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伐吴全解【01】:三国版“纸牌屋” 孙权曹丕的权谋真人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00:06 1

摘要:我们说起汉末三国的经典战役,最有名的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跟夷陵之战这三场了,实际上,夷陵之战单拿出来,影响力是比不上前面两场的,蜀汉毕竟国力弱,东吴在夷陵之战,陆逊加步骘,也就六万人,甚至一半的力都没使上,但三路伐吴就不一样了,北方霸主曹魏的实力,可不是蜀汉

大家好,我是601,咱们今天正式开始三路伐吴系列的详解。

我们说起汉末三国的经典战役,最有名的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跟夷陵之战这三场了,实际上,夷陵之战单拿出来,影响力是比不上前面两场的,蜀汉毕竟国力弱,东吴在夷陵之战,陆逊加步骘,也就六万人,甚至一半的力都没使上,但三路伐吴就不一样了,北方霸主曹魏的实力,可不是蜀汉能比的。

东吴虽然在襄樊之战袭取了荆州,但能拿到地盘是一回事,能不能守住又是另一回事了,如果魏蜀两国,以倾国之力来争荆州,东吴还能守住,这才真正能够奠定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的战略格局。

三路伐吴之战,进攻方的北方霸主曹魏,实力自然不用多说,天下十三州得其九,蜀汉在夷陵之战被重创后,曹魏西面无忧,更是可以拿出倾国之力南征。

防守方的东吴,在拿下荆州后,雄踞三州,也是实力大增,再加上夷陵之战的大胜,大部分兵马同样可以参战,因此,三路伐吴的规模远超以往,而且交战时间长达半年,双方将星如云,堪称盛况空前。

这场战役,也是曹魏名将们最后一次联合出演了,不管是宗室宿将曹仁,还是诸曹夏侯二代的新星曹真、曹休、夏侯尚,亦或是我们熟悉的张辽、臧霸、张郃、徐晃、文聘,此后,他们以每年至少一个的速度稳定去世,三路伐吴,成为了这些人聚在一起的最后演出。他们联手给了孙权一次“小小的”震撼,告诉他,什么叫北方霸主的实力!

东吴这边,同样不遑多让,新老将领联手抵御北方霸主,跟夷陵之战的大胜不同,三路伐吴,东吴是真正的苦战,但最终还是成功击退了魏军。对孙权来说,幸运的是,他这次发掘的人才,终于不再短命了,三路伐吴中脱颖而出的将星,朱然、朱桓、全琮跟陆逊一起,成为了他后半生的支柱,最终助他成就了帝业,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都没能陪他走到最后,只能说,活得久,对帝王来说,真的是一种诅咒。

在双方正式开打前,我们先轻松一下,聊聊孙权跟曹丕这对笔友的“小剧场”。

曹丕在夷陵之战期间,没跟刘备一起揍孙权,不是他傻,而是有深刻战略考虑的,再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点在之前夷陵之战中已经讲过了,这边再结合曹丕继位后的实际情况总结一下:

北方政权在水军不如南方政权的情况下,南征,需要在秋冬水浅的时候,曹魏也是一样的,秋冬的时候,长江比较浅,还有大量沙洲可以给曹魏陆军依托,而且,各长江支流水位也比较浅,吴军反击没那么方便,不管是曹魏还是后面的西晋,大规模南征都选择在秋冬,就是这个原因。

对曹丕来说,他还有另一重考虑,那就是他刚刚上位,麾下各战区的方面军统帅也在更新换代,建安末年,是曹孙刘三方统帅大规模新老交替的时期,曹魏也不例外。

襄樊之战后,曹魏最顶级的统帅,曹老板病逝。他病逝前,西线统帅夏侯渊被杀,他病逝后不久,东线统帅夏侯惇也病逝了,曹彰去了自己的封国,被曹丕闲置了起来,曹洪不堪大用,就剩一个曹仁还在发挥余热。

在这个背景下,曹休、曹真、夏侯尚这三个新的方面军统帅上位了,当然,还有另一个打酱油的夏侯楙,但他过于水了,一般不把他算进来。

需要注意的是,诸曹夏侯二代们的上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时间,从曹丕继魏王位开始,一直到曹丕称帝后,持续了近两年。

