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卖6000万!董宇辉月饼遭疯抢,火出圈的却是包装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00:09 1

摘要:9月11日晚8点,一场看似普通的中秋月饼直播,却创下了令人惊叹的销售奇迹——董宇辉与“与辉同行”团队定制的中秋月饼,开播仅40分钟便售空24万盒,后续库存也迅速清零,60万盒月饼被一抢而空,总销售额轻松突破6000万元。

9月11日晚8点,一场看似普通的中秋月饼直播,却创下了令人惊叹的销售奇迹——董宇辉与“与辉同行”团队定制的中秋月饼,开播仅40分钟便售空24万盒,后续库存也迅速清零,60万盒月饼被一抢而空,总销售额轻松突破6000万元。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场销售热潮过去许久,热度非但没有消退,反而因一个意外“主角”再度引爆全网,而这个主角,竟是月饼的包装盒。

起初,消费者关注这款月饼,或许是出于对董宇辉和“与辉同行”团队的信任。毕竟,从选品到讲解,团队一贯的用心早已圈粉无数。但当第一批买家收到货,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风向悄然转变:大家晒出的图片里,月饼成了“配角”,印满精致图案的包装盒反而占据了C位。有人直言“月饼口感在线,但盒子实在让人挪不开眼”,更有动手能力强的网友,将包装盒改造成了古风扇子、壁挂装饰、桌面收纳架,甚至有人细致地打磨边角、搭配配饰,让原本的包装摇身变成了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手工艺品。

这些充满巧思的DIY作品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从朋友圈到社交平台,网友们纷纷跟风晒出自己的改造成果,掀起了一场“月饼盒再创作大赛”。原本只是商品附属品的包装盒,就这样凭借网友的热情,实现了“二次爆火”,甚至吸引了多家权威媒体的目光。

9月中旬后,《光明网》《消费时报》《中国工业报》等十几家媒体先后发文,聚焦这款月饼盒的创意设计与网友的再创作热潮。其中《光明网》在报道中评价,“月满九州”月饼盒的设计,让传统节令文化与当代审美在民间完成了一次自然且生动的融合,而网友的改造则让这份文化共鸣有了更鲜活的表达。

这款包装盒能“出圈”,并非偶然,而是“与辉同行”团队精心设计的结果。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简单包装,“月满九州”的图案里藏着满满的巧思:团队将过去两年里走过的九个省份的代表性建筑元素,一一融入包装设计中,从江南水乡的亭台楼阁到北方古城的飞檐斗拱,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

董宇辉曾在直播中提到,设计这款盒子时,团队就希望它不只是一个装月饼的容器,而是能让消费者记住、甚至愿意留存的“文化载体”。如今看来,这个初衷不仅实现了,还意外打通了一条更具传播力的路径——当消费者主动拿起剪刀、胶水改造盒子时,其实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场文化传播中。

回顾整个事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并非6000万的销售额,也不是40分钟售罄的速度,而是这款月饼从“商品”到“创意材料”的身份转变。60万盒月饼售完,本应是产品周期的终点,但网友的“二创”和媒体的持续关注,却让它的热度“后置延长”,形成了一场跨越中秋的文化讨论。这背后,其实藏着“与辉同行”团队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把握:如今的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于“买一件商品”,更渴望在消费中获得“参与感”——或许是为文化内涵买单,或许是为动手改造的乐趣停留,而这款月饼盒,恰好满足了这份需求。

董宇辉曾说,“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这一次,月饼盒不仅“说了话”,还让无数消费者跟着一起“讲故事”。当其他品牌还在为如何设计月饼包装绞尽脑汁时,“月满九州”已经用一场全民参与的再创作,证明了文化与创意的力量。那么问题来了:下次过节,当你收到一件包装精美的商品时,会不会也想拿起工具,赋予它新的生命?你又见过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包装再利用”创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来源:阿新美食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