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儿时老家的年味,点点滴滴,满脑壳都是,但这些断断续续的点滴回忆,要单独支撑起一篇文章却有点难。怎么办?我想,这不都是年味吗?那就干脆一勺炒,一锅烩,来一个年味大杂烩,想起什么写什么,写到哪里算哪里,只当是与同龄的农民出身的读者朋友闲聊散扯罢了。
对于儿时老家的年味,点点滴滴,满脑壳都是,但这些断断续续的点滴回忆,要单独支撑起一篇文章却有点难。怎么办?我想,这不都是年味吗?那就干脆一勺炒,一锅烩,来一个年味大杂烩,想起什么写什么,写到哪里算哪里,只当是与同龄的农民出身的读者朋友闲聊散扯罢了。
“年年有魚”,这是老家人特别看重的年味。地处本县第一大湖——上津湖边,老家人获取年味魚的渠道还是有些多的,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当年干堰塘后的“捡干福子”。队里有好几口大堰塘,都是将湖湾湖汊筑土埂围挽起来的。那时湖里野魚很多,这围挽的堰塘是不用花钱投放鱼苗的,每到春天雨季湖水上涨时,队里便安排劳力,把干过鱼后的堰塘在土埂正中挖开一段,让堰塘与大湖相通,并在塘中投几天食料,好让那些产卵板子与迎水觅食的野鱼进来,然后选一日凌晨突然堵住挖口,这野鱼便成为生产队的集体财产了。堵住挖口后,这堰塘就不用管它了,也不用给鱼儿再喂食,让其完全自然生长,只待年底或来年干塘抓魚。说实话,当年这干魚塘就如同开盲盒,一口堰塘到底能干多少魚事先谁都无底无数,只有在水见底魚现身那一刻才能揭晓答案。如果魚多,人们便称之为行时,少则为背时。这行时与背时,也给老家的人们增添了又一个年味话题。
“捡干福子”是每次干堰塘最后的压轴节目,在我少时的眼中,它也是最为精彩的节目。每年年底,队里都会选一到两口堰塘来干魚。一般情况下,冬季堰塘的水位都会比湖水高,为了节省费用,都是先挖口放水,待堰塘水与湖水持平后再用柴油机抽水,一般都要两到三天才能抽干。揭晓答案的时刻就要到了,此时,塘心只剩一皮皮水,魚儿全部露背现身,在那狭小的水面活蹦乱跳。本队的人们也都聚集在堰塘边,早已用稻草棉梗燃起了大火,准备下水捉魚的男劳力在火边整装待发,那时可没有防水衣下水裤什么的,都是一身战天斗地的衣装:上身一件旧棉袄,袖子卷齐倒拐子,腰间用草要子一束;下身则是一条布单裤,裤脚卷过膝头弯。这捉魚得分两步走,先是公家捉,当然是捉大的好卖钱的;然后才是谁捉谁得的个人福利——“捡干福子”。但不管是公家捉还是个人捡,讲究的都是速战速决。初中那年寒假,我第一次体验“捡干福子”,我有模学样的装备好自己,在火边有些激动的默默等候,当公家装魚的木船被拖上岸,当队长“敞堰”的口令发出,我便提着一个箩篮子,随着那“捡干福子”的男男女女冲入冰冷刺骨的堰塘。先在塘心抢抓泡头魚,然后由塘心往边上推进,在伏着的还结着一些细碎冰块的水草中翻找鲫鱼刁子魚,在稀泥中摸寻财魚脚魚。只是这大冬天实在太冷,不一会这腿就如同两根木桩桩在泥里杵,这手指也像几个硬梆梆的胡萝卜在泥草中抓。即便这样,人们热情依然丝毫不减,特别是那些连续作战的男劳力们更加让人钦佩。小半箩篮子杂色魚,这就是我第一次“捡干福子”的收获。现在回想起来,我无不感慨,也只有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才能有幸体验与见证此等最具激情的年事了。
熬麻糖也是老家人年前必做的又一年味。麻糖在当时是每家每户春节招待客人的茶点之首选,其在自制点心零食中的地位,有如腊味中的年猪肉一般显赫,可以说是不可或缺。老家的麻糖分两种口味,一种是加生姜沫的姜味麻糖,另一种则是不加任何辅料的纯麦芽麻糖。自制麻糖的关键工艺在于扯麻糖,这麻糖白不白,糖条拉纹是否立体清晰,敲切麻糖时是否声脆成块,入口时是否软硬适度,所有这些全都取决于将原糖在那特制的木棍上循环缠绕、反复拉扯的功夫过程。这麻糖的品相如何?好吃与否?亲友邻里间都是要相互比较评判的。