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因为新出的面包多好吃,是店员把一筐筐没卖掉的面包往垃圾袋里扔,里面还有40块一个的树莓奶酥吐司这种轻奢款。
2025年9月13号,上海万象城有家面包店突然在网上火了。
不是因为新出的面包多好吃,是店员把一筐筐没卖掉的面包往垃圾袋里扔,里面还有40块一个的树莓奶酥吐司这种轻奢款。
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面包既不打折也不送人,扔之前还喷了消毒水,就怕有人捡走。
后来有店员说,他们自己也觉得可惜,但店里有规定,只能照做。
这事儿一传开,网上立马分成了两派,有网友说,这跟以前“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发给穷人”没区别,好好的食物说扔就扔,也太浪费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视频也觉得可惜,40块的面包,就算临期了,给有需要的人吃也比扔了强啊。
但也有人帮商家说话,有网友分享,说见过个别顾客特别爱钻空子,快闭店的时候故意拦着别人买,就等关门前卡点捡低价漏儿。
还有做餐饮零售的人说,商家这么干是为了维持“面包只卖当天”的口碑,保住高端品牌的价格,这是企业自己的经营选择,算理性做法,本来想觉得商家这是找借口,后来发现还真有经济学依据。
有个叫ClaireBeswick的学者,研究过美国WoolworthsFood超市,发现货架摆得满满当时,消费者更愿意拿一件商品走。
国内有家连锁超市2024年也做过调研,货架满的时候,顾客一次买的东西确实比货架空的时候多。
咱们逛超市也能感觉到,要是冰柜里就剩几条鱼,蔬菜就几捆散着放,总觉得是别人挑剩下的,根本不想多看。
商家摸准了这心理,才愿意多囤货,哪怕最后扔了,卖出去的钱也能补上浪费的成本,可话又说回来,成本补上了,粮食浪费了,这账又该怎么算?
争论归争论,商家直接扔临期面包这事儿,到底合不合法,可不是自己说了算。
咱们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里面第十二条写得很清楚,超市、商场这些卖食品的,得好好检查手里的食品,临期的要分好类,要么单独标出来,要么集中摆着卖。
要是商家不打折还直接扔,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是可以介入的。
2024年浙江就有个商场,因为直接扔临期的糕点,被市场监管部门要求整改,还罚了5000块钱,这事儿说明,法律不是摆着看的,真浪费了是要付出代价的。
老实讲,有法律约束是好事,不然商家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浪费就没边儿了,除了罚,别的国家也有好办法。
美国佛蒙特州有个《通用回收法案》,2015到2016那两年,当地的食物捐赠量涨了不少,主要就是以前总扔临期食品的超市和餐饮店捐的。
法国更严,超市不能扔还能吃的临期食品,要么捐要么低价卖,不然最高能罚7.5万欧元。
如此看来,光靠罚不够,还得有“疏”的办法,让商家知道临期食品除了扔,还有别的出路。
食物银行有用吗说到临期食品的出路,咱们国内这些年也有尝试,比如食物银行,可能有人不知道,食品浪费不光是在店里扔面包这一步。
美国有个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做过报告,田间、加工、运输、零售这几个环节浪费的食品,占比不算低。
咱们国家农业农村部2024年也有数据,粮食收完之后的损失里,零售环节扔的临期食品就占了一部分,本来想以为浪费主要在餐桌上,后来发现前面这些环节也得重视。
上海有个“绿洲食物银行”,2024年收了大概500吨企业捐的临期食品,帮到了十多万人次,比如低收入家庭、流浪人员这些。
说实话,这事儿挺有意义的,既没浪费食物,又帮了需要的人,但食物银行想做好也不容易。
有些企业不敢捐,怕万一有人吃了不舒服要担责任,而且存这些食品、运这些食品都要花钱。
不过2024年国务院发了个意见,说捐食品的企业可以少交税,这也算是帮了一把。
很显然,要让食物银行走得远,还得解决这些痛点,不然企业没动力,光靠公益组织也难。
从上海面包店扔面包这事儿能看出来,商家的经营想法和社会利益有时候会有矛盾。
要解决食品浪费,不能只靠一方面,商家得守法律,别随便扔临期食品;政府得完善政策,比如让捐赠流程更简单,监管再严点;咱们社会也得多关注食物银行这些事。
反食品浪费不光是吃饭时光盘,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都得注意,希望这次事件能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别让好好的食品白白浪费了。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