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公交新村居委会在社区云平台发布一则4月2日“亲子携手做青团”的活动消息,很快,20个名额被一抢而空,供不应求。“有了社区云的协助,居委会干部发送活动消息更加及时,居民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公交新村居委会主任胡云对此深有感触。
社区云打破社区治理壁垒,也须突破居委会与物业的协同壁垒
作者/ IT时报记者 沈毅斌 潘少颖
编辑/ 潘少颖 孙妍
3月31日,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公交新村居委会在社区云平台发布一则4月2日“亲子携手做青团”的活动消息,很快,20个名额被一抢而空,供不应求。“有了社区云的协助,居委会干部发送活动消息更加及时,居民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公交新村居委会主任胡云对此深有感触。
从最初的试点探索,到如今覆盖全市多个社区,社区云已悄然融入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不仅打破了居民与居委会之间的信息壁垒,让社区大小事务都在“云端”高效流转与沟通,还成为社区治理与服务必不可少的数字化平台。
实际上,社区云除了是信息平台,还是服务平台,居民的大事小情都能在这里找到解决之道。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第三方线上维修平台啄木鸟上门维修乱收费情况,侵害居民财产安全。如果居民遇到需要临时开锁、紧急维修等问题,社区云作为上海居民最常用的数字化平台,能否迅速响应,彰显社区数字服务的高效呢?
带着疑问,《IT时报》记者近日先后走访了公交新村、凌兆八村、三林苑等多个社区,在感受社区云拉近居委会和居民距离的同时,也发现大部分社区的社区云中,并未提供线上维修服务,物业电话依旧是主要的报修渠道。多位居委会主任向《IT时报》记者表示,希望此功能尽早上线,为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维修服务。
公交新村居民区是上海典型的老公房、商品房混合型小区,有1700多户人家,共3500多位居民,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40%。
“我们的责任是把社区云上有限的功能用活。”胡云向《IT时报》记者做了类比,居委会是社区治理的“神经主干”,居民则是“神经末梢”,社区云如同主干与末梢的连接器,发挥最大能力,才能共同治理好社区。
当前,公交新村社区云有“通知公告”“社区动态”“社区活动”“议事厅”等多个功能,居民可以知晓最新的社区消息,还能参与其中,如怎么治理乱停乱放、监督飞线充电等,形成人人监督、人人共治的社区氛围。
如何让工作繁忙的年轻居民和信息相对闭塞的老年居民“知云”“用云”?公交新村居委会想到的切入点是,办活动。
让胡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灭火器焕新”活动。小区共60多栋楼,每栋楼高7层,以往,居委会工作人员需要每两层放置两罐灭火器,要更换近400罐灭火器。此外,还需要对消防通道进行检查整治。
“这不是一次向小朋友提供消防安全知识的好机会吗?”胡云在社区云上发布了一项关于消防安全和楼道整治的亲子活动,并表示居委会可以开具社会实践活动证明。一时间,报名者无数,25组家庭很快招募完成。
活动当天,居委会工作人员根据家庭住址安排对应的小朋友,负责治理附近的两个楼栋。仅半天时间近400罐灭火器全部更换,在专业消防人员指导下,小朋友也学习到使用灭火器的正确方法。
此外,公交新村还通过社区云举办过“红屋顶花园”露天电影、老年人血压健康检查、清明节做青团等多项活动,“这些一举多得的活动,不仅为社区工作人员减负,也增加了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感和社区云的黏性。”胡云说。
居委会的日常工作,如今也离不开社区云的辅助。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凌兆八村建于20世纪90年代,属于老旧小区。1700多户人家约37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近1400位。
老人是社区活动的主要人群,社区云上的“议事厅”功能,便可以时刻反馈社区治理建议,如楼栋铁门坏了,存在安全隐患;哪里道路不平,行走不便等话题,形成一套如何“收集—处置—反馈”的社区治理闭环。
凌兆八村毗邻前滩和世博园,还是一个租房人群较多的小区,住户信息也时常变动。凌兆八村居委会主任沈文杰告诉《IT时报》记者,通过与公安系统联网的“综合采集”,居委会在走访居民时,可以将居民信息同步到公安大数据上,让社区更加安全。
