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万鸥归巢背后的盘锦生态密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10:03 1

摘要:四月的辽河口湿地,南小河畔,黑嘴鸥振翅盘旋,黑色喙尖如墨玉般映着晨光,洁白的羽翼掠过碱蓬草织就的“地毯”,啼鸣声与潮汐合奏出一曲生态交响。这里是全球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每年春天,超过全球半数种群的黑嘴鸥在此繁衍生息。而三十多年前,它们的命运曾岌岌可危——全球不

四月的辽河口湿地,南小河畔,黑嘴鸥振翅盘旋,黑色喙尖如墨玉般映着晨光,洁白的羽翼掠过碱蓬草织就的“地毯”,啼鸣声与潮汐合奏出一曲生态交响。这里是全球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每年春天,超过全球半数种群的黑嘴鸥在此繁衍生息。而三十多年前,它们的命运曾岌岌可危——全球不足2000只,盘锦的首次发现,开启了一场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从“神秘之鸟”到科学守护

198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专家梅伟义在盘锦发现两处黑嘴鸥巢穴,这一发现震惊国际鸟类学界。彼时,黑嘴鸥的繁殖规律仍是未解之谜,全球种群濒临灭绝。盘锦迅速行动,划建保护区,中外科学家联合展开攻关。原国家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合作,首次解开了黑嘴鸥繁殖生态密码:它们依赖潮间带高滩,巢穴选址需盐度千分之八至十二的碱蓬植被环境。

然而,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尖锐,关键时刻,国家投入专项经费,通过调控水位等措施,提升繁殖成功率,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科技赋能与生态重构

2004年至2007年黑嘴鸥在南小河芦苇边缘的碱蓬芦苇共生区繁殖,之后全部进入到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地四个池塘繁殖。这片9100亩的滩涂,成为全球黑嘴鸥的“生命方舟”。在此设立专职保护站,引入中日合作团队,通过环志追踪摸清迁徙路线,并启动“退养还湿”工程。截至目前,养殖池塘全部拆除,恢复自然岸线17.6公里,湿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盐度、水位、植被,每个参数都关乎生死。”保护站工程师坚持监测水样,背后是重金打造的智能水系调控系统。冬季机械拖倒枯碱蓬为新草腾空间,春季精准引潮维持滩涂面积,人工巡护与147个智能探头织就立体防护网。至2015年,黑嘴鸥巢区面积扩大近3倍。

从“人鸟争地”到全民守护

截止到2022年底,辽河油田将南小河保护区核心区内的生产设施全部退出,其余设施铺设生态管线;渔民领到了生态补偿款,将虾塘留给黑嘴鸥筑巢。2020年,监测显示种群突破1万只。

保护意识已深入城市血脉。志愿者逐年增加,救治伤鸟的故事被广泛流传;湿地学校开设“小鸥课堂”,孩子们制作人工鸟巢;编制了《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出版了黑嘴鸥相关书籍。盘锦鼎翔生态旅游区打造观鸟长廊,年接待游客数量增加。

国家公园时代的生态答卷

2023年,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17.21万公顷湿地将实现全域保护。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生物多样性,稻蟹共养模式在UNDP项目支持下推广至东北三省,农民收益与候鸟安全双赢。

保护区内立着一块石碑,镌刻“全球最大黑嘴鸥繁殖地”。三十多年间,盘锦以退养还湿8.59万亩、关停油气井813口的代价,换来黑嘴鸥种群增长近10倍、湿地鸟类从269种增至324种的生态奇迹。我们守护的不只是鸟,更是人类未来的生存密码。

潮汐间的文明启示

这种生态奇迹引发国际关注。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边会上,盘锦经验引发热议:如何让濒危物种保护成为城市转型契机?答案写在退养渔民的民宿招牌上,刻在油田工人的监测日志里,融在孩子们创作的护鸟壁画中……

暮色中的南小河,碱蓬草随风起伏,万鸥归巢的盛景与远处油田的井架相映成趣。盘锦用三十多年证明:生态保护从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文明的更高形态。当黑嘴鸥的羽翼掠过渤海湾的晨曦,这片土地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本。

文图:李博 刘杰 谢刚

编辑:吴子冰

来源:盘锦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