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竟这两年港股市场热得很,不少A股企业都想着去那儿再融一笔钱,海澜之家作为男装老大哥,这步棋走得到底是跟风还是有深谋远虑,得慢慢说。
最近海澜之家发公告说要去港股上市了,这事儿在A股圈子里不算新鲜,但放在男装行业里,倒是值得掰扯掰扯。
毕竟这两年港股市场热得很,不少A股企业都想着去那儿再融一笔钱,海澜之家作为男装老大哥,这步棋走得到底是跟风还是有深谋远虑,得慢慢说。
说实话,现在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真不少,2025年才过去大半年,就有11家A股公司在港股二次上市,算上之前的,“A+H”双上市的公司已经有161家了,还有50多家在排队等着。
之前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这些消费类企业在港股火了之后,好多同行都盯着这块肥肉,海澜之家这会儿凑进来,看着像跟风,其实背后有自己的打算。
它在公告里说,这次去港股是为了深化全球化布局,加快海外业务,还想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本来想觉得这都是套话,后来发现还真不是,现在政策和市场都在推着企业往港股走。
2024年4月证监会就发了5项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行业龙头去港股上市;2025年5月吴清主席又表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这等于给企业吃了颗定心丸。
香港那边也在使劲儿,2024年10月改了上市审批流程,还降低了A股公司发H股的门槛,市值超100亿港元的公司审批能快不少。
效果也很明显,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说,2025年前8个月新股融资额有1345亿港元,比去年同期涨了快6倍,其中七成都是“A+H”模式贡献的,今年新上的11家“A+H”公司就募资超900亿港元。
海澜之家也早有海外布局的心思,2017年就在马来西亚开了首家海外店,2025年上半年,它海外门店有111家,比去年年底多了10家,收入2.06亿元,比去年同期涨了不少。
下半年还打算进中亚、中东、非洲市场,还要在悉尼开澳大利亚首店。
老实讲,它现在借港股融资加速海外扩张,比自己闷头干靠谱多了,毕竟安踏这些牌子早就靠多品牌出海了,它再不跟上,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不过海澜之家急着往海外跑,也不是光想赚海外的钱,国内市场的日子不好过,才是真正的原因。
作为中国男装龙头,海澜之家最近几年的业绩有点波动,2025年上半年,它营收115.66亿元,就涨了1.73%;净利润15.8亿元,反而降了3.42%。
最关键的是主品牌“海澜之家”,上半年营收83.95亿元,还降了5.86%,是近三年同期最低的。
门店数量也在减,2023年中报的时候还有6006家店,到2025年中报就剩5723家了,两年关了283家。
很显然,现在国内服装行业竞争太激烈,优衣库、ZARA这些快时尚品牌盯着,消费者口味又变得快,海澜之家那套老打法不管用了。
它一直用的是直营模式,自己没有厂房和设计师,不参与生产和产品创新,还把滞销风险转嫁给供应商。
本来想觉得“零库存”挺聪明,后来发现这模式坑了自己,没法把控产品,衣服款式老,迭代慢,慢慢就丢了市场。
你看人家UR,搞“小单快反”,衣服更新快,总能跟上潮流,海澜之家根本比不了。
为了改善现状,海澜之家也试过搞新品牌,比如年轻男装黑鲸、女装OVV、婴童品牌男生女生和英氏,但说实话,没溅起啥水花,2025年上半年新品牌收入占比还不到一成。
2020年周立宸接了他爸周建平的班,成了新董事长,股权也调整了,周建平占28%,周立宸占27%,但传统渠道改起来太慢,跟李宁靠国潮营销(比如上纽约时装周)实现年轻化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国内不好混,出海也不是一帆风顺,现在东南亚那块儿,大家都在抢,竞争比国内还激烈。
东南亚鞋服市场这几年增速不错,2024年规模就有513.7亿美元,但欧美品牌还占着主导,比如阿迪达斯就占了16.2%的份额。
安踏、361°这些牌子早就盯上这儿了,安踏签约欧文拉人气,361°重点搞电商,都在做本土化,海澜之家想插一脚,得找不一样的路子,不然就是陪跑。
而且国际品牌也没闲着,H&M关了不少中国小店,改开5990㎡的大旗舰店;ZARA推出高端线“Origins”,想靠品质升级抢市场;优衣库也调整了中国策略,关了亏损门店,聚焦核心商圈,还强化“基础款+科技”的定位。
它们都在发力,海澜之家出海碰到的对手,比国内还强,毫无疑问,海澜之家这次港股融资,大概率会用在海外供应链建设上,它计划2026年海外门店突破200家,收入占比提升到15%。
但光开店不够,得学李宁搞赛事赞助、联名款,提升国际知名度;还得应对欧盟环保这些合规问题,建本土化运营团队,不然文化冲突就能搞砸事儿。
总的来说,海澜之家去港股上市,是国际化的一步好棋,也是应对国内竞争的无奈之举。
政策和资本确实帮了忙,但海外竞争激烈,国内的产品创新、供应链改革和品牌年轻化也得跟上。
它的尝试对中国服装品牌来说,是个参考,出海不是万能的,守好国内基本盘,再找海外机会,才靠谱。
至于能不能成,还得看后续执行,毕竟口号喊得响,不如事儿办得实。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