公元220年正月,曹老板病逝,曹丕继位,诸曹夏侯掌兵权,是曹老板时代就默认的潜规则,这批人,也是曹魏的基本盘。所谓的基本盘,血缘关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还是特权跟利益,没有特权跟利益,谁给你当基本盘?没有基本盘,那这个王朝离倒下也不远了,有点风吹草动,没有基本盘的王朝,是没人站出来维护的。

一个新王朝的诞生,必然会产生一批新的功勋贵族,尤其是武勋,曹魏武勋的核心,就是诸曹夏侯,给他们的特权,就是军权。其他的五子良将们,还活着的像张辽、张郃、徐晃也升官了,分别升为了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看上去也挺大牌的,放在蜀汉,那就是关羽、张飞的地位,但他们只能算爪牙级别,是不掌握核心军权的,看官职,不能只看高低,一定要看实际权力,那才有意义。

比较特殊的是臧霸,他能都督青州诸军事,但这也是暂时的,因为随后曹丕就给他安排了个顶头上司曹休,曹休负责都督青、徐,臧霸这个都督青州诸军事,都督了个寂寞,后面乖乖带敢死队去了。

《三国志》:文帝即王位,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

《魏略》: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霸谓休曰:“国家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

曹丕可不是什么啥都不懂的二代,曹老板常年出征在外,就是他留在邺城监国的,权力的游戏该怎么玩,他太懂了。

所以,曹丕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稳固基本盘,给诸曹夏侯们升官,让他们去执掌各大军区,一方面,是延续诸曹夏侯的特权跟利益,另一方面,就是牢牢抓住军权,军权,永远是政权稳定的核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曹丕继魏王位后,对军队方向进行了如下布置:

中央军方面:前将军夏侯惇,升为大将军;都护将军曹洪,升为卫将军,俩人共掌曹魏中军。

禁卫军方面:中领军曹休,升为领军将军,执掌禁军。

南方军区:征南将军曹仁升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成为了南方军区总司令。

西方军区:他的发小夏侯楙,封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中坚将军曹真,升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

北方军区:是唯一非诸曹夏侯掌权的军区,曹丕交给了他的好基友吴质,吴质被封为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

可以看到,曹丕刚上位,还是以稳为主,基本沿用了他爹曹老板生前的安排,除了在相对次要的河北都督区安插了一个自己人吴质,给曹真安排了夏侯楙做搭档,其他变动不大,属于过渡性质的安排。

《魏略》: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魏书》:十一月辛未,镇西将军曹真命众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卢水、封赏等,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河西遂平。

但在自己地位稳固后,曹丕开始慢慢进行各大军区的调整了:

中央军方面:大将军夏侯惇病逝,曹洪升到了骠骑将军,但他跟曹丕关系不好,随后曹洪就靠边站了。曹仁继任大将军,后面升为大司马,他作为唯一一个还手握实权的一代诸曹夏侯,曹丕让他能者多劳,曹仁在曹丕继位后,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一会荆州,一会凉州,一会扬州,就没闲下来过,没空在洛阳好好带中央军。中央军,曹丕留给了曹真,曹真平定河西诸胡叛乱,打通西域后,升为了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执掌中央军。

禁卫军方面:中领军从曹休换成了“太子四友”之一的朱铄。

南方军区:除了曹仁继续当他的南方军区总司令外,领军将军曹休一路升到征东大将军,扬州刺史,假黄钺,负责扬州方向;他发小夏侯尚,被升到了征南大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负责荆州方向。

西方军区:刘备去东征孙权了,河西诸胡的叛乱也已经平定了,已经没啥压力了,曹丕就留给了夏侯楙一个人负责。

北方军区:继续由自己的好友吴质负责。

自此,曹仁压阵,曹真执掌中军,曹休负责扬州方向,夏侯尚负责荆州方向,夏侯楙负责关中方向的格局才最终确立。除了曹仁,这帮诸曹夏侯的功勋真的大到可以成为都督一方的统帅了吗?显然没有,但这就是基本盘,这就是特权跟利益。

但是,诸曹夏侯们的火箭升官,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资历明显不够。

诸曹夏侯二代们虽然是曹老板通过三十年征战精心培养出来的,能力普遍比较出色,但他们毕竟是第一次独当一面,还是需要时间去熟悉军队,通过一些规模不大的战事去建立威望,这些都是要时间的。另外,刘备东征的当年,也就是公元221年的十一月,凉州的河西诸胡叛乱,这是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战事,会牵制曹魏的一部分兵力。所以,刘备伐吴后的第一个秋冬伐吴窗口期,曹丕不选择南征,是有他客观原因的。

