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两男子洁身自好,却双双确诊艾滋,他们的经历要引以为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00:51 3

摘要:李远今年31岁,在外地创业失败后回到太原老家,开了一间小书店。开业那天,他意外遇见了高中同学王程。两人当年交集不多,却没想到这次的闲聊一来二去,竟让气氛逐渐热络了起来。之后,王程常常在下班后顺道来店里坐坐,翻翻书,有时还帮他整理书架、搬货。李远看在眼里,心里也

李远今年31岁,在外地创业失败后回到太原老家,开了一间小书店。开业那天,他意外遇见了高中同学王程。两人当年交集不多,却没想到这次的闲聊一来二去,竟让气氛逐渐热络了起来。之后,王程常常在下班后顺道来店里坐坐,翻翻书,有时还帮他整理书架、搬货。李远看在眼里,心里也存了几分感激,总会找机会请他吃顿饭。日子久了,那种若有若无的情愫,便悄悄在两人之间滋生。虽然谁也没开口点破,但眼神里的停顿和笑意已说明了一切。直到19年年末一天,王程租住的房子到期,搬家却成了个麻烦。李远脱口而出:“干脆搬到我这来,一起住吧。”

虽然谁都没明说,但那份默契早已铺陈开来,在安静的空气里流淌着温柔的暗示。之后两人虽然也有过争吵,但总能在沉默里慢慢和好。原本就明白这份情感并不容易被外界接受,更何况是在这巴掌大的县城,流言四处游走。他们在外总是保持着普通朋友的距离,唯有回到那间小书店以及家里,才敢卸下伪装。

2020年6月12号这天早上,李远正蹲在书架前整理新进的书,他刚将手抬起准备往最上层放,忽然间他便感觉自己右边小臂的皮肤像是被细密的针尖轻轻扎了一下似的,随即泛起了一股说不清的的刺痒。感受到这,他收回手下意识的就想伸手去挠,可是指尖才刚碰到那片皮肤,就像是划过一层粗糙砂的纸般,触感生硬粗涩,甚至还带起了微微的灼热。这异样的刺物感顿时就刺激的李远不自觉的愣了下,一秒回神后,他便用手掌狠狠的在那泛红的皮肤处摩擦了几下,企图把那股“细沙刮过”的痒意搓散。可刚搓了几下,那痒意不仅没有丝毫的缓解,反倒是那皮肤处鼓起了几粒清晰的小疹子,于是李远不自觉的就轻轻甩了甩手,想着应该是书里的纸屑或者灰尘蹭到了皮肤,也就没怎么放在心上。

但是接下来一整天,这痒意就像是一条钻进他皮肤底下的细蛇样,时不时就在游走扭动,让他根本没办法专心工作。只要那袖口的布料一摩擦到手臂,那皮肤立刻就像被火柴头点燃似的,一股灼烫的刺痒猛地炸开,逼得他条件反射般去用力抓挠。可指甲才一划过,那皮肤便立刻被刮出一道道的红痕,不一会便想蚁窝一样冒得更密了些。甚至痒得狠的时候时,他还不得不用整个小臂死死抵住书架的边缘,借着硬物的摩擦来替代指甲刮挠。可这样一压上去,那疹子瞬间就被顶得发胀发硬了起来,就像是一颗颗细小的石子被深深的嵌进了他的肉里,带着股钝钝的刺痛,逼得他整个手臂连带着肩膀都跟着一抽一抽地颤动。

就这样带着这一整天都没停下来的刺痒,一直到了王程下班的时候。他一进门,李远就迫不及待地伸出手臂,把那片布满疹子的皮肤亮给他看,语气里带着焦躁:“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手上突然冒了好多疹子,又痒又疼。”哪成想,王程一愣,也抬起袖子露出手臂,竟然也有一片细密的红疹,他叹了口气说:“我手上前几天就开始有了,我还以为是天热过敏,就一直没放在心上。”两人对视了一眼,心里都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李远迟疑着问:“难道是…什么传染的?”于是,在书店关门后,两人径直一起去了趟药店。

药店值班的医生看了两眼,摆摆手表示应该就是普通的皮肤过敏,问题不大:“我开盒药,你们回去擦一下,这几天饮食清淡点,过两天要是还没好再说。”听到这话,两人都以为只是小问题,也就松了口气。回去后便照着医生的叮嘱,互相监督着涂药,饮食上也刻意避开了辛辣油腻。刚开始涂下去时,那片疹子果然慢慢收敛,灼痒感也减轻了不少,两人因此彻底放下心来,觉得不过是小小的过敏而已。可谁料没过两天,皮疹又成片地冒了起来,甚至比之前更密更红。就在他们犹豫着要不要去医院看看时,哪成想,另一个更突兀的意外竟然先一步袭来。

