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砸了20万投信息流广告,线索量涨了30%,可转化率连1%都不到,老板差点拿报表拍我脸上。”
前阵子跟一哥们儿聊天,他是某SaaS公司市场总监,愁得头发都快薅没了。
“上个月砸了20万投信息流广告,线索量涨了30%,可转化率连1%都不到,老板差点拿报表拍我脸上。”
这事儿其实特常见,好多市场人忙得脚不沾地,结果钱没少花,效果却拉胯。
为啥?不是你不够拼,是没摸准营销的“命门”:做对了才有效,而不是做了就有用。
之前有个ERP厂商,铆足劲儿写文案推“成本优化方案”,结果订单寥寥。
后来才发现,他们搞错了买单人,人家制造业的CIO更关心系统兼容性和数据安全,而不是财务总监盯着的那点成本。
你看,方向错了,累死也白搭。
想避免这种情况,启动推广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到底谁拍板?
比如ToB业务里,买个OA系统可能是行政部门说了算,但上一套AI中台,大概率得CEO点头。
2.人家最在乎啥?
有的客户图短期ROI,像电商老板就想知道“用你这工具能不能多卖货”;有的更看长远,比如车企搞数字化转型,得跟他们聊“未来三年的战略布局”。
3.决策得多久?
买个轻量级SaaS工具,可能试用一周就能定;但要是上企业级数据平台,跨部门论证个半年都正常。
把这三点摸清楚,打法就有谱了。
举个例子,你卖营销自动化工具(短决策+ROI导向),就得主打“7天免费试用”,再甩几个“某电商用了省30%客服成本”的案例,客户一看数据就心动。
把“决策快慢”和“客户关注点”画成坐标,能把产品分成四类,每类打法都不一样
1.效率工具型:短平快,用数据砸开市场**
像客服机器人这种产品,客户巴不得马上看到效果。
某家做智能客服的公司就特聪明,搞了个“试用7天,不满意全额退款”的活动,还天天在客户群里发“某奶茶品牌用我们工具,售后人力成本降了40%”的截图,结果转化率蹭蹭涨到15%。
2.专业解决方案型:先刷信任,再谈效果
之前接触过一个AI专利写作系统,这玩意儿涉及合规,客户不敢轻易下手。
人家团队没硬推产品,而是先跟律协合作出了本《专利撰写行业标准》,又拉着几家头部律所做试点,等客户看到“某某大所都在用”,自然就愿意买单了。
3.战略平台型:跟高层聊蓝图,用案例撑场面
有个做云算力平台的朋友,为了拿下某新能源集团的单子,愣是给人家CEO做了份“未来五年数字化转型路线图”,还带着去参观了某标杆企业的落地现场。
“跟高层打交道,得聊趋势、画大饼,人家看中的是你能不能帮他站上行业风口。”他跟我吐槽说。
4.轻量创新型:借热点造势,用体验圈粉
去年AI绘画火的时候,有个小插件团队特会玩。他们没花钱打广告,而是在小红书发起“AI帮你画头像”挑战赛,用户上传照片就能生成,结果短短一个月,用户量破了百万。
前阵子跟一个AI芯片公司的市场负责人聊天,他说的话特在理:“客户逻辑是方向盘,团队资源是油,行业节奏就是路况,缺一不可。”
先看资源:你家啥强项就使啥招
-线下关系硬?那就别死磕线上广告,多找行业协会办闭门会。
之前有个CRM厂商,靠BD团队跟各地零售协会搞活动,线索转化率比线上高了近一半。
内容做得好?那就猛输出白皮书。
某数据分析公司去年出了本《零售数据安全报告》,结果官网流量涨了200%,获客成本降了1/3。
品牌名气小?那就抱大腿。有个初创AI公司,傍上阿里云做生态伙伴,跟着去参加行业展会,客户一看“哦,跟阿里云合作过”,信任度立马就上来了。
再看节奏:该冲的时候别犹豫,该稳的时候别瞎折腾
好多市场人都栽在“埋头苦干,却没抬头看路”上。
得营销不是拼体力,而是拼脑子,先弄明白客户为啥掏钱,再看看自己有啥牌,最后瞅准时机出牌。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