在我们家,母亲对熬麻糖这一手艺一直都不是很擅长,而已出嫁的大姐却是一位制作高手,每年大姐家熬的麻糖都特别精致非常好吃。大姐家与我们隔一个生产队,来回也就刻把钟的路程,于是,每年底,我们不是将备好的麦芽糯米背到大姐家搭着一起熬,就是请大姐临时到家里来掌一下作。那一年,母亲突然作出决定,要亲手带我和小姐在家熬一作。说干就干,前面大半段都一切顺利,但在原糖出锅时却卡了壳,不知怎么回事,这原糖熬克熬来就熬成了一锅神糖。神糖上不了扯糖棍,怎么办?母亲说:“神糖也是糖,也是粮食,总不能糟蹋吧!”说罢,母亲搬来家里装米泡的木站桶,先在里面铺一层米泡,然后用小勺将神糖一勺一勺舀了间隔均匀放在上面,之后再铺再放,直到最后舀不起来了,便倒一些米泡到锅里,拌和后做成一个个圆圆的米泡糖。第二天一起床,我便迫不及待的揭开站桶盖,抓出一个已经冷却定型的褐黄色的神糖坨就吃,想不到这又嫩又软入口即化的口感和满口麦芽糖的原味清香,瞬间让我有种歪打正着的惊讶。那年春节,我家这品相特别,口味独特的神糖坨坨,竟然成了一款大家津津乐道且倍受欢迎的年味甜点。
开炒腊锅的日子,就听得见年关的脚步声了。开炒腊锅就是自制农家小零食土点心,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过年之必须。每年的这一天,母亲都会在白天把需要炒炸的东西一样样准备好,什么豌豆黄豆,阴米子,向日葵籽,还有一年吃南瓜攒下来的南瓜籽,当然,后期还陆续有了玉兰片苕皮子等新食材。晚饭后,母亲便领着我们开锅炸炒,先将大半盆干净细沙倒入大铁锅中,沙子烧热后再将原材料加入,一次一中碗左右,不能放多,然后用一把自制的小竹把在锅里不停的划圈翻动,等到沙子里面的食物全部熟透炸裂,再用一把篾编大舀子舀起,抖掉细沙,这小零食便制成了。每次母亲炒腊锅,我不是在灶前烧火,就是在旁边打杂,但更多则是在感受这各种食材在沙锅中开裂炸起的奇妙过程。特别是炸豌豆黄豆时,在豆子炒熟爆口那一刻,锅中是群豆乱舞,飞沙四溅,响声一片。虽然表面看起来有些乱有点不好把控,但稍后你就会发现,这一切仿佛都在那口神奇大铁锅的掌控之中,由于豆子与沙子相互制约,这声音是响而不亮,这豆子是蹦而不高,这细沙是飞而不远,最后也都会各回各位,归于安静,特别有趣。小食品,大作用,左邻右舍的小孩来拜年,大人便会一人抓一大把作为送食来打发;年客登门,必须在火坑边的凳子上摆几碟作招待,如果再拆一两个麻占斤果之类的贺嘻包(当年用粗纸包装稻草捆扎的副食礼包),那招待规格就更上档次了。
老家的年味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元化的。有好吃的,也有好玩的,当然,这好玩的基本属于孩子们的专利。过年了,终于可以开开心心的玩一次鞭炮了。说到这个“鞭”字,也是相当有意思,整体成挂的叫“编炮”,单个独立的则变成“鞭炮”了。当年的编炮可没有现在这么多品种花样,更没有那色彩斑斓的各种烟花。那时的编炮只有两种,一种是小子编炮,一种是加花快引编炮,所谓加花就是在小子编的中间均匀编入一些大炮冲。这编炮都是一挂一挂的,扁平扁平的长条,长短不一,规格不同,当然价格也不一样。除了这,专供小孩子们玩的还有一种纸火炮,一小板一小板,底面是稍硬的灰黄纸,正面是一层红色的细蜡纸,中间夹着一个个单独凸起的如黄豆般大小的圆形小火炮,单个撕下来在硬砖上面用铁器一敲便炸响,但这个小东西威力小,炸的声音也不是很响,对我们的吸引力当然也不大。老家人过年一般要放三挂编,大年三十吃团年饭放一挂,正月初一早晨出行放一挂,正月十五送年再放一挂。男孩子天性喜欢鞭炮,当时获取鞭炮的途径有三种,一是明着要,在编炮燃放前缠着大人讨要几个,或剪一小段;二是暗着偷,乘大人不注意,悄悄拆开包装头,偷偷剪一截,再原样包好还原;三要地上捡,这编炮燃放之后,总会有一些没炸响的,这没炸响还带半截引子的叫引鞭果,没有引子的叫期鞭果(儿时土话),引鞭果也好期鞭果也罢,都会被我们颗粒归兜,如果能捡到几个没炸响的加花大炮冲,那就是幸运了。明里暗里得来的原装鞭炮是宝物,我们都会在贴身的棉袄口袋里收藏,只有在人多时便拿出来显摆燃放几个。捡的鞭果子则是随意燃放的,但即便是随意燃放,我们一众小伙伴也能让它燃放出烟花般的效果,我们把期鞭果拦腰一折成人字形,开口处露出黑药,一个挨一个在地上摆成一个圆圈,让黑药口口相对,再用一个同样的期鞭果点燃开口处的黑药,对着这圆圈中心一冲,瞬间,一个小小的火球形成火苗升起,在那乡村的夜色中格外好看。