17号这天王程难得休息,便陪着李远在书店整理书册,午后没有顾客二人便倚在飘窗边上翻书。时间久了,没由来的李远便感觉有一股说不清的炽热从自己的胸口猛地涌了上来,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炽烈的火炭忽然被人按进了胸腔里,逼的他胸前止不住的发紧,连带着呼吸好像都带上了灼热。感受到这,李远下意识的就抬手想要去解开衣扣,那是那手指才碰到领口,他便感觉自己的指尖像是触到了块滚烫的铁片般,瞬间就将他自己被烫得一抖,随即那手指也像是 样怎么都使不上力了。

看到李远情况不对,王程也瞬间察觉到了异常,于是急忙伸手去扶。李远见状,本想开口说自己没事,可那嘴才张到一半,他便感觉自己胸口的炽热一路向上猛地窜上喉咙,瞬间就像一把火钳般卡住了他的气息。顿时李远便感觉那吸进来的空气,刚到喉咙口便像是被火钳硬生生烤得干裂了般,整口气还没落进肺里就被烤成一股干燥的热流。见这呼吸全都被烤得支离破碎,几乎是本能的他便猛吸了口气,然而努力了半天却也只灌进去了一股火焰般的灼热,灼得他喉咙里像被砂石碾过般直抽,挤出断断续续的嘶哑声,此时他的胸膛剧烈起伏着,却怎么也吸不进一丝清凉的空气。

几乎是不受控制地他的手掌就死死扣住了王程的手腕,指节都因为过分僵硬而开始发白,他的肩膀一抽一抽地抖动着,像是要努力把那股热浪给甩出去一样。然而几秒种之后,他那被烤干的呼吸像是彻底散乱成了一团,他的力气也像是骤然被抽空,手掌缓缓的从王程的手上缓缓的滑落了下来,他的指尖还在无意识的颤抖着,但是却再也抓不住任何东西了。接着他整个身体在这剧烈的炽热与愈发加剧的窒息的交织下猛地一软,整个人直直栽进了王程怀里,彻底陷入昏迷。

王程从李远胸口开始急促而紊乱的起伏便发现了不对劲,于是他便叫喊他的名字。却始终没得到回应,于是急切地伸手去拍打他的脸颊和肩膀,但李远整个人依旧毫无反应。情急之下,他咬牙想把人背起直接送去医院,可还没等自己从地上站起来,李远的身体却猛地一软,一头直直栽倒在自己怀里,整个人彻底陷入了昏迷。王程只觉心底骤然一凉,瞬间慌了神,不敢再有半点耽搁,颤抖着手立刻拨通了急救电话。

救护车一路疾驰,王程急切地向随行医生汇报情况:“他刚才胸口发热,呼吸困难,然后突然昏过去了,我们…我们是情侣关系。”医生听到这心头顿时一紧,立刻给李远做了最基本的生命体征监测。救护车内仪器滴答作响,血压计很快显示:血压82/55mmHg,明显偏低;心电监护提示:心率138次/分,呈现窦性心动过速;血氧探头夹在指尖,数字一闪一闪停在85%,远低于正常。医生立刻给氧,并静推补液稳定循环,同时吩咐王程扶稳患者头部,防止气道堵塞。

抵达急诊室后,值班医生迅速展开常规检查。体温计显示:体温高达40.3℃,持续高热。血常规结果第一时间打印出来:白细胞计数3.2×10⁹/L(↓),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升高至52%(↑),提示有严重感染的可能。生化全套中,肝功能显示:谷丙转氨酶ALT 138U/L(↑),肾功能显示:血肌酐升至156μmol/L(↑),均提示脏器损伤。胸片在便携机下完成,医生看着影像皱起眉头:双肺纹理增粗,间质弥漫性改变明显。

“情况不妙,先稳定病情。”医生沉声吩咐,立刻给与退热药物、持续吸氧,并联系感染科会诊。随即追加专项检查:急查HIV抗体(ELISA筛查)和HIV RNA定量检测,同时安排血气分析,结果提示:PaO₂仅为56mmHg(↓),乳酸4.2mmol/L(↑),提示严重低氧与代谢紊乱。急诊室气氛瞬间凝重起来,医生心中已有强烈怀疑,但仍要等待专项检测的最终确证。