从博弈的角度,吴蜀刚刚开战,双方主力都没交手,这时候曹丕急急忙忙加入,就不是去捡便宜的,而是去当调解员的,曹丕肯定是没有当钱塘老娘舅的志向的,这是曹丕没有南征的主观原因。

但这不意味着,曹丕没有做战争准备,闰六月,吴蜀决战,八月夷陵之战正式结束,九月曹丕就能调集二十多万大军南征,这么大规模的部队,可不是一两个月时间可以集结的,尤其是七月份,曹魏的大粮草冀州还闹大蝗灾,说曹丕之前因为被孙权忽悠而毫无准备,这是不可能的。

从史料的记载中,我们也能看出端倪。

比如荆州战区统帅夏侯尚,史料就明确记载了,孙权称藩后,夏侯尚依旧在做战争准备;

扬州战区统帅曹休,是个大孝子,结果母亲病逝,他休了一天丧假就回去办公了,他这么着急回去干嘛?总不能是担心孙权打过来吧?

另外,曹魏的军界第一人,大司马曹仁,西面平叛后,就去合肥前线驻扎了,他也不可能是去旅游的,要说防孙权,曹休还不够吗?难道孙权一边打夷陵之战,一边还有余力北伐合肥?那也太看得起他了。

《三国志》:孙权虽称藩,尚益修攻讨之备,权后果有贰心。

《魏书》:休丧母至孝。帝使侍中夺丧服,使饮酒食肉,休受诏而形体益憔悴。乞归谯葬母,帝复遣越骑校尉薛乔奉诏节其忧哀,使归家治丧,一宿便葬,葬讫诣行在所。帝见,亲自宽慰之。其见爱重如此。

《三国志》:又诏仁移屯临颍,迁大司马,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

曹丕战争准备做得不可谓不充分,而且曹丕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东吴,重兵集团一直屯住在魏吴边境,这就是为什么东吴国力强于蜀汉,但夷陵之战陆逊手头的兵马却比刘备少的原因,孙权也同样在后方留了重兵。

如果刘备能撑到第二年的秋冬季节,那曹丕可能也会找时间入场,但刘备在夏季就输了,而且输的太让人意外了,刚刚还围着孙桓,气势汹汹的要引陆逊主力出来决战,一转眼就打出了GG,这是除了陆逊外,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曹丕也不是神仙,不可能算到刘备会突然被KO,而且没能打掉陆逊几滴血。

除非强行开上帝视角,不然曹丕选择坐山观虎斗,并没有什么问题,对他来说,稳固自己的政权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看看能不能趁着吴蜀交锋的机会捡便宜,如果可能翻车,那宁愿不打。

而且,夷陵之战,曹丕也不亏,甚至还有的赚,蜀汉也是曹魏的敌人,被打残了,对曹魏同样是好事,至少西线需要的兵马就少了,让水货夏侯楙看着西线就行了。除此之外,黄权率部归降,不但带来了大批原蜀汉将士,还给曹丕涨了一波威望。

这就是强者在博弈中的优势,不管怎么选,都是有的赚的。

曹丕在夷陵之战期间,大的战略方向是没错的,但也不是说他就完全正确没失误的地方,曹丕在夷陵之战期间,也有两个失误。一个是给孙权封了吴王,还给他加九锡,让孙权跟下属建立了正式的君臣名分;另一个失误,就是质子——孙登。

曹丕在夷陵之战期间没出兵,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坐着看戏了,曹丕跟孙权,在夷陵之战期间也有博弈,这个博弈点,就是质子——孙登。

襄樊之战,东吴袭荆州,杀关羽,不管是刘备还是孙权心里都清楚,双方必有一战!

