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持人:本场直播,丛园长为大家带来的分享主题是《幼儿劳动培养的智慧之道》,劳动教育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提到“幼儿劳动”,大家或许会好奇:幼儿园除了常见的生活自理,孩子们还能参与哪些有意义的劳动?这些劳动又能带给孩子哪些独特的成长体验呢?请丛园长为大家讲
访谈嘉宾:烟台高新区阳光幼儿园园长 丛铭
主持人:本场直播,丛园长为大家带来的分享主题是《幼儿劳动培养的智慧之道》,劳动教育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提到“幼儿劳动”,大家或许会好奇:幼儿园除了常见的生活自理,孩子们还能参与哪些有意义的劳动?这些劳动又能带给孩子哪些独特的成长体验呢?请丛园长为大家讲一讲。
丛铭:在高新区阳光幼儿园,我们始终将劳动教育视为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并将其系统融入日常课程与活动中。我们以“在劳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为基本理念,倡导“让孩子的手动起来,心活起来”在真实、丰富、有趣的劳动体验中,培养孩子成为热爱生活、自主自信、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未来小公民。
高新区阳光幼儿园立足儿童发展规律,构建了“阳光劳动课程”体系,全面支持幼儿在认知、动作、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为更好地落实这一课程,我们注重环境创设,设有种植园、木工坊、生活操作区等多个功能活动区,让孩子在真实、丰富、安全的环境中动手实践。
其实幼儿劳动的范围很广,今天我就从六个方面,和大家聊聊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日常劳动。
第一个是自我服务劳动,这是孩子从“依赖他人”到“自主自理”的第一步,也是所有劳动的基础,核心就是帮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像自己整理书包,吃饭后漱口,还有睡前睡后整理床铺,这些都是自我服务。孩子做好这些,不只是学会了生活技能,更能一点点建立自信——每一次独立完成,都是在积累“我能行”的底气,对培养独立人格特别重要。我们幼儿园通过环境创设支持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发展,比如小班幼儿通过趣味儿歌、可视化图示学习穿衣,通过清晰的洗手步骤图学习洗手,在充满趣味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自立意识。
第二个是服务集体的劳动,等孩子能照顾好自己了,我们就会引导他们为集体出力,让他们感受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和价值。比如让孩子当“值日生”,帮大家分发餐具、整理图书角,给班级的植物浇水、照顾小动物,或者帮忙搬些轻的东西。做这些事的时候,孩子会慢慢明白自己是集体里重要的一员,也能学会合作、沟通,责任感和归属感都会慢慢培养起来。
第三个是自然探究劳动,这能让孩子从“被动学知识”变成“主动去探索”,还能亲近土地,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是特别生动的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我们幼儿园还开展二十四节气农耕课程,孩子们会跟着老师在种植区一起,从松土、播种开始,体验浇水、除草,收获的全过程。收获的蔬菜还会进入我们的“阳光小厨房”,孩子们参与清洗、简单烹饪,最后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一来,孩子能直观地知道“食物来之不易”,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力量,慢慢学会敬畏自然、珍惜劳动成果。
第四个是创意美育劳动,其实劳动不只是“干活”,还能和艺术、创意结合起来,帮孩子从“欣赏美”变成“创造美”。比如用黏土捏个小碗,用废旧纸盒做个机器人,或者捡些树叶、花瓣贴成一幅画,这些既是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劳动。之前重阳节,孩子们还亲手给爷爷奶奶做“艾草锤”,虽然做得不精美,但爷爷奶奶收到都特别感动——因为那一针一线里,都是孩子的专注和满满的爱。这类劳动不仅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滋养他们的心灵,让劳动成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渠道。
第五个是职业启蒙劳动教育,我们想通过职业启蒙课程,让孩子了解社会上不同的工作,懂得尊重每一份劳动。比如五一劳动节的时候,我们会邀请交警、银行职员、面点师这些不同职业的人来幼儿园,给孩子们创设真实的体验场景。孩子们可以看交警叔叔指挥交通,试着模仿银行职员清点纸钞,或者亲手跟着面点师做点心。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孩子能感受到每份工作的辛苦,自然而然就会尊重劳动者,也会更珍惜各行各业的劳动成果,比单纯说教更能培养感恩心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一个是工程劳动,这就像让孩子当“小小工程师”,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脑子里想”到“动手做出来”的跨越。这里面会用到设计思路、简单工具,还需要和小伙伴合作,帮孩子把想法变成现实,体验“创造东西”的成就感。我们幼儿园有木工坊,孩子们会在里面做些实用的小物件,比如小晾衣架。从认识木材、学习用简单的木工工具,到测量尺寸、组装零件,最后做出自己的作品。虽然那晾衣架可能有点粗糙,但每一次精准测量、每一个牢固的接口,都藏着孩子的专注和努力。这种劳动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和空间思维,更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看到自己做的晾衣架真的能挂衣服时,孩子眼里的自豪特别珍贵,那是一种“我也能改变小世界”的初体验,会让他们相信:只要敢想敢做,小手也能创造实用的价值。
主持人:劳动教育究竟能为孩子带来哪些方面的滋养?