租客多的另一方面,让开锁换锁也成为需要关注的安全问题。沈文杰介绍,目前小区的线上能力主要来自社区云,但目前还不提供开锁换锁等线上服务。为了解决居民这一需求,居委会联系到在附近市场开锁店且在公安备过案的锁匠,专门为小区居民提供开换锁服务,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居委会把开锁店的联系电话张贴在各楼栋宣传栏上,方便居民联系。
维修服务主要依靠物业提供。2024年11月,凌兆八村新招聘了一家物业公司入驻,通过拨打紧急报修电话,可以提供如马桶堵塞、水管漏水、电线损坏等24小时维修服务。
《IT时报》记者通过居委端社区云发现,“物业管理”功能包括物业电话、物业基本信息和物业报修三大功能。不过,物业报修功能尚未开通,需要由物业系统开通后,社区云才能接入,居民和居委会才能使用线上报修功能。
如今,社区云已经升级至2.0版本,社区数据实现了上下对接互通,在打破传统社区治理壁垒的同时,成为居民和居委会使用最多的社区线上平台。
不过,随着需求增多,社区云部分线上功能还需要不断完善,尤其是自3·15晚会曝光第三方线上维修“刺客”后,居民的紧急临时性需求与权益保护需提上议程。浦东东明路街道三林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敏坦言,作为居民,自己家如果需要维修,大多会使用第三方维修平台。
《IT时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不少居民也首选第三方维修平台,原因包括物业维修效率欠佳、找不到物业、维修质量不高、收费不合理等情况,导致物业责任被居民逐渐淡忘。对居委会而言,也会增加诸多工作。
“我们有时像居民和物业之间的润滑剂。”沈文杰表示,有些老年住户遇到维修难题会习惯性找居委会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联系物业后,再转接给居民。若物业没法完成维修,居委会有时还需要出面协调解释,如缺乏零件,不能维修;人手紧缺,不能及时上门等。
“作为居委会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居民,我们也希望社区云能衍生出更多便民功能。”胡云坦言,居委会和物业其实是两个部门,若没有统一的牵头人,物业线上报修功能将无法接入社区云,为居民提供服务。
面对居委会和物业之间的壁垒,也许社区云能起到连接作用。在现有的物业基本信息基础上,上线物业报修功能,明确价格、上门时间和服务范围,为居民提供便利可靠的服务。同时,公开物业和居委会的职责范围,也能避免责任不清而出现纠纷。
社区云的“议事厅”功能,还可以设立物业维修讨论区,居民可以随时在此反馈维修问题、提出建议,让物业及时回复处理进展,形成良好的互动。
《IT时报》在今年3·15期间,曾报道上门维修高价收费现象,有年轻女性在半夜需要临时开锁,通过第三方平台找上门服务的锁匠,无奈被收了3000多元。
生活中,总会和“意外”不期而遇,一旦遇到门锁故障、管道爆裂等需要立即解决的突发状况,情急之中的居民怎么找到靠谱的平台?
以开锁为例,《IT时报》记者在随申办市民云中搜索“开锁”,能搜到“本市开锁业地址查询”,可以根据所属区和街镇查询附近的开锁店铺,并打电话联系,随申办市民云作为一个全民政务App,提供的信息相对比较靠谱。
此外,有的小区有物业自运营的App,提供社区活动、物业公告、缴费、维修等线上服务。
在浦东张江某次新房小区,业主基本下载了“住这儿”App,不仅可以看到小区的各种活动、公告等,也可以在线申请到家服务,在“生活服务”中有入户维修、送水到家、房屋租售等,“入户维修”就包括管道疏通、开锁换锁、家电维修等。
点击“开锁换锁”,选择某家开锁公司,发起预约,商家接单后,就能上门服务。《IT时报》记者注意到,排名第一的开锁店家被标注为“平台精选”,价格为100元起,其服务流程显示,下单后有电话确认,服务人员上门,并检修报价。
“这是我们公司合作的商家,经常有业主使用,已在公安备案,一般正常时间下单,半小时左右锁匠就能上门,如果半夜等特殊时间点,会产生夜间上门费,速度也可能稍慢。”该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告诉《IT时报》记者。
对于居民来说,物业自营的App也是一种选择渠道,以备不时之需。水管漏水、电线损坏等24小时维修服务。
《IT时报》记者通过居委端社区云发现,“物业管理”功能包括物业电话、物业基本信息和物业报修三大功能。不过,物业报修功能尚未开通,需要由物业系统开通后,社区云才能接入,居民和居委会才能使用线上报修功能。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来源:IT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