所以曹老板刚刚去世,刘备跟孙权都争着去向曹丕示好,刘备派了韩冉去给曹老板吊丧,这事有两种说法,《魏书》记载,曹丕直接把韩冉砍了,《典略》记载,韩冉说自己病了,留在了上庸,只是找人把书信给了曹丕,曹丕还给刘备回了信。

不管哪种说法,反正刘备这招没啥用,一来,后面曹丕称帝,刘备也称帝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曹丕怎么可能对刘备有好脸色?二来,刘备派人吊丧这招也太不值钱了,也没其他表示,对曹丕来说,刘备的示好完全是可有可无的,这玩意对他没用啊。

这也是因为刘备手上确实没什么牌,他既不能向曹丕称臣,也不能向曹丕割地,手头上也没人可以给曹丕,他总不能把刘禅给曹丕送过去吧?刘备虽然是权谋高手,但他这个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魏书》: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典略》: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適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相比之下,孙权手里的牌就多多了,这还要感谢关二爷的馈赠,他水淹七军,俘虏了不少曹魏高级将领,孙权袭取荆州后,这些人就归了孙权,只能说,关公不愧是财神爷,这波送的,不但送地,还送人,不但送自己人,连曹魏的人都一并送了,孙权简直赚麻了。

孙权跟刘备一样,也向曹丕示好,不过他可不像刘备那样,就派个使者空手过去,他给曹丕捎上了两个小礼物,浩周跟东里衮,这俩一个是于禁的护军,一个是于禁的军司马,水淹七军的时候,俩倒霉蛋跟于禁一起被关羽俘虏了,随后被孙权接收了。

孙权把他俩放了回去,还给曹丕写信,开启了俩人的笔友之路,孙权在信里大拍曹丕马屁,还暗示自己准备归顺,曹丕看了孙权的信,就跟屌丝看女神的媚眼一样,曹丕赶紧问浩周跟东里衮,孙权是不是来真的?浩周已经被孙权忽悠瘸了,说孙权肯定会臣服的,没二话,东里衮不吃孙权那套,说孙权会来臣服才是怪事呢!

这边谁对呢?其实是浩周。

因为曹丕这边问的,孙权会不会臣服,是孙权会不会向他称臣的意思,不是说孙权会不会连地盘都不要了,直接投降,曹丕又不是三岁小孩,哪会那么天真的?孙权赤壁之战的时候都没投,这时候会投降曹丕?但凡喝酒的时候,吃两粒花生米,都不可能会有这种想法。所以,浩周的判断其实是对的,孙权后面确实向曹丕称臣了,这也是为什么,曹丕在后面一段时间更信任浩周,人家确实说准了。

后面浩周判断失误,主要是孙权会不会送质子的事情,他被孙权忽悠瘸了,还用全家的性命给孙权担保,结果孙权没送,导致他后面被曹丕冷落,不过曹丕也没真要他全家的命。

《魏略》:浩周字孔异,上党人。建安中仕为萧令,至徐州刺史。后领护于禁军,军没,为关羽所得。权袭羽,并得周,甚礼之。及文帝即王位,权乃遣周,为笺魏王曰:“昔讨关羽,获于将军,即白先王,当发遣之。此乃奉款之心,不言而发。先王未深留意,而谓权中间复有异图,愚情慺慺,用未果决。遂值先王委离国祚,殿下承统,下情始通。公私契阔,未获备举,是令本誓未即昭显。梁寓传命,委曲周至,深知殿下以为意望。权之赤心,不敢有他,愿垂明恕,保权所执。谨遣浩周、东里衮,至情至实,皆周等所具。”

《魏略》:又曰:“权本性空薄,文武不昭,昔承父兄成军之绪,得为先王所见奖饰,遂因国恩,抚绥东土。而中间寡虑,庶事不明,畏威忘德,以取重戾。先王恩仁,不忍遐弃,既释其宿罪,且开明信。虽致命虏廷,枭获关羽,功效浅薄,未报万一。事业未究,先王即世。殿下践阼,威仁流迈,私惧情愿未蒙昭察。梁寓来到,具知殿下不遂疏远,必欲抚录,追本先绪。权之得此,欣然踊跃,心开目明,不胜其庆。权世受宠遇,分义深笃,今日之事,永执一心,惟察慺慺,重垂含覆。”

