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 年 12 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四月有余,华中大地却再起硝烟。粟裕亲自指挥的高邮战役骤然打响,中日双方及伪军共投入 15 万人兵力,这场被称为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 的激战,不仅终结了日军在华的最后抵抗,更击碎了国民党借日军之手遏制解放区的企图。
1945 年 12 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四月有余,华中大地却再起硝烟。粟裕亲自指挥的高邮战役骤然打响,中日双方及伪军共投入 15 万人兵力,这场被称为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 的激战,不仅终结了日军在华的最后抵抗,更击碎了国民党借日军之手遏制解放区的企图。
战事的根源始于投降后的权力博弈。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后,蒋介石为窃取胜利果实,向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下达密令:日军需保留武器,维持秩序,拒绝向中共军队投降,等待国军接收。这一指令让华中多地陷入诡异局面 —— 被新四军包围的日军竟凭 “尚方宝剑” 负隅顽抗,高邮便是其中最顽固的堡垒。
高邮地处京杭大运河东岸,南控扬州、北扼两淮,素有 “运河铁锁” 之称,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当时城内驻扎着日军独立混成第 90 旅团 1100 余人,辅以伪军 5000 余人,依托高邮湖、护城河等天然屏障,构筑起密布碉堡的坚固防线。
更棘手的是,国民党第 25 军已进驻扬州,不仅下令日伪军 “坚守待援”,还企图借其力量进犯华中解放区。有了国民党撑腰,高邮日伪军气焰嚣张,拒收新四军劝降信,甚至叫嚣 “北攻宝应”。
粟裕敏锐察觉战机稍纵即逝。此时国民党正调兵遣将,若待其部署完毕,收复高邮将难如登天。他三次向中央建议出战,却因津浦路战事和谈等变故屡遭搁置。当国共酝酿停战时,粟裕力排众议:“停战不包括日伪军,此时攻城正当其时!” 他连夜起草千言报告,阐述高邮的战略价值 —— 拿下此地,苏皖解放区可连成一片,彻底粉碎国民党的包围企图。新四军军部最终批准作战计划,粟裕随即制定 “先取邵伯、再攻高邮、坚决打援” 的两步方案。
1949 年 12 月 19 日夜,战役拉开序幕。粟裕集中第 7、8 纵队及地方部队,在 40 公里宽的战线上对邵伯发起突袭。邵伯是高邮南面的重要屏障,守军猝不及防下被迫南撤,恰好落入粟裕预设的包围圈。经一夜激战,新四军歼灭日伪军 4100 余人,邵伯失守使高邮彻底陷入孤立。
解决外围后,粟裕星夜赶赴高邮前线,发现攻城难度远超预期。高邮城高垣厚,日军将司令部设在东门内核心区域,火力部署极为密集。粟裕勘察地形后,定下 “声东击西 + 土工作业” 的战术:主力在城东大造攻城声势,实则以奇兵突袭城西北和南门薄弱环节;同时组织战士挖交通壕至城墙下,用装满泥土的麻袋构筑与城墙等高的堡垒,架起机枪压制城头火力。
22 日夜总攻发起,新四军借夜色掩护突破城防,迅速控制外围据点。但日军司令部仍负隅顽抗,粟裕随即展开 “心理攻势三部曲”:让反战同盟成员山本一三用日语宣读天皇终战诏书,循环播放《思乡曲》勾起日军乡愁;放飞载有 “天寒地冻,为谁守城墙” 的风筝传单;展示已归国日军的家书。日军士气迅速崩溃,不少士兵偷偷出城投降,哭诉 “想回家”。
此时蒋介石急调第 25 军驰援,却不知粟裕早已布下打援口袋,该部迟迟不敢前进;派飞机空投的物资,竟大半落入新四军阵地,沦为历史笑谈。12 月 25 日夜,雨雾弥漫,粟裕下达总攻令,第 8 纵队直插日军司令部。次日清晨,日军指挥官岩崎大佐被迫投降,却仍无耻要求 “保留武器赴南京追随冈村宁次”,遭严词拒绝后,只得解下指挥刀递交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韩念龙。
受降仪式在高邮 “洪部” 礼堂举行时,粟裕身着普通士兵军服悄然到场,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后便默默离去。此战新四军共歼灭日军 1100 余人、伪军 5000 余人,生俘日伪军 4400 余人,缴获炮 60 余门、枪支 4300 余支,创下华中抗战以来的最大战果。
高邮战役的胜利意义深远:苏皖解放区自此连成一片,为日后苏中七战七捷奠定基础;重振了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士气;更以实际行动宣告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战胜利的真正捍卫者。如今,岩崎的指挥刀与日军遗留的劝降传单,仍在博物馆中无声诉说着这场 “迟到终战” 的真相 —— 正义或许会延迟,但绝不会缺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主旨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转转历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