过年了,小伙伴们又可以快快乐乐的过几把打钱波的瘾了。此时我们的贴身口袋里,多多少少都装有几个一分两分甚至五分的银毫子(土话 即硬币),这银毫子整天在口袋里叮咚作响,不小玩几下可就对不住它了。打钱波分墩波和滚波两种,二者程序基本相同,只有中间环节一个是滚子一个是波子略有差异,打钱波每个人最少要备有三个铜角子(旧时的铜板币),卷子用于出头,光子用于波子与滚子,麻子用于攻墩。打波是快乐的,输赢也是实实在在的,但最后那口袋里叮咚作响的银毫子变多变少的结果所带来的表情包,可就大不相同了。
过大年,小孩子们也必须热热闹闹玩一把。扎个长长的草把子龙,小伙伴们举着它挨家挨户舞着拜年,既应景,又热闹,关键还能得到不少的点心与零食,你说,这该是多么的有意义,多么的有获得感,多么的热闹开心呢!
过大年,写对子(老家人习惯称春联为对子),这应该是文化年味的范畴了。这对子又分大对子与小对子两种,大对子是贴在大门两边的,小对子则是贴在与其内容相对应的地方的。大对子一般都要应对诸如“改天换地”、“大地丰收”这样的时代背景与农村气息,但照着每年那个《农历》小本本后面印着的几副标准对子抄写就行,肯定不会出错。而小对子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大门中间靠边线的地方,贴的是“开门大吉、出行大利”,堂屋火坑处墙上,要贴上“童言无忌、万事如意”,存放谷物粮食的木仓子或大篾篓子,要贴上“五谷丰登”,厨柜上要贴“五味调和”,灶台壁上要贴“九天司命之神位”,猪圈上要贴“六畜兴旺”,鸡笼子则是“鸡鸭成群”,后门贴上“后地宽宏”,父辈房门上贴个“福”,祖辈房门上贴个“寿”,学生的房门上则为“好好学习”、“前程似锦”等等。这贴对子也是有讲究的,两句成联的对子都必须左右对称从上至下贴的正正当当,一句单独竖写的小对子则必须在其对应的地方斜着贴,而门面上正方形的小对子,无论是写还是贴,是一字还是四字,都必须以四个角对应上下左右四个方位,写时只有一字便居中,四字则上角起头,右角收尾。这对子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它既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背景的缩影,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与地方习俗的体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所表达的是一种传承,一种期盼,一份热爱,一份追求。
大年来啦!在这大红的对子贴上门楣与大门两边土墙的那一刻,这大年的双脚终于踏进了庄户人家的大门。
过大年啦!只有在家人围坐在堂屋中央那八仙桌边的长板凳上,把酒言欢、举家团年的那一刻;只有在家长带领子女们,围坐于火坑边,向着熊熊的木柴火、熬夜守岁的那一刻;只有在年夜饭与早出行的编炮声阵阵响起的那一刻,这才是真真正正的过大年。
过大年啦!只有在这难得的三两天,大人不用出工,小孩尽情玩乐,亲戚相互走动的时候;只有在那火坑旁,亲人围火而坐,煨一壶瓦罐茶,捧一杯白开水,随手抓一些点心入口,随意聊几件农事扯一些家常,尽情享受这血脉亲情、这轻松惬意的时候,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过大年。
也只有在这一刻,我这乡愁年味的记忆才会清晰如初;也只有在这一刻,我这久积心底的乡愁情感才能得以尽情释放。
来源:美食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