《魏略》:初东里衮为于禁军司马,前与周俱没,又俱还到,有诏皆见之。帝问周等,周以为权必臣服,而东里衮谓其不可必服。帝悦周言,以为有以知之。

《魏略》:帝既信权甘言,且谓周为得其真,而权但华伪,竟无遣子意。自是之后,帝既彰权罪,周亦见疏远,终身不用。

当然,示好归示好,马屁归马屁,曹丕跟孙权这对笔友互相之间是一点都没手软的,襄樊之战后,曹仁觉得在樊城太危险了,申请把大本营搬到宛城,曹丕同意了,但曹仁临走前,居然一把火把襄阳跟樊城烧了,直接不要了,孙权一看,居然还有这种便宜可占,兴冲冲的让陈邵去把襄阳占了,著名墙头草,柤中夷王梅敷归附了孙权,孙权还趁机招纳了荆北五县的五千家民众。

曹丕一看,笔友你咋还蹬鼻子上脸了呢?说好了过来臣服,却来抢地盘,太过分了!马上派曹仁打跑了陈邵,又把襄阳拿了回来,还让人迁走了汉水以南的大批民众,找回了场子。

《晋书·宣帝纪》: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帝曰:“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言竟不从。仁遂焚弃二城。

《三国志·吴主传》:秋,魏将梅敷使张俭求见抚纳。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卢五县民五千家来附。

《三国志·曹仁传》:后召还屯宛。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

在扬州方向,孙权也派将领去江北的历阳屯兵,看能不能占点便宜,但很不幸,他遇到了曹休,曹休率军击破了历阳的吴军,还派兵渡江,烧掉了吴军设在芜湖的军营数千家。

这边跟曹休交战的东吴将领是谁呢?

虽然去历阳屯兵的吴将没有记载,但历阳对面的牛渚,是东吴未来的大都督、二宫之争的重要人物,全琮的防区。《魏略》中也有记载,曹休派兵七百过江突袭,是全琮率军迎击的。

全琮在这次的三路伐吴跟未来的石亭之战,跟曹休都会有交手,跟曹休算是老冤家了。

《三国志·曹休传》: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

《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因开募召,得精兵万馀人,出屯牛渚,稍迁偏将军。

《魏略》:近得守将周泰、全琮等白事,过月六日,有马步七百,径到横江,又督将马和复将四百人进到居巢,琮等闻有兵马渡江,视之,为兵马所击,临时交锋,大相杀伤。

孙权连吃两个闷亏,看这笔友虽然是新上位的,但确实不好对付,再加上,吕蒙、蒋钦、孙皎等人病死,他又要备战刘备,确实人手紧张,只能暂时忍气吞声。

孙权这边吃了闷亏,刘备那边就更惨了,曹丕继位,刘备派人来送个信就完了?曹丕岂会放过他?正好,孟达因为跟刘封不和,又怕刘备追究他不救关羽的责任,就率部投降了曹丕,曹丕派夏侯尚督领徐晃、孟达等人突袭东三郡,刘备这段时间也是昏了头了,孟达叛变后,他既没加强东三郡的防备,也没把刘封撤回来,结果夏侯尚率军奇袭上庸,地头蛇申家兄弟果断跳反,刘封败走,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了东三郡的地盘。

《三国志·夏侯尚》:尚奏:“刘备别军在上庸,山道险难,彼不我虞,若以奇兵潜行,出其不意,则独克之势也。”遂勒诸军击破上庸,平三郡九县,迁征南大将军。

曹丕刚上位,就西打刘备,东打孙权,大获全胜,一时之间,风光无限,趁势代汉称帝,随后,刘备也称帝了,对此,孙权保持沉默,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曹丕表示,笔友你咋不按常理出牌呢?说好的要来称臣呢?你这样我很尴尬啊,搞得我称帝在自嗨一样。

但曹丕没尴尬多久,刘备称帝后,宣布东征,孙权马上向曹丕称臣,这一下,曹丕高兴坏了,虽然他也知道孙权只是不想两线作战,才向他称臣的,曹丕常年坐镇曹魏大本营——邺城,负责监国,天天跟那帮鬼精鬼精的士族打交道,孙权的这点小心思,他哪会看不穿?

但曹丕刚刚代汉,正是需要威望跟功绩的时候,当年他爹曹老板这种超世之杰,和孙权的几次交手都没占多少便宜,现在孙权竟然主动来称臣!曹丕的心情吗,就像是个准备砸锅卖铁花钱点公主的屌丝,突然女神主动来投怀送抱了!

