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法槌敲响的清脆声响撞碎清晨的寂静,当卷宗里的油墨香浸透无数个深夜,那些洋溢着理想与热忱的青春身影,正披上庄严的法袍,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司法舞台的中央。
当法槌敲响的清脆声响撞碎清晨的寂静,当卷宗里的油墨香浸透无数个深夜,那些洋溢着理想与热忱的青春身影,正披上庄严的法袍,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司法舞台的中央。
《你好,新法官》,很高兴与你见面。
这里没有遥不可及的英雄叙事,但有触手可及的蜕变故事;没有枪林弹雨与生死博弈,但有为权益争朝夕的法理思辨,为人民守正义的初心如磐。那些课堂中对法理的叩问、卷宗前彻夜的思索、调解室里耐心的沟通、法庭上庄严的宣告,都将化作有温度的文字与镜头语言。我们期待透过这些文字与影像,能让更多人看见人民法官的真实日常。
如果你曾在某个瞬间为法律的力量动容,如果你想见证一群年轻人以法为剑、守护正义的青春答卷,不妨放慢脚步,听听这些新法官们的“第一次”与“每一次”。
2024年2月份,我正式成为一名员额法官,30出头的年纪,办起案子来,难免有些耐性不足,我一直在思考和反思,到底怎么才算是一名好法官?在一件件案子的办理过程中,我慢慢找到了答案。
“想想要是咱们在这个年纪碰到这事
是不是也得吓坏了?”
“法官,您好,我收到了开庭传票,但是6月初要参加高考,能延迟开庭让我先参加高考吗?”
2024年5月中旬,这通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查阅卷宗,发现是一家传媒公司起诉个人的案件,打电话的小女孩年仅19岁。同时我也发现该传媒公司还起诉了另外三个人,被告都是00年左右出生,最小的19岁,最大的也才24岁,这随即引起了我的重视。
在系统中搜索,我发现原告公司起诉不同被告的案件已经有11件。该公司注册成立后,在2个月内通过抖音寻找容貌姣好的女孩,告知她们“打造素人网红,不用直播”“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把账号还回来”,几个在校大学生在懵懵懂懂中签了合同。后公司陆续要求学生网络直播,学生拒绝,于是公司以学生违约为由起诉。我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有预谋赚取违约金的套路。
高考结束后,我将4件案子的庭审安排在同一天。上午的两个案件被告在外地上学,仅委托了律师出庭。原告律师在庭审中步步紧逼,一口咬定被告违约。我询问原告:
“你们公司有孵化成功正常运营的主播账号吗?”
“你们作为专业的传媒公司,有没有长期合作的拍摄团队,为什么拍摄费用都转给了个人?”
“这个收取拍摄费用的个人账户的姓名与各微信群聊中你方一名工作人员的昵称极其相似,她俩什么关系?”
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原告律师只能以不清楚来搪塞。
下午的庭审中,第一个案件被告是那名刚参加完高考的19岁女孩。她从广州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来到北京,由于父亲赌博、家暴导致其出现抑郁状态,为了减轻与母亲在外租房的负担才签了合同,收到法院传票后非常惊慌。
我叹了口气,对原告律师说:“我看您也挺年轻,也是女性,想想咱们在这个年纪碰到这种事,肯定也会吓坏了。这些被告只是闲暇之余挣点钱帮父母减轻压力,但是你方当事人公司利用他们的纯真、没有戒心和孝心设下陷阱。”原告律师没有说话。
结束了第三个庭审,我就开始了第四个案件的庭审。
被告是大四毕业的学生,她和母亲一起从山东过来应诉开庭,她说因为就业压力大所以才签了合同。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收到传票后母亲很是担心。
庭审最后,我对原告律师说:“这些被告都是20岁上下的年纪,巨额的债务对她们家境一般的年轻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这样毁掉的不仅是她们人生的开端,也毁掉了她们刚刚步入社会对社会的信任。请你问问公司,是否要继续坚持诉讼。”
庭审后第三天,原告律师打来电话称要撤诉,被告也同意撤诉。
后来,我接受了央视法治在线、新华社、青年报等媒体的采访,在央视CCTV13节目播出当天,“网红公司盯上在校大学生”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第二天“大学生签MCN后被起诉索赔26万”的词条阅读量达1003.5万。
仔细回想四个案件的审理,同一天开庭时间很紧张,过程中可能我并没有很温柔地拉着被告的手去安慰她们,但我能够理解她们的害怕,也知道案件的撤诉也许是对人生刚刚开始的她们的最好结果。我也很庆幸这个案件被报道了出来,避免更多年轻人上当受骗。
博物馆里签调解
2024年,我收到了一件太原某砖雕博物馆的展览玻璃款项支付和质量异议纠纷案件,案件标的不大,但双方争议很大,申请了司法鉴定。于是在8月初的艳阳高照下,我带着书记员和鉴定公司人员来到了太原进行现场勘察。
在馆区内,我一一拿手测量感受了被告所称的玻璃歪曲变形的情况,一轮勘察下来,发现大部分是灯泡应该更换、遥控应该维修,而未见玻璃明显凹凸。此时鉴定人员告诉我,这十几个展柜玻璃如果都要测量鉴定需要几万元左右,想到这个案件标的也不过十万元,我想还是现场调解试试。
“这些展柜您也使用好几年了,原告也同意更换和维修,您考虑个调解方案,我们一起坐下来协商协商。”我在现场开始组织调解。
但是原告代理人听完被告提出的方案,表示老板在开会,自己不能做主,又说担心拖到太晚,法官回市区不方便。我当即表示:“没关系,只要你们今天在这能解决,待到再晚也值得。”
在我的建议下,原告代理人与负责人进行了电话请示。经过多轮磋商,双方终于在快六点的时候达成了一致。我当场手写了调解笔录,让双方代理人签字。
临走时,双方因达成和解已经气氛融洽。
“法官您放心,我们明天一早就派人来进行维修。”原告主动承诺。被告也立即表态:“修理完我们马上付钱,没准法官您还在高铁上我们就都履行完了。”看双方终于不再剑拔弩张,我也由衷地高兴,笑称在勘察之际还看到了这么多精美的砖雕。
虽然没有人对什么才是“好法官”有明确的定义,但通过入额以来办理的一件又一件案件,我对“好法官”有了自己的认识。我意识到,年轻气盛的自己现在还缺乏老法官的耐心、柔和与从容,但只要我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坚持公平正义,坚持“如我在诉”,在每一个案件中实实在在地解决当事人的需求,同时在以后的审判工作中慢慢磨练和提升自己,我相信,我会越来越趋近于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完美“好法官”。
魏若男
1992年生,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为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北京市法院法官助理、书记员兼职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两次荣获个人三等功,多次被授予嘉奖,曾获评北京法院第六届“法官助理业务标兵”,撰写的案例多次入选年度案例,撰写的论文获得全国法院学术学术讨论会二等奖、三等奖,录制的课程曾入选“北京法院《民法典》首案微课堂”并获得“民法典首案微课堂”鼓励奖。2024年2月入额,现为二级法官。
来源:京法网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