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德钦县叶枝镇松洛村林根组“00 后”纳西女孩李娟的实践,为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范例,生动地诠释了数字技术与传统乡村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
数字赋能乡村 共筑民族振兴梦
德钦县青年模范典型风采展
【编者按】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德钦县叶枝镇松洛村林根组“00 后”纳西女孩李娟的实践,为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范例,生动地诠释了数字技术与传统乡村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
数字突围:打破传统乡村经济枷锁
传统乡村经济发展往往面临诸多困境,松洛村曾因交通闭塞、生产方式单一,农产品陷入“低端锁定”,农民辛苦一年仅能维持温饱。而李娟通过直播电商,实践“空间折叠”理论,构建“产地—消费者”直连通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她精心打造的直播间,将傈僳族和纳西族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同时,能沉浸式体验雪山民族的生活美学。这种对“物质—文化”双重价值的挖掘,让农产品实现了大幅溢价,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由此可见,数字技术能够成为打破传统乡村经济枷锁的有力武器,为乡村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柔性改造:激活乡土社会内生动力
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并非是对传统社会的颠覆,而是一种柔性改造。在“松洛模式”中,李娟通过“分级收购 + 佣金分成”机制,重构了村社利益分配格局,激励农户提升养殖标准,同时将部分销售额作为村集体基金用于公共品供给,形成了良性循环。此外,她创造性地提出“生态货币化”理念,将傈僳族的传统生态观转化为可量化的商业伦理,并把纳西族的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包装设计,实现了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换。这充分说明,数字技术可以成为激活乡土社会内生动力的催化剂,让传统与现代在乡村和谐共生。
此外,她创造性地提出“生态货币化”理念,将傈僳族的传统生态观转化为可量化的商业伦理,并把纳西族的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包装设计,实现了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换。这充分说明,数字技术可以成为激活乡土社会内生动力的催化剂,让传统与现代在乡村和谐共生。
重塑共同体: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李娟成为连接青年返乡群体与乡土社会的桥梁。她通过“双语直播”实现了代际和解,用普通话开拓外部市场,用民族语赢得老人对“新事物”的认同,使知识反哺制度化。同时,通过“雪山珍味”产品,实现了城乡要素的再平衡,城市消费力为深山发展提供资本,而松洛村的生态智慧也反哺都市人的精神荒原。这种双向滋养打破了城乡二元对立的传统叙事,让乡村和城市在数字时代形成命运共同体。
李娟在松洛村的实践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第三条道路”。它告诉我们,文化是乡村发展的资产,技术是赋能乡村的工具,青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乡村建设,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让民族地区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