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网上分享了一则教育案例:她及时察觉学生使用具有侮辱性质的网络烂梗——“唐人”,并通过耐心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错误、主动道歉。该视频引发广泛关注,也再次将网络烂梗污染青少年语言的议题推向公众视野。
转自:河北日报
筑牢网络语言“防火墙”
于峻嵘 王艳梅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网上分享了一则教育案例:她及时察觉学生使用具有侮辱性质的网络烂梗——“唐人”,并通过耐心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错误、主动道歉。该视频引发广泛关注,也再次将网络烂梗污染青少年语言的议题推向公众视野。
在互联网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的今天,网络流行语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中一种显著的社交符号。然而,一些网络烂梗,表面上幽默新潮,实则传递粗鄙内涵和扭曲价值观,正侵蚀青少年语言体系,甚至污染校园风气。
青少年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辨别力与自制力较弱,长期接触此类内容,容易造成认知偏差,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想的外衣。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既关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也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功能。提倡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并非全盘否定网络流行语的创新价值。
事实上,像“村BA”“硬核”等一批健康、生动的表达,正因为契合了年轻人的认知方式和情感结构,才得以广泛传播、破圈共鸣。这反映出数字语言生态内在的包容与活力——只要符合表意清晰、情感真挚、文化向善等原则,网络完全可以孕育出既有传播力、又具审美价值的新语言形态。
由此可见,语言规范与创新发展并不矛盾,我们应在鼓励表达创新的同时,坚决守住价值底线和文明底色。
抵制烂梗,不仅是对语言纯洁性的守护,更是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呵护。中国古人推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字斟句酌间尽显对文字的敬畏,而这种态度在当下尤显珍贵。
让青少年能够准确使用语言,更是为了掌握与中华文明深刻对话的“钥匙”。
因此,要持续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其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语言审美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择善而从的文化自觉。同时,积极鼓励创作传播更多优质文化产品,用向上向善的内容滋养心灵,让青少年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自然抵御烂梗的侵蚀。
净化校园语言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平台等多方力量,构建共治共建的防护机制。
学校应发挥主阵地作用,加强语言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用语习惯;家长要当好第一任老师,注重言传身教,加强对子女网络社交行为的关心与约束;网络平台及监管部门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治理规范,强化内容审核,筑牢网络语言的“防火墙”;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倡导文明表达,批判低俗用语,营造清朗社会文化氛围。
筑牢网络语言的“防火墙”,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坚决对网络烂梗说不,携手捍卫校园的文明与阳光,让广大青少年在纯净、健康的语言天空下茁壮成长,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