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9号,英媒报了个挺矛盾的事,澳洲有个叫克里斯・韦伯斯特的全科医生,因为说一个毒杀3个亲属的女人是“穷凶极恶之徒”,被医疗监管机构给处罚了。
2025年9月19号,英媒报了个挺矛盾的事,澳洲有个叫克里斯・韦伯斯特的全科医生,因为说一个毒杀3个亲属的女人是“穷凶极恶之徒”,被医疗监管机构给处罚了。
这医生还是那起毒杀案的关键证人,当初帮着警方破案挺受关注,结果因为几句评价栽了跟头,这事听着就挺让人琢磨的。
要聊清楚医生为啥受罚,得先说说那起蘑菇毒杀案。
凶手叫艾琳・帕特森,50岁,2023年就被陪审团裁定有罪了,她用自家做的毒蘑菇午餐,杀了姻亲唐・帕特森、盖尔・帕特森,还有盖尔的妹妹希瑟・威尔金森,连希瑟的丈夫伊恩・威尔金森也差点被毒死。
到了2025年9月前,她被判处终身监禁,至少33年内不能假释。
说实话,用家庭聚餐的名义下毒,这手段是真够狠的,换谁看了都得生气。
韦伯斯特医生当时就在维多利亚州里昂加萨的小医院上班,这地方挺偏远的。
他先是接诊了伊恩和希瑟夫妇,那时候两人已经出现中毒症状,但还没确诊是蘑菇中毒,后来病情加重,被紧急转到墨尔本的大医院。
没过多久,帕特森自己也来医院了,说自己得了肠胃炎。
本来想觉得就是个普通病人,结果韦伯斯特医生一接触,几乎立刻就断定她有问题。
他后来跟BBC说,当时心里就想“没错,就是你干的,你这个穷凶极恶之徒,你毒害了他们所有人”。
不光是心里怀疑,这医生还真敢行动,他直接给警方打电话,举报帕特森违反医嘱自己出院了,这段通话录音后来还在审判时播放了,成了关键证据之一。
老实讲,韦伯斯特医生这敏感度和行动力,确实帮了不少忙,要是换个不细心的医生,说不定还真抓不住这线索。
但他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话确实没太收敛,除了“穷凶极恶之徒”,还跟《先驱太阳报》说帕特森是“精神错乱的反社会疯子”,这话后来就成了麻烦的导火索。
医生的话一出来,不少人觉得解气,但也有人不乐意了,澳大利亚卫生从业者监管机构(Ahpra)收到了好多投诉,说韦伯斯特医生用粗俗语言,还不符合医生的专业形象。
接着,澳大利亚医学委员会就启动了调查,最后认定他言行不当,给了处罚。
具体罚了啥呢?一是得接受至少8小时的培训,内容全是职业相关的,比如职业道德、专业沟通、隐私保护,还有社交媒体怎么用。
二是要接受一年的同行指导,每个月得跟另一个医生聊5小时。
本来想觉得这培训和指导也不算太重,但问题是,指导医生在墨尔本,韦伯斯特医生在偏远的里昂加萨上班,他得每周请假一天去墨尔本,这样一来,跟患者相处的时间就少了。
他自己也说这条件“繁重”,还觉得“社区也受到了惩罚”,这话其实有点道理,里昂加萨这种偏远地方,全科医生本来就少,他一请假,当地居民看病肯定受影响。
不过韦伯斯特医生也没完全服软,他接受处罚,但坚持自己的观点,说“就我的言论而言,我仍坚持己见”。
他还强调,监管机构没说他违反患者保密规定,因为他聊的都是审判时公开的内容。
这一点确实站得住脚,医生没泄露没公开的隐私,只是评价了公开的案情,但监管机构抓着的是“职业形象”,觉得他用粗俗语言不合适。
这么看下来,医生委屈,监管机构也有自己的规矩,两边好像都有道理,这矛盾就难在这儿了。
这事一曝光,澳洲社会直接分成了两派。
支持韦伯斯特医生的人不少,尤其是当地社区,都说要全力支持他,还有悉尼大学的医疗伦理教授说,医生面对这么恶性的案件,表达点情绪很正常,没必要要求他们像机器一样绝对中立。
医生也是人,看到三条人命没了,有点愤怒情绪挺真实的,要是连这点情绪都不能有,反而显得不接地气了。
但支持监管机构的也不少,澳洲皇家全科医生学院就发声明说,职业操守是患者信任医生的基础,就算面对罪犯,也得用专业的话来说。
还有网友觉得,医生说“精神错乱的反社会疯子”这种话,确实太情绪化了,不像个专业医生该说的。
其实想想也对,要是医生都这么直白地评价患者,不管对方是不是罪犯,确实可能让公众觉得医疗行业不够专业。
而且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2024年澳洲新
南威尔士州就有个医生,在社交媒体上说一个已定罪的家暴犯是“恶魔”,也被Ahpra警告了。
再看国外,英国NHS规定医生能评论公开案件,但不能用情绪化语言,美国医疗协会也说言论自由得以不破坏行业公信力为前提。
如此看来,不管是哪个国家,都在琢磨医生言论的边界问题,只是怎么定这个边界,至今没个完美答案。
韦伯斯特医生这事就是个缩影,医生既要保持专业形象,又不能丢了作为人的情绪和正义感,这中间的平衡太难找了。
希望以后监管机构能把规则定得更细点,别让医生要么不敢说话,要么一说话就挨罚。
毕竟医生的核心是治病救人,只要没坏规矩、没泄密,偶尔说句心里话,也该多些理解。
来源:华夏趣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