救护车飞驰在夜色里,王程急切地向随车医生汇报情况:“他下午突然发起高烧,胸口发紧,呼吸不畅,然后就昏了…我们…我们情侣关系。”医生听到“两人是情侣”时心中已隐隐有了猜测,抬眼见李远小臂上尚未消退的红疹,更是确定了几分。他立刻展开基础急救,血压袖带很快报出数据:血压82/54mmHg(↓),心电监护提示:心率142次/分,呈窦性心动过速,指脉氧探头闪烁着警示红光:血氧饱和度仅84%(↓)。医生立即吸氧、静推补液,并持续监测。

抵达急诊室后,值班医生第一时间展开常规检查。体温显示:40.5℃(↑),高热不退。血常规打印结果:白细胞总数2.9×10⁹/L(↓),淋巴细胞比例54%(↑),提示免疫系统异常。肝肾功能检测显示:ALT 145U/L(↑),血肌酐162μmol/L(↑),已出现多脏器损伤。血气分析更令人心惊:PaO₂仅55mmHg(↓),乳酸4.5mmol/L(↑),提示严重低氧与代谢性酸中毒。医生眉头紧锁,随即下达指令:“先稳定循环,准备退热及抗感染处理。”

但心中已有强烈怀疑,他低声吩咐追加专项检查:立即行HIV抗体(ELISA)筛查与HIV RNA定量检测,并送血培养及胸部CT。转身时,他又望向一旁神情僵硬的王程,没有明说,只是叹了口气,缓声道:“你也需要抽血化验。”王程听到这心下一沉,隐隐泛起不安,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默默伸出了手臂。

几天过后,检查结果终于出来。王程这几天情况逐渐稳定,已从ICU转入了普通病房。那天傍晚,病房里的饭菜还带着温热的香气,两人正默默吃着。病房门被推开,值班医生走了进来,脸色凝重,他沉声请陪护的护士与探视的亲友先行离开,只留下了二人。门“哐”地轻轻关上,空气骤然沉重起来。李远和王程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那眼神里夹杂着慌乱与压抑,心里原本就盘旋着的不安,在这一刻更是被放大。医生在床边坐下,缓缓展开检查单,目光从纸上移到两人脸上,语气低沉而缓慢:“结果已经确认了,艾滋阳性,两人都是…”

听到这,顿时两人如遭雷劈,整个人僵在原地,脸色瞬间惨白。李远喉咙里像是被什么堵住般,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眼神空洞地盯着检查单,不敢置信地微微摇头。王程手背上的青筋一根根绷起,指尖死死扣进床单里,仿佛要借此让自己保持清醒,却依旧止不住肩膀的颤抖。医生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缓缓解释着两人感染的时间应该不会相差太久,但这些话在他们耳中却早已成了一片模糊的轰鸣。胸口的压迫感一层层席卷上来,他们只觉得世界像被猛地抽空了色彩,只余下冰冷的窒息感。

医生没有催促他们,而是静静地坐在一旁,等着他们缓缓回过神来。病房里安静得只能听见心电监护器的滴答声,不知道过了多久,李远才艰难地张开嘴,声音发干发颤:“怎、怎么会呢……我们两人虽然同居在一起,但是从来没有……甚至连躺在一个床上都很少,怎么会感染艾滋呢?”他的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与慌乱,眼睛直直地望着医生,又像是在望着一个无解的深渊。

说到“艾滋”两个字时,他的嗓音明显猛地哽住了,仿佛胸口被什么硬硬卡住了一样。王程则低下头,指尖死死揪着床单,嘴唇抖动,却一句话都没能接上,只是眼眶越来越红,像是要把所有疑问和恐惧都憋在喉咙里。

医生听到这质疑明显一愣,起先他以为一对同性的情侣感染艾滋,这是最直接的解释,于是心里几乎认定了原因。但听到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从未发生过性行为”,他眉头皱得更深,不死心地追问:“那你们有没有和其他人发生过?”可两人却坚定地摇头,回答得斩钉截铁——自从在一起之后,除了王程去上班,其余时间几乎都待在一起,根本没有可能和别人接触。

见性行为这一条被彻底排除,医生低声叹了口气,缓缓开口:“你们现在正在急性期,说明感染的时间应该是在不久前。你们仔细回想一下,在外有没有输血、打针、拔牙、甚至是在小诊所做过什么治疗?有没有共用剃须刀、牙刷?有没有在公共浴室共用毛巾、刮刀之类的情况?”