丛铭:劳动教育对孩子的滋养是全方位的,既助力当下成长,也为未来发展奠基。
从孩子当下发展来说,劳动是孩子感知自我、建立自信的直接路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直接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像扣扣子、系鞋带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搬桌子、扫地能锻炼大肌肉群,促进身体协调发展。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劳动任务时,那种“我能行”的体验,是口头表扬替代不了的,这种成功的体验会内化为坚实的自信基础。而且在集体劳动中,他们还能学会合作沟通、理解责任与分享,心理学研究显示,经常参与集体劳动的幼儿会表现出更强的共情能力和社交技能。他们通过实际体验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这种归属感和参与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
从长远发展来看,劳动能帮孩子储备未来所需的关键能力与宝贵品格。比如孩子们摘杏子时会自制采摘工具,从设计、测量到动手调试,整个过程像一次“项目式学习”,能锻炼专注力、思维力和创造力。这些正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素养。而在品格塑造上,劳动的作用同样重要,劳动过程中的反复尝试培养了孩子的坚持性,解决困难的经历锻炼了抗挫折能力,服务他人的体验让孩子体会到自身价值。这些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却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童年期通过劳动获得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是形成积极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
总的来说,劳动教育给孩子的不是单一技能,而是受益终身的综合素养体系。它让孩子用双手探索世界、用内心感知价值,最终成长为独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还能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就是我们能送给孩子最好的、面向未来的礼物。
主持人:如何在日常生活里找到劳动教育的契机?在家都可以让孩子参与哪些劳动内容?
丛铭:家庭是劳动教育的起点与主阵地,内涵远比我们想象中丰富,关键在于家长能否敏锐发现生活里的教育机会。建议家长遵循“由易到难、由己及人”的原则,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具体可从六个维度参考:
第一点,先从“自我服务”打基础:这是劳动教育的根基,能让孩子学会对自身生活负责。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餐后送回碗碟,在基础劳动中树立自立意识。我们家长朋友,还可以和孩子共读《阿立会穿裤子了》《我能自己做》等绘本,让孩子在故事里看到榜样,缓解学习时的挫败感,激发“我自己也能行”的动力,让自我服务充满乐趣。
第二点,鼓励孩子进行家务分担:当孩子具备自我服务能力后,要引导他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参与共同劳动。比如让孩子当厨房助手,做摘菜叶、洗水果、打鸡蛋等工作。特别提醒,厨房活动必须在成人全程看护下进行,确保孩子安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不仅学习劳动技能,更能建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第三点,多给孩子提供自然探究的机会:即便没有广阔庭院,阳台也能成为自然教育课堂。鼓励孩子参与种植养护,像播种、浇水、观察植物生长,或适当分担喂宠物喝水、喂食的工作,在过程中悄悄培养孩子的耐心、爱心与观察力,让他感受生命与成长的奥秘。
第四点,可以试试“创意与工程”类活动:比如让孩子参与拧螺丝、组装物品等简单的家庭“工程”,既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创造力、逻辑思维与成就感。
第五点,带领孩子了解生活中的劳动职业:建议把劳动教育从家庭延伸到社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身边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比如和孩子一起看清洁工工作,跟他讨论“清洁工每天要做哪些事”“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怎样”,还要教导孩子不随手丢杂物,通过这些实际的观察和讨论,让孩子学会尊重和珍惜劳动者的付出。
特别要重点提醒第六点,就是“规划整理”的培养:这是劳动教育的高阶内容,核心是帮孩子建立前瞻思维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学会规划、管理个人事务。比如外出游玩前,与孩子共同制作“可视化”外出清单,用画画或贴照片的方式,做一张“外出物品检查图”,让孩子对照清单准备物品,而不是被动等待家长。如果出现忘带东西的情况,有时孩子就会说“妈妈你没给我带水壶”,这正是好的教育契机。错误的回应是自责“哎呀妈妈忘了!都怪妈妈!”或责备“你怎么不自己想着!”;智慧的回应是温和且坚定地把责任还给孩子,你可以说 “宝贝,我们清单上是有水壶的,下次准备时得更仔细核对才行。”这样能让孩子明白,管理自己的物品是自己的责任,而且出了问题不可怕,一起解决就好,这一次的“不便”,比家长无数次代劳和提醒更有教育意义。
主持人:在家庭培养孩子劳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哪些问题?