曹丕一激动,就用力过猛了,给孙权封了吴王,还给他加了九锡,不过曹丕也知道,自己彩礼给多了,马上向孙权要嫁妆,让孙权把自己的长子孙登送过来当人质。

《三国志·文帝纪》:是岁冬,魏王受汉禅,遣使以权为吴王,诏使周与使者俱往。

这次给孙权封王,倒霉蛋浩周也过来了,之前在东吴,孙权对浩周就非常好,这次浩周过来,孙权又经常请浩周吃饭,把浩周给忽悠瘸了,浩周还跟孙权说,曹丕他不信你会把儿子送过去,但我信!我已经用全家性命给你做担保了!(全家百口人:听我说,谢谢你!)。

孙权也影帝附体,表示,好兄弟,你可真好忽悠啊,几顿饭就把你忽悠瘸了,居然愿意全家人的命作保啊,我还能说啥呢?哭个给你看吧。说完之后,孙权就“感动”的哭了。孙权与浩周道别的时候,还指天为誓,也不知道他发了啥誓。

当然,孙权除了发誓,也没让浩周空手回去,孙权手上可不止质子这一张牌。

孙权表示,虽然儿子给不了你,但我可以先把于禁还给你,反正他在我这没啥用,养着他也是浪费粮食。这时候,大喷子虞翻突然跳了出来,说,于禁是败军之将,打了败仗没自尽,反而投降当了俘虏,把他放回去虽然对我们没啥损失,但还是跟放盗归山一样,不如把他杀了,告诉大家,叛徒下场是什么!

孙权表示,虞翻你要不要听听你自己在说些什么?你这么搞,以后谁还敢再来投降?再说了,你知道我这边有多少刘备的降将吗?真莫名其妙把于禁砍了,这帮人还不又回去投刘备了?你还是哪暖和哪呆着去吧。

《魏略》:周既致诏命,时与权私宴,谓权曰:“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也,周以阖门百口明之。”权因字谓周曰:“浩孔异,卿乃以举家百口保我,我当何言邪?”遂流涕沾襟。及与周别,又指天为誓。

《吴书》:后权与魏和,欲遣禁还归北,翻复谏曰:“禁败数万众,身为降虏,又不能死。北习军政,得禁必不如所规。还之虽无所损,犹为放盗,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权不听。

曹丕一听,于禁要被放回来,心花怒放,虽然没要到孙权的质子,但于禁是他爹曹老板当年搞丢的人,自己还能要回来,又是一波刷威望的机会,于禁在路上生病耽搁了,曹丕左等右等等不到,担心孙权是不是忽悠自己的,还去问司马孚,说要不要派人去催催孙权啊?司马孚表示,于禁这种,对孙权来说,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有啥必要忽悠你,去催多丢人啊,太跌分了,还是耐心等等吧。

《晋书》:时孙权称藩,请送任子,当遣前将军于禁还,久而不至。天子以问孚,孚曰:“先王设九服之制,诚以要荒难以德怀,不以诸夏礼责也。陛下承绪,远人率贡。权虽未送任子,于禁不至,犹宜以宽待之,畜养士马,以观其变。不可以嫌疑责让,恐伤怀远之义。自孙策至权,奕世相继,惟强与弱,不在一禁,禁之未至,当有他故耳。”后禁至,果以疾迟留,而任子竟不至。

曹丕收到于禁这份嫁妆后,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还是亏了,吴王换将军,自己划不来啊,又让孙权给些奇珍异宝,孙权表示,这些都好说,交州多的是,全给!这些东西既不能用来当饭吃,也不能用来打仗,无所谓,而且孙权知道曹丕是个吃货,特别喜欢吃甜的,顺便还给曹丕送了五筐石蜜,也就是甘蔗汁做的冰糖。

《江表传》:是岁魏文帝遣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群臣奏曰:“荆、扬二州,贡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礼也,宜勿与。”权曰:“昔惠施尊齐为王,客难之曰:公之学去尊,今王齐,何其倒也?”惠子曰:有人於此,欲击其爱子之头,而石可以代之,子头所重而石所轻也,以轻代重,何为不可乎?”方有事於西北,江表元元,恃主为命,非我爱子邪?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彼在谅闇之中,而所求若此,宁可与言礼哉!”皆具以与之。