然而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摇了摇头。李远声音沙哑,几乎要哭出来:“没有啊,我们平时除了只在家里书店还有他的公司三点一线,其他时间就是吃饭、睡觉、闲聊……怎么会呢?”王程眼神慌乱,手背的青筋绷得发紧:“医生,真没有,我们根本没做过那些事。”

病房的空气顿时压抑到了极点,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沉重了起来。医生静静地看着两人,神情也变得更加凝重了起来。随即医生摆摆手,语气放缓:“先别急,一定会找到原因的。现在需要做的是冷静。刚才能想到的途径都排查过了,你们的重合时间里基本没有问题,那么只能单独逐一找线索了。”说着,他拿出笔记本,沉声说道:“你们两个人分开来讲,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一天里做的所有事。”

两人点点头。李远先开口,声音有些紧张:“我早上一般是六点半起床,刷牙洗脸,然后去书店开门,把门口的灰扫一遍。白天就一直在书店里看书、整理书,王程下班来帮我。晚上打烊后,外面随便在外面吃点,就回家睡觉了…”医生一边听,一边飞快地写,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红色与蓝色的笔迹交错落下。

紧接着,王程也补充道:“我平时早上八点去上班,中午在单位食堂,我们是独立分区的工作,几乎都是自己干自己的,除去开会,和同事都不会有接触。下午下班后基本都来书店,一起收拾完回去。吃的喝的都是在外面买的,没什么特别的…”医生不断点头,手里的笔不停在纸面上划记,圈出重叠的部分,又在旁边画下问号和箭头,标出需要追问的细节。

医生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手里的笔却没有停下。红色笔迹圈住两人都提到的“外面买饭”“药店”“书店”几个字样,蓝色笔迹则在旁边写下一个个问号和箭头。他先在“外面买饭”旁画了个大大的圈,又在“药店”下划上双重标记,接着把“书店”两个字重重勾勒了几遍。随着笔尖在纸上快速来回,纸面很快密密麻麻布满了注释:一边写着“饮食是否共用餐具”“药店是否注射治疗”,另一边写着“店里顾客是否借用物品”。

可当医生逐条追问时,两人几乎是斩钉截铁地摇头否认。外面买饭?“其实王程有点轻微的洁癖,我们一直都是用一次性餐具。” 药店?“只是买过皮肤药膏,从未打过针,更没输过液。” 书店?“顾客最多翻书,没人借用过生活用品,而且外面店里有紫外线消毒等,每天晚上都会照上半小时。” 这些最初锁定的可能途径,被他们一一排除。

医生的笔尖停顿在纸面上,眉头皱得更深。他缓缓抬起头,看着二人,语气沉重:“我能想到的途径基本都排除了。你们先好好休息,等后面想到什么,或者有了新的线索,我们再交流。”说完,他合上本子,准备起身离开。就在这时,李远放在床头的手机忽然“滴”的一声亮了起来,屏幕上弹出一条新消息。医生原本只是随意一瞥,却像是被什么猛地吸引住了,目光顷刻间凝在屏幕上,再也移不开。他迟疑了一瞬,开口道:“能不能让我看看?”

李远和王程对视了一眼,虽然不太明白,但还是把手机递了过去。医生低头仔细看了几秒,眉头先是一挑,随即眼神猛地一凛,整个人像是一下子想通了什么,眸子里透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可紧接着,他的神情又迅速沉了下来,深深叹了一口气,眼底满是沉重与惋惜:”:“你们这简直是遭受了无妄之灾啊!我终于明白了,你们的感染途径,既不是大家口口相传的高危行为,也不是常见的医疗意外,更不是因为母婴传播,而是源自与你们日常中被忽略的1个小习惯。虽然握手、拥抱,甚至礼节性接吻确实不会感染艾滋病,但你们在在生活的过程中却忽略了1个极其重要的行为啊!正是这1个无节制的行为往往比直接性传播来的更危险直接……”

医生把手机举到两人面前,手指点在屏幕上一张照片上。那是几天前,李远随手拍下的一张生活照:书店角落的小茶几上,摆着一个旧旧的布袋,里面装着几只透明的玻璃罐头模样的东西。旁边还放着一个带橡胶球的抽气装置。“这是什么?”医生低声问。

李远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笑:“这是我爸以前留下的拔火罐器具,平时我们俩肩膀酸,就会拿出来自己拔一拔。那天拍照是因为王程说背疼,我刚给他拔完。”医生的眼神骤然一紧,声音一下沉了下去:“你们……每次使用之前,有没有做过严格的高温消毒?”

王程与李远对视一眼,神情同时变得僵硬。良久,王程吞咽了一口唾沫,支吾着:“我们只是随便用酒精棉擦了一下,最多把罐子用热水烫一烫。反正都是自己人,也没当回事。”医生重重地合上了病历夹,沉声道:“就是它!你们不是互相传染,而是通过这套拔火罐器具,被别人留下的血液残痕感染的!”

