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伦敦警察厅后续通报,至少25人因斗殴、暴力骚乱、袭击警员等罪名被捕,26名警员在冲突中受伤,其中4人伤势较重。
2025年9月的伦敦周末,一场极右翼游行打破了城市常态。
活动由汤米·罗宾逊组织,超过11万人参与,规模堪称英国数十年来最大的民族主义集会。
最初这场活动被宣传为“言论自由的节日”,不少支持者从英国各地乘火车、大巴赶往伦敦。
谁也没料到这场号称“自由表达”的集会,会一步步偏离轨道,随着游行推进,现场氛围逐渐变味。
种族主义阴谋论与反穆斯林仇恨言论开始在白厅扩散,原本的和平抗议苗头,慢慢转向了对特定群体的敌意宣泄。
更严重的是,因参与人数远超警方预估,抗议者与警员之间的紧张感不断升级,最终爆发暴力对抗。
伦敦警察厅后续通报,至少25人因斗殴、暴力骚乱、袭击警员等罪名被捕,26名警员在冲突中受伤,其中4人伤势较重。
有人牙齿被打断,有人鼻骨可能骨折,还有人脑震荡、椎间盘突出——本来想只提受伤人数,后来发现这些具体伤情,更能体现现场暴力的不可接受。
这种借“言论自由”之名行极端之事的行为,本质上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让“合法抗议”的边界变得模糊。
这场街头对抗的混乱只是表象,更值得深挖的是,现场还有不少关键人物的发声,这些表述进一步搅动了局势,也让事件的影响超出了伦敦本地。
游行现场通过视频连线接入了埃隆·马斯克的画面。
他在镜头中声称“英国正在迅速被侵蚀”,还指责政府未能保护包括儿童在内的无辜者,甚至直接呼吁“解散英国议会”。
老实讲,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这样直接对他国政治体系发表激进观点,是否考虑过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确实值得商榷。
法国极右翼政治人物埃里克·泽穆尔也应邀发言,他宣扬“伟大替代”论,称欧洲民族正被“来自南方、具有穆斯林文化的人群取代”,还抛出“我们正在被前殖民地殖民”的说法。
这种刻意制造种族对立的言论,无疑是在给现场的极端情绪“添柴”。
组织者汤米·罗宾逊则登台宣称“英国终于醒来”,还播放了包含被定罪“诱拐团伙”成员影像的视频,试图用单一案例煽动对特定群体的不信任,当然,现场并非只有极端声音。
约5000名来自工会和反法西斯团体的反对者,在伦敦市中心另一条路线游行,形成了明显的立场对抗。
工党议员戴安娜·阿博特对人群表示,罗宾逊的盟友是“社会中最反女性的力量”,号召大家团结一致抵制极端主义。
很显然,这种反对声音的存在,让事件呈现出“多元立场碰撞”的特点,也说明英国社会中仍有不少人在坚守多元包容的底线。
双方的对抗不仅体现在言论上,还藏在标语和口号里。
极右翼示威者挥舞英国国旗、圣乔治旗,喊着“谁的街道?我们的街道”,举着“为什么白人要被鄙视”的牌子;反法西斯阵营则用“反对仇恨”的标语回应。
这种符号层面的对抗,其实是社会理念分裂的直观体现,而现场秩序的进一步失序,更暴露了这场游行背后的治理难题。
因参与人数远超预期,集会根本无法被限制在白厅范围内。
自清晨起,大量示威者就涌入伦敦市中心,下午1点前后开始穿越威斯敏斯特大桥。
警方无奈之下提前封锁道路,导致成千上万人滞留在威斯敏斯特大桥和国会广场。
现场混乱到有人爬上公交车站、流动厕所观看大屏幕,甚至出现了踩踏风险。
伦敦警察厅副局长马特·特威斯特事后表示,警方面对的暴力程度“完全不可接受”。
很显然,警方这次对游行规模的预估存在明显不足,初期防控力量难以覆盖所有区域,导致局势一度失控。
虽然后续启动了调查追查挑事嫌疑人,还区分了“合法抗议者”与“蓄意挑事者”,但已经造成的人员受伤和秩序混乱,无法挽回。
其实这场伦敦游行并非个例,近年来欧洲多国极右翼活动频发,而且呈现出“线上动员规模化、国际联动密切化”的特点——这次马斯克、泽穆尔的跨国籍参与,就是极右翼势力跨国协作的典型表现。
他们常以“捍卫本土文化”“反对移民”为噱头,利用部分民众对社会福利、就业的焦虑扩大支持者群体。
如此看来,如何平衡“合法抗议权利”与“防范极端主义”,已经成为欧洲多国共同面临的治理难题。
这场11万人的极右翼游行,最终以暴力冲突收场,留下的不仅是26名受伤警员和25名被捕者的数字,更暴露了英国社会在种族关系、政治信任上的深层矛盾。
马斯克的激进言论、泽穆尔的对立表述,加上罗宾逊的本土动员,让极右翼思潮的影响力进一步扩散,而反法西斯团体和工党议员的抵制,也证明多元社会对极端主义的反抗从未停止。
毫无疑问,极端主义从来不是“单一国家的问题”,而是需要各国共同警惕的挑战。
未来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遏制极端主义,如何化解社会分裂、凝聚共识,将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
来源:华夏趣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