《太平御览》:魏文帝《与孙权书》曰:今因赵咨奉石蜜五饼。

曹丕收到奇珍异宝跟石蜜后,非常高兴,给孙权回礼,给了孙权一匹马,一件裘皮大衣,以及五筐西域的石蜜、一千个鲍鱼,让孙权尝尝西域的石蜜跟北方的鲍鱼。孙权表示,马是个好东西,我最喜欢马了,就是量少了点,石蜜就算了,我养生,不想像你一样得糖尿病。

孙权又给曹丕回礼,给了他很多橘子、荔枝,但曹丕是个傲娇的,表示,你这橘子不行,很多都是酸的,另外,荔枝也不咋好吃,太淡了,没葡萄好吃,你们南方的水果就是不如我们北方的。曹丕居然觉得荔枝不好吃,苏轼对此强烈反对,表示曹丕作为吃货真是不怎么合格。

当然,也可能是那时候保鲜技术不好,荔枝送到曹丕那已经坏了......

《太平御览》:今因赵咨致文马一匹,白鼠军子裘一领,石蜜五斛,鳆鱼千枚。

《与群臣诏》: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国。今以荔枝赐将吏,噬之则知其味薄矣,凡枣味莫若安邑御枣也。

《魏文帝集》:饮食一物,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时有甜耳。

孙权虽然送了礼,但曹丕觉得,孙权一直不送质子,自己还是亏了,于是把孙权的使臣沈珩给扣下了,不过沈珩能说会道,曹丕特别喜欢他,经常跟他聊天,有一天,曹丕问沈珩:你们吴国有没怀疑过我会去打你们啊?

沈珩说:没有啊。

曹丕一听就来了兴致,说:来来来,你说说为什么没有。

沈珩说:咱们有盟约啊,朝廷肯定是讲信义,而且,如果朝廷要破坏盟约,那我们也早有准备了。

曹丕碰了个软钉子,又问:听说你们的世子孙登要来洛阳了,这消息保真吗?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说是吧,很明显,这不可能,孙登要是没来,曹丕一气之下,可能把他砍了;说不是吧,又于理有亏。因此,沈珩打了个太极,说,我在东吴,既不上朝,也没应酬,属于宅男一个,没听说过。

曹丕一看,得,天被聊死了。

不过曹丕看沈珩能言善辩,也特别喜欢跟他聊天,三天两头拉着沈珩聊天,一聊聊一天,聊得不亦乐乎,聊厌之后,才把沈珩放回东吴。

《三国志·吴主传》:帝欲封权子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

《吴书》:权以珩有智谋,能专对,乃使至魏。魏文帝问曰:“吴嫌魏东向乎?”珩曰:“不嫌。”曰:“何以?”曰:“信恃旧盟,言归于好,是以不嫌。若魏渝盟,自有豫备。”又问:“闻太子当来,宁然乎?”珩曰:“臣在东朝,朝不坐,宴不与,若此之议,无所闻也。”文帝善之,乃引珩自近,谈语终日。珩随事响应,无所屈服。

孙权跟曹丕这对笔友你来我往扯了快一年,一直扯到夷陵之战打完。曹丕在这期间,其实没逼孙权逼的太过,为啥呢?因为他怕孙权怂了,去跟刘备议和,那他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他还想着俩人两败俱伤呢,所以曹丕也没说,你不送质子,我就要出兵了!

曹丕是过分低估孙权了,要知道,人家赤壁之战这么危急都没服软,夷陵之战这种,对他来说不过是小场面而已,曹丕靠嘴巴说说,孙权怎么可能给他送质子?曹丕完全可以把部队拉去长江边上耀武扬威,甚至派兵去制造边境冲突,给孙权增加压力,那孙权还真有可能把孙登给他送过去。

不过也只是可能而已,别看孙权嘴巴上老是认怂,但他行动上对曹魏那是相当强硬的,不管是曹操、曹丕还是曹叡,称臣可以,请降也行,但涉及到实际利益,那就免谈了,不管是送质子还是割地,都没戏。只有当年的刘备能连续忽悠他两次,一次借荆州,一次还零陵,可见刘备的含金量,当然,事不过三,第三次夷陵之战就不行了,刘备手段再厉害,孙权也不可能总被他忽悠。

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还派人把夷陵之战的战绩列表送去给曹丕,表示,笔友你看,不是我说我牛逼啊,只不过,我麾下将士立下了那么大功劳,你家大业大,是不是可以表示表示呢?

