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10亿、10年完工的豪宅,3年后被强拆,官方回应:属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4 23:30 2

摘要:这座占地54亩、耗资超10亿元的"英之园"豪宅群,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锁定其非法扩建的第187天,终于迎来强制拆除的终章。

广东汕头潮阳区金灶镇的山谷里回荡着金属撞击声,三台黄色挖掘机正挥舞着机械臂,将嵌着金丝的木雕窗棂捅碎成渣!

这座占地54亩、耗资超10亿元的"英之园"豪宅群,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锁定其非法扩建的第187天,终于迎来强制拆除的终章。

漫天粉尘中,一块刻着"紫气东来"的汉白玉匾额轰然坠地,摔成八瓣——这戏剧性的一幕,恰好被附近网红直播镜头捕捉,瞬间传遍全网。

时间倒回2015年,潮阳区国土局的档案显示,芦塘村集体工业用地上注册的"振兴工艺厂"开始申报厂房改造。

谁也没想到,这个挂着乡镇企业牌子的项目,会在十年间"长"出五座传统潮汕厝屋、六栋现代楼房以及三处苏州园林式景观。

有建筑工人回忆,最疯狂时工地同时有27个施工队作业,运送缅甸花梨木的卡车把村道压出半米深的车辙。

村民老黄翻出手机里的对比图,2018年的卫星地图上还只有两栋灰顶厂房,到2023年已扩展成带有环形水系的中式庄园。

每年清明祭祖,陈家都开着劳斯莱斯回来给新楼开光,院里摆着八十桌流水席,谁好意思举报?

这种"和气生财"的策略确实奏效,直到2024年底省自然资源厅启用新一代遥感监测系统,算法通过建筑反光率差异,在五分钟内揪出了伪装成厂房的琉璃瓦屋顶。

拆除作业启动后,每天都有超过200人聚集在警戒线外,除了举着自拍杆的主播,更多的是周边村民和闻风而来的建材贩子。

有人亲眼看见,某位穿唐装的中年人掏出激光笔照射废墟,发现黄花梨木梁就立刻向工人比划手势,三分钟内谈妥了整根木料的残值收购。

更魔幻的是,某二手交易平台连夜上线英之园建材专场,半扇被压变形的黄铜大门拍出65万高价,而同类新品市场价不过20万。

拆迁队负责人老周叼着烟算账,光主屋六根缅甸花梨木柱子就值四千万,那些从福建定制的琉璃瓦铺开能盖三个足球场。

他指着正在粉碎建筑垃圾的设备苦笑,领导说要彻底杜绝流通可能,这些木渣子回头还得掺进水泥当路基。

这种"宁可错杀"的处理方式引发争议,有红木收藏家痛心疾首,明朝的紫禁城木料还能拆下来重修太和殿,现代执法是不是太机械了?

梳理这起超级违建的时间线,会发现比《狂飙》更精彩的现实剧情。

知情人透露,违建者陈某彪早在2017年就因超建被罚款38万,但这个数字相比他当季度的石材采购费只是九牛一毛。

更绝的是其应对检查的“三板斧”,遇卫星监测就搭防探测篷布,见执法车进村秒变“古建修复现场”,实在瞒不住就搬出八十岁老母坐在挖掘机前。

这种“游击战术”在科技执法面前彻底失效。

潮阳区自然资源局展示的执法记录显示,工作人员用3D激光扫描仪生成厘米级精度的违建模型时,陈某彪还试图争辩,我家祠堂光绪年间就在这儿!

结果数据库调出1952年土地证存根,显示其声称的祖产位置根本是片芦苇荡。

这种科技与谎言的碰撞,让人想起2023年北京强拆四合院时,执法者用热成像仪戳穿百年老宅谎言的名场面。

随着拆除进入白热化,一条隐秘的废墟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有卡车司机爆料,深夜常有三无车辆冒充垃圾清运车,实际将完整建材转运至邻市仓库。

某建材商在酒桌上吹嘘,只要搞得到“英之园”的整块青砖,我就能在莆田1:1复刻个微型庄园。

更夸张的是风水行业,有大师推出“镇宅残件开光服务”,声称被粉碎的汉白玉能化解官非,收费高达8888元一克。

这种荒诞现象并非孤例,查阅司法文书发现,2022年苏州某别墅强拆期间,曾有掮客倒卖拆除的西班牙进口地砖,最终因涉嫌销赃被判刑。

法律专家提醒,根据《物权法》第245条,违法建筑建材不属于合法财产,任何交易都可能涉刑。

但在暴利驱动下,仍有人铤而走险,就像此刻“英之园”废墟外徘徊的越野车队,每辆车都配着专业拆卸工具。

当最后一座凉亭轰然倒塌时,飞扬的尘土中飘散着更沉重的疑问,建筑学者算过一笔账,被粉碎的3万吨建材若用于贫困地区校舍改造,足以解决20所乡村小学的危房问题。

那些化为齑粉的名贵木材,相当于毁掉800亩原始森林十年的生长量,这种触目惊心的浪费,让2025年的强拆事件超越了普通执法范畴,成为转型期中国的发展寓言。

附近村民的对话更发人深省,六十岁的菜农老吴蹲在田埂上嘀咕:“当初他们运太湖石进村,车轮压坏的水渠到现在都没修。”

年轻人们则刷着手机感叹:“抖音上那些豪宅探访博主,是不是该给每栋楼配上违建风险提示?”这种民间智慧,或许比千万句宣传标语更有穿透力。

自然资源局公告栏新贴的《动态巡查制度》正在晚风中簌簌作响,而三公里外的另一个山坳里,某度假山庄的工地依然彻夜亮着灯——这场关于土地、财富与规则的博弈,或许才刚刚开始!

来源:银河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