丛铭:劳动教育需要家园协同,效果才能最大化。家长们在陪孩子劳动时,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做“支持者”“伙伴”,别当“包办者”或“监工”。结合这么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我总结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到各位家长:
第一,心态上得“重过程轻结果”,好好呵护孩子的兴趣和自信。这是最核心的一点。孩子干活难免不够快、不够好,比如袜子没洗干净、地扫完还有残留,这时候您一定要忍住,不说“我来吧”,也别马上上手纠正。咱们更该看重的是孩子“愿意做”的这份心意,还有“正在做”的这个过程。您的包容和耐心,就是孩子劳动热情最好的保护伞。一句“宝贝,你愿意来帮忙,妈妈太开心啦”,可比“你看你这弄的,都不干净”有效得多。
第二,给孩子提供“适龄支持”,做孩子的“安全后盾”和“工具帮手”。首先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得给孩子准备安全又合适的工具,比如小号的扫帚、轻便的浇水壶、钝头的安全剪刀。操作前,还得用孩子能听懂的话,教他怎么用才安全。另外,孩子觉得“整理房间”太抽象,咱们就把任务拆解开,比如跟孩子说“宝宝,咱们先一起把积木送回这个蓝色盒子里!”“接下来,咱们比赛看看谁捡的书本多?”把大任务拆成小目标,孩子更容易尝到完成的成就感。
第三,方法上要“游戏化、趣味化”,让劳动别变成负担。孩子都是通过游戏学东西的,咱们可以给劳动加点儿“游戏灵魂”。比如跟孩子说“咱们帮玩具宝宝找个家,让它们回家睡觉吧!”“咱们听着音乐收拾玩具,音乐一停,看看谁手里的玩具最多!”这么做能让孩子在快乐里自然参与,把劳动和开心的感觉绑在一起。
第四,就是给予“真诚鼓励、具体表扬”,真正看见孩子的努力。别总笼统地说“你真棒”,要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努力进行夸奖。比如“谢谢你帮爸爸分筷子,摆得真整齐!”“妈妈看到你洗碗特别仔细,每一个泡泡都冲干净了,真负责!”这样具体的反馈,能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哪做得好,价值感也更强。
第五,观念上要“给劳动正向价值”,千万别把劳动当惩罚。这一点太重要了,咱们绝对不能跟孩子说“你不听话,罚你去扫地!”“再不整理玩具,就罚你做家务”这种话。为啥呢?因为这会从根本上扭曲孩子对劳动的看法——本来劳动是能带来成就感、能帮上忙的好事,结果跟“犯错”“受罚”绑在一起,时间长了,孩子会本能地讨厌、逃避劳动,在他们心里,劳动就不是快乐的创造,而是犯错的代价了。那咱们该怎么做?得让孩子明白:劳动是展现能力、承担责任的方式,能让生活和环境变更好,跟游戏、学习一样,是生活里正常又有价值的事儿。孩子要是有行为问题,咱们就事论事沟通、好好引导,别用劳动当惩罚。保护好孩子对劳动的热情和积极印象,才能守住他们心里热爱劳动、愿意奉献的小种子,让这颗种子好好生根发芽。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要“做孩子的劳动伙伴”,营造全家一起承担的氛围。劳动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是全家一起维护家里环境的好时光。您可以跟孩子一起设计“家庭劳动日”,大家分工合作。您自己身体力行、享受劳动的样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感觉到“咱们是一起的”,而不是“你去做”。
总的来说,家长的角色就是用智慧引导、用爱陪伴、用耐心等待。咱们放下对“完美结果”的执念,好好享受跟孩子一起劳动的亲子时光,最后收获的不只是干净的家,更是一个自信、独立、有责任心、懂幸福的孩子。
我想说:“劳动教育的本质,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是爱与责任心的生长。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劳动路上的陪伴者和鼓掌者,而不是包办者和评判者,共同赋予孩子面对未来生活的强大底气。”
园长简介:丛铭,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阳光幼儿园园长,从事幼教工作29年,曾荣获烟台市优秀教师、烟台幼儿园名师、烟台市学前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市级荣誉称8项,及烟台高新区最美教师、高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区级荣誉称号5项。
来源:大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