曹丕心里虽然后悔的大腿都快拍断了,但还想忽悠忽悠孙权,于是大手一挥,给了孙权一批明光铠跟马匹,还把自己写的诗一并捎给了孙权,表示,虽然笔友你打了胜仗,但要论写文章,那还是我牛逼,另外,笔友你要继续努力啊,去白帝城跟刘备拼个你死我活吧!

曹丕这忽悠人的段位显然就不如刘备了。

孙权表示,笔友你可真大方,居然给了马匹跟铠甲,这都是好东西啊!你的诗嘛,我就不是很感兴趣了,去白帝城跟刘备拼命也算了吧,我知道你准备卞庄刺虎呢。

《吴历》:权以使聘魏,具上破备获印绶及首级、所得土地,并表将吏功勤宜加爵赏之意。文帝报使,致鼲子裘、明光铠、騑马,又以素书所作典论及诗赋与权。

魏书载诏答曰:“老虏边窟,越险深入,旷日持久,内迫罢弊,外困智力,故见身於鸡头,分兵拟西陵,其计不过谓可转足前迹以摇动江东。根未著地,摧折其支,虽未刳备五脏,使身首分离,其所降诛,亦足使虏部众凶惧。昔吴汉先烧荆门,后发夷陵,而子阳无所逃其死;来歙始袭略阳,文叔喜之,而知隗嚣无所施其巧。今讨此虏,正似其事,将军勉建方略,务全独克。”

曹丕眼看孙权收钱不办事,气到爆炸,但这时候,曹魏的大粮仓冀州突然闹了大蝗灾,曹丕没办法,只能先想办法赈灾,并再次派人去江东,让孙权赶紧把孙登送过来。

孙权表示,笔友你这就有点天真了,夷陵之战都打完了,我怎么可能还送质子?

《三国志·吴主传》:初,权外讬事魏,而诚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权辞让不受。

不过他要为调兵遣将争取时间,于是随口忽悠,说孙登年纪太小,只有十三岁,父子情深,我有点舍不得。还写信给浩周,让浩周去跟曹丕讲,说自己准备十二月份再把孙登过来,而且孙登还没娶老婆呢,希望浩周帮忙找个好人家,最好是夏侯氏的,自己还打算派丞相孙邵一起去洛阳,帮孙登下聘礼。然后孙权还说,孙登年纪还小,需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张昭是孙登的老师,也可以一起去,笔友你看,我给你买一赠二,怎么样?

《魏略》:……於是诏曰:“权前对浩周,自陈不敢自远,乐委质长为外臣,又前《三国志·文帝纪》: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饥,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廪以振之。 后辞旨,头尾击地,此鼠子自知不能保尔许地也。又今与周书,请以十二月遣子,复欲遣孙长绪、张子布随子俱来,彼二人皆权股肱心腹也。又欲为子於京师求妇,此权无异心之明效也。”

浩周也是个奇人,居然真把信转交给了曹丕,曹丕看到这封信估计都要气笑了,你这是让我等你儿子,还是等着你调兵遣将呢?

于是宣布南征伐吴。

孙权也是忽悠曹丕忽悠上头了,又写信给曹丕,说笔友你别生气啊,要不我把荆州跟扬州给你,我去交州提前退休算了?

《三国志·吴主传》: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

这就属于把曹丕当小孩忽悠了。

曹丕看孙权还想忽悠自己,大怒,直接破防了,大骂孙权是小丑,然后回信给孙权,说,你别废话了!孙登人来,这事就算了,要不然,你就洗干净脖子等死吧!

《伐吴诏》:孙权小丑,凭江悖暴,因有外心,凶顽有性。

《三国志·吴主传》: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

笔友组感情正式破裂。

孙权见曹丕这个笔友破防了,也不跟他多废话了,要论耍笔杆子,他哪里是曹丕的对手,直接改元黄武,临江据守,跟曹丕开战,又到手底下见真章的时候了。

那么,为什么曹丕在夷陵之战后,选择伐吴而不是伐蜀呢?曹丕的南征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为什么东吴没有巴蜀、淮南跟襄阳,还能立国五十多年?曹丕三路伐吴的关键是什么?孙权在排兵布阵方面,犯了什么错误?这些问题,就要留到下期再详解了。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个赞跟关注吧

来源:夜雨声烦6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