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茂名一天30万个月饼,中山8个月出口600吨,广东把中秋节变成了“印钞节”。
30万个日产量,茂名把月饼做成了“印钞机”
茂名一天30万个月饼,中山8个月出口600吨,广东把中秋节变成了“印钞节”。
这不是简单的节日备货,而是一场精准计算的商业战役。
茂名为什么能占全省八成产量?
答案藏在1300年的手艺里。
老匠人把黑榄仁和荔枝做成馅料,年轻人把生产线调成每分钟208个。
传统味道留住老顾客,机器速度抓住新订单。
日产量比去年多20%,不是市场突然变大了,而是茂名算准了“提前囤货”的心理——中秋前一个月,超市货架必须满,谁手快谁赚钱。
中山的“水果冰沙月饼”听起来像网红产品,其实是出口数据逼出来的。
美国人不吃高糖,巴拿马怕油腻,中山直接把糖油砍掉一半,塞进水果颗粒。
600吨出口、4700万元货值,背后是海关“5+2”通道——周末也报关,月饼飞到国外还是新鲜的。
这不是创新,是生存:国内月饼市场330亿元,早被茂名、广州、佛山分完,中山只能去海外抢蛋糕。
广东税务部门给月饼厂减税,不是做慈善,是算过账的:一个厂多留10%利润,就能多买一条生产线,明年多交20%税。
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动:包装厂、物流、电商直播,全在等月饼厂下单。
年轻人用短视频卖月饼,大爷大妈在超市排队买,同一批货,两种卖法,钱进了同一条口袋。
最狠的是“月饼文化节”。
表面看是怀旧,实际是品牌溢价。
一个印着非遗图案的礼盒,比散装贵三倍,年轻人买来送客户,中老年人买来发朋友圈。
文化变成了价格标签,谁贴得早,谁赚得多。
茂名靠老手艺守住地盘,中山靠新口味打开海外,广东靠政策把月饼变成全年生意。
明年中秋,你会为哪块月饼掏钱?
来源:美食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