一、为什么拔火罐会导致艾滋感染?

医生耐心解释:拔火罐时,玻璃罐紧紧吸附在皮肤上,常常会出现毛细血管破裂,皮肤表面渗出细微的血点。尤其是火罐拔得久、力度大时,局部会形成瘀血甚至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如果器具没有彻底消毒,下一个使用者在同样位置拔火罐时,皮肤破口就可能直接接触到残留的含病毒血迹。

“艾滋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就是血液传播。哪怕是极微量的血液,只要进入你们破损的皮肤,就足以造成感染。”李远听到这里,脸色煞白,嘴唇轻颤:“可我们只给自己和对方用过,从没给别人拔过啊。”

医生目光犀利:“你们确定?书店是公共场所,朋友、熟客来串门,有没有人开玩笑要试一试?有没有哪一次,你们把器具借给过别人?”

李远愣住,思绪猛地回到半年前。他声音发抖:“对……有一次,一个常来的老顾客,他说肩膀酸,我就顺手帮他拔了几罐。那人拔完之后,背上渗出了点血珠,当时我也没太在意,拿酒精棉随便擦了一下,就收了起来。后来我和王程也一直用那一套器具。”医生眉头紧锁,声音低沉却有力:“就是这一次!艾滋病毒通过残留的血迹,传递给了你们。”

二、病毒是如何“悄无声息”进入的?

医生进一步解释:血液残留 ——当时顾客背部渗血,罐口边缘和抽气球可能已沾染血液。消毒不彻底 ——你们只是用酒精棉随意擦拭,病毒并不会完全灭活。艾滋病毒在封闭潮湿的环境里,可以短时间保持活性。皮肤破口 ——拔火罐时,王程和李远背部同样会出现微小的皮肤破损。正是这些针尖般的伤口,成为了病毒的“入口”。“你们觉得这是最安全的小养生,但实际上,这比针头共用还隐蔽。因为没有人会去怀疑一套看似普通的火罐能传染艾滋。”

三、为什么两人几乎同时确诊?

医生指着报告单上的数据解释:两人的HIV RNA病毒载量接近(李远 5.6×10⁵ copies/mL,王程 4.9×10⁵ copies/mL)。免疫学检查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显著下降(李远 388/μL,王程 401/μL)。结合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均符合急性感染期特征。

“这说明,你们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段,通过同一来源暴露的。”王程喃喃道:“所以……我们不是因为关系而互相感染,而是一起用这套东西,把别人留下的病毒带进了身体?”医生点头,神情沉重:“是的,你们只是遭遇了无妄之灾。”

四、医生的怒斥与警示

医生叹了一口气,语气却格外严厉:“你们自认为洁身自好,没有乱来,以为这样就不会出事。但偏偏是这种小地方、小习惯最容易被忽视。拔火罐、针灸、刮痧、修脚、文身——只要有皮肤破口,器具又未经严格消毒,艾滋病毒就可能趁虚而入。你们的无知,才让自己陷入了这样的境地!”

“我不是在责怪你们,而是要告诉你们——这就是现实。艾滋不是‘特定人群的病’,它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疏忽的细节里。”

五、二人的反应

李远整个人瘫坐在床头,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喃喃重复:“拔火罐……拔火罐……”仿佛这一切都无法和艾滋联系起来。王程则双手死死抓着床单,指节泛白,声音嘶哑:“只是一套小小的火罐器具,就毁了我们的生活……”医生沉声安慰:“虽然感染已成事实,但你们来得不算太晚。抗病毒治疗是免费的,长期规范用药,寿命可以接近正常人。重要的是,你们要接受现实,不要再抱有侥幸。记住这次惨痛的教训,告诉更多人:细节才是真正的杀手。”

资料来源:

[1]林丹丹.基于logistic回归的赤峰市艾滋病晚发现和艾滋病合并梅毒影响因素分析[C]//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关爱生命大讲堂之生命关怀与智慧康养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银发浪潮下老年护理的挑战与机遇专题.赤峰市传染病防治医院;,2025:632-635.DOI:10.26914/c.cnkihy.2025.027182.

[2]杨婷,杨如冰,方婷.了解艾滋预防艾滋[C]//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2025年“《健康大湾区》-科普引领健康”论坛曁第2期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作品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内科;,2025:729.DOI:10.26914/c.cnkihy.2025.011706.

[3]段梦兰.医防协同融合,为终结艾滋筑牢防线[N].健康报,2025-04-18(004). DOI:10.28415/n.cnki.njika.2025.001255.

(《太原两男子洁身自好,却双双确诊艾滋,他们的经历要引以为戒》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健康知识科普速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