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沙漠分布的版图上,中国的沙漠治理成果格外夺目。毛乌素沙漠,这片曾经黄沙漫天的荒芜之地,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向着消失的方向大步迈进,成为人类对抗沙漠化的伟大奇迹。
在世界沙漠分布的版图上,中国的沙漠治理成果格外夺目。毛乌素沙漠,这片曾经黄沙漫天的荒芜之地,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向着消失的方向大步迈进,成为人类对抗沙漠化的伟大奇迹。
毛乌素沙漠地处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地带,总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还要辽阔 。它的形成是自然变迁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千年前,这里曾是水草丰美的沃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之地。但由于地处内陆,本就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年降水量仅250-44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降水量的5-10倍。长期的战乱、过度垦荒以及放牧,使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化日益加剧。到了清代,气候愈发干旱,人口激增,最终,毛乌素彻底沦为沙漠,榆林也被称为“沙漠之城”,黄沙肆虐,吞噬农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一场与沙漠的世纪较量拉开帷幕。早期,治沙人面临着巨大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村民殷玉珍嫁到这里时,眼前只有漫漫黄沙 。她和丈夫用一只羊换回600棵树苗种下,一场大风却几乎将树苗全部拔光。但他们没有放弃,埋了再种,30多年的坚守,硬是把6万多亩荒沙变成了绿洲 。这样的故事在毛乌素数不胜数,无数治沙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在沙漠中播撒绿色的希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政策的大力支持,毛乌素沙漠的治理进入了新阶段。政府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为沙漠披上绿装 。在技术上,“工程固沙、人工造林、飞播种草、围栏封禁”等措施齐头并进 。比如“草方格固沙法”,先在沙丘上扎1米见方的麦草格子,把流动的沙子圈住,再往格子里种沙蒿、沙柳等耐旱植物 。这些植物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数米,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固定住了沙丘。还有“甘草治沙法”,甘草不仅耐旱固沙,其根茎还能延伸数米,并且可以作为药材售卖,实现了治沙与经济收益的双赢 。如今,无人机飞播、机器人种树等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
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成效举世瞩目。到2020年,榆林境内的毛乌素沙漠治理率高达93.24% ,约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与半固定,全市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升到33% 。在鄂尔多斯,日均治沙面积超过1.5万亩,位于沙漠腹地的乌审旗,森林面积从1999年的317万亩增长到2021年的5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89%,植被覆盖率高达80% 。预计到2030年,鄂尔多斯境内的毛乌素沙漠治理率将达到100% 。曾经的“死亡之海”,如今绿意盎然,植物种类增加了300多种,野兔、狐狸等数十种哺乳动物频繁现身 ,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平衡。
毛乌素沙漠的即将消失,意义深远。它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让黄河每年减少约4亿吨泥沙流入 ;还带动了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光伏产业等,沙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显著提高 。同时,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成为世界治沙史上的一座丰碑。 毛乌素沙漠的蜕变,见证了中国人的坚韧与智慧,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也让我们对未来沙漠治理充满信心。
来源: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