用户有共鸣,比如花西子那雕花口红,直接把口红做成能收藏的艺术品,戳中了喜欢东方美学的人的心。本来想只看产品功能就行,后来发现情感上让用户“看得上”,才更能留住人。
再说说商家,品牌为啥愿意推这款产品?
首先得赚钱,还得有规模效应,能在渠道里有话语权。更重要的是,这款产品得能体现品牌的核心技术或理念。珀莱雅那双抗精华就是这样,把“抗糖抗氧”那套技术全揉进去,消费者一用就知道“哦,珀莱雅在这方面是专业的”,品牌价值一下就显出来了。
最后是渠道,人家为啥愿意卖你的货?
核心就三点:能赚钱、有内容可聊、有特色。要是没利润空间,渠道肯定不乐意;要是产品没话题点,平台想帮你推广都没素材。林清轩那小金伞防晒就很懂这个,红山茶的设计加小金伞的造型,拍视频特上镜,渠道推的时候也有东西可说,自然愿意多给资源。
聊完底层逻辑,咱再说说卖点咋找,很多品牌第一步就错在这,要么堆一堆成分参数,要么自吹“颠覆行业”,消费者根本不买账。其实找卖点有套六步法,关键是站在用户角度想“为啥选你不选别人”。
第一步得做深度调研,别光问用户“你喜欢啥”,得听他们没说出来的话。之前有个防晒品牌做调研,用户说“涂着跟刷漆似的”,其实是嫌厚重、不舒服。
后来品牌针对性做了水感防晒,一下就火了。说实话,调研得找对方法,看评论区里的真实吐槽、跟客服聊售后问题、问一线销售用户买单时犹豫啥,这些地方藏着真痛点。
第二步是分析产品,得想清楚三个问题:你是谁、有啥不同、凭啥让人信。
林清轩那“400小金伞”就答得很明白:它是“精华级防晒”,比普通防晒定位高,还强调“细胞级抗皱”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首款把全波段防晒和山茶花抗皱修护结合的国货防晒,雪地、医美术后都能用;
至于凭啥信,有第三方实测数据,28天皮肤弹性提升了不少,创始人还去雪地实测防晒力,还拿了行业第一的认证,这一套下来,消费者自然愿意信。
第三步别盯着竞品的优点看,反而要找他们的“弱点”。比如用户对竞品的差评、没满足的需求,这些都是你的机会。
有个国货护肤品牌发现,国际大牌虽然功效强,但不少用户说“用着刺激”,于是就推出“温和猛药”的概念,既保证功效又不刺激,一下就打开了市场。很显然,跟在竞品后面走,不如找个“空位”钻进去。
第四步是提炼USP,也就是核心卖点,得一句话说清楚,还得好记。完美日记那精华蜜粉饼说“0粉感,24H抗油抗氧”,林清轩说“防晒抗皱二合一”,都是简单直接,消费者一听就懂。别搞一堆专业术语,不然用户记不住,也没法跟别人推荐。
第五步是聚焦传播,找到核心卖点后,所有资源都得往这一个点上砸。不能又想推“防晒”,又想推“保湿”,分散精力等于白忙活。
林清轩推小金伞的时候,就认准“防晒抗皱二合一”这句话,人群也锁定25到45岁关注抗初老的女性,场景就盯雪地、医美术后这些细分领域,全渠道资源都往这上面倾斜,没浪费一点力气。
第六步也很重要,得测试迭代,别一股脑全铺开。先在小范围试试,比如找某个区域的用户测测素材,看哪个点击率高、转化率好。
然后盯着数据漏斗看,从曝光到点击、加购、成交,哪一步掉得厉害就改哪一步。用户反馈也得重视,之前有个品牌收到不少“包装漏液”的评论,赶紧优化了包装,复购率一下就上去了。并非明智之举的做法是,不管市场反馈,闷头推,最后钱花了,效果还不好。
卖点找对了,还得靠营销把产品推出去,不然再好的产品也没人知道。爆品想长期火,得靠“信任背书、培育种草、品牌营销、用户运营”这四步,一步都不能少。
信任背书是第一步,新品牌没名气,消费者凭啥信你?得搞多维证据链。珀莱雅推“早C晚A”系列时,找了西班牙LipoTrue这些国际知名实验室合作,还请皮肤科医生科普原理,再加上第三方实测报告,一套组合拳下来,消费者就觉得“这产品靠谱”。
SK2更会玩,讲了个清酒酿酒师傅双手细腻的故事,把神仙水的核心成分PITERA™说得有鼻子有眼,再加上用户28天打卡分享,信任感一下就建立起来了。
培育种草这块,现在早不是堆KOL就行的时代了。小红书都到4.0用户共创时代了,得精细化运营。有个很实用的KOL投放六步法:写清楚需求brief、选合适的博主、定投放策略、控好节奏、验收结果、复盘优化。
说实话,很多品牌都不知道自己的广告费浪费在哪,就是因为没做好精细化。而且现在腰部KOC比头部大V更管用,他们粉丝少但更真实,有个品牌找了1000个KOC做“28天使用挑战”,转化率比找头部高不少。本来想找大V撑场面,后来发现小博主更能打动普通消费者。
品牌营销得跳出“卖产品”的思维,用情感和价值观跟用户连接。珀莱雅搞过“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的活动,直面社会刻板印象,引发了很多人共鸣;SK2的“改写命运”系列更绝,拍了《她最后去了相亲角》这样的视频,聊女性面临的年龄、婚姻压力,让品牌不光是卖护肤品,还成了支持女性独立的符号。
另外,搞IP化运营也很重要,比如花西子的“东方妆奁”IP,年年跟非遗合作出限定款,用户就盼着,还愿意复购。
最后是用户运营,很多品牌做完销售就不管了,其实这是最后一公里。
得把买家变成代言人,具体可以分五步:定方向、定目标、定策略、盘资源、跑模式。私域别光发广告,得跟用户互动,收集他们的反馈来优化产品。
有个国货品牌,私域会员有50万人,让会员投票定新品香型,会员复购率特别高,还有不少人主动分享产品,成了免费的代言人。毫无疑问,把用户当“自己人”,他们才会跟你长久走下去。
其实说到底,想做GMV破亿的长线大单品,别指望靠一次运气或砸钱就行,得靠底层逻辑、卖点提炼、整合营销一套组合拳。现在美妆圈竞争这么激烈,“一次性爆品”早晚被淘汰,只有品牌和用户双向奔赴,才能走得远。
老实讲,营销没有标准答案,但真诚永远是最好的办法,你用心做产品、做服务,用户不傻,自然会用钱包投票。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