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9月18日长春航展上,中国空军展台循环播放的一段演示视频,惊艳亮相:一架双座歼-20S隐身战斗机充当数据链中继,当单座版的歼-20A和多架隐身无人机一起编队作战时,那场面可不得了!它们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猎手,能够精准地锁定并“猎杀”敌方的预警机和战
在2025年9月18日长春航展上,中国空军展台循环播放的一段演示视频,惊艳亮相:一架双座歼-20S隐身战斗机充当数据链中继,当单座版的歼-20A和多架隐身无人机一起编队作战时,那场面可不得了!它们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猎手,能够精准地锁定并“猎杀”敌方的预警机和战斗机群。
这不仅仅是技术秀,更是现代空战规则的颠覆性预演——有无人协同作战时代已然来临。作为全球首款双座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S将彻底奠定中国空军在复杂空域中的非对称优势,标志着中美空军技术差距的关键分水岭。
传统空战中,预警机作为“空中指挥中心”,往往需前出战场以提供实时情报,却面临被敌方战斗机或远程导弹击落的致命风险。歼-20S的亮相,彻底改变了过去面临的作战难题。通过将歼-20S、歼-20A与隐身无人机组合成全隐身编队,中国空军成功打造出一套如同“隐形幽灵”般的作战体系。
在展示作战情况的视频里能看到,隐身无人机一马当先冲在前面。它们一边收集敌方发出来的电磁信号,一边仔细侦察敌方战机的具体位置,然后把这些收集到的信息第一时间传给歼-20S。这时候,歼-20S后座的飞行员就发挥作用了,他精准地操控着无人机,让无人机巧妙地避开敌方的防空火力网,保证整个作战编队不容易被敌人发现,一直保持着隐蔽的状态。
一旦锁定敌方预警机位置,歼-20S迅速将情报下发至我方预警机和僚机,单座版的歼-20A马上发射了远程空对空导弹,做到了比敌人先发现、先攻击。敌方的预警机和给它护航的战斗机,连我们的影子都没发现,就都被打下来了。
这种打法让中国空军在面对美军F-35或者F-22指挥的战斗机群时,能更有优势。压倒性优势:全隐身编队可悄无声息逼近,瓦解敌方信息链路,而无需暴露己方预警机位置。相比之下,美国空军缺乏类似双座隐身平台,其预警机E-3或E-7仍需依赖高风险前出,极易成为歼-20S的猎物。
歼-20S的设计可不是只在飞机上多加个座位这么简单。实际上,后座的那个飞行员,他扮演的角色可重要了,就像是整个作战的“战术大脑”,专门负责指挥无人机群怎么飞、怎么打,还管着电子战的操控,以及把战场上各种信息整合起来,让作战更高效、更有针对性。这能解决单座战斗机飞行员在多任务空战里太忙、压力太大的问题:前面坐的飞行员主要管开飞机,后面坐的飞行员就专门负责好好做决策,这样大家分工合作,整体效率就提高了。
在有无人协同模式下,歼-20S的后座可实时操控“忠诚僚机”和无人战斗机,执行从侦察、诱敌到饱和攻击的复杂任务。演示中,歼-20S不仅中继数据,还动态调整无人机路径,避免敌火力覆盖。
这种精细控制,让中国的无人机现在可不只是简单的“帮手”角色了,它们已经升级成了能在机体外挂载武器的平台,或者说是小型的作战飞机。在需要的时候,这些无人机甚至能自己行动,去争夺某个区域的制空权。未来,中国空军可通过歼-20S部署无人机执行高端任务,如渗透敌后电子压制或多域协同打击,远超美军“消耗性”理念。
美国空军虽大力发展“忠诚僚机”(如XQ-58A),但因无双座隐身战斗机,这些无人机多被定位为高风险诱饵平台,易于牺牲以换取有人机生存。这与歼-20S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模式强调无人机的可回收性和多角色灵活性,实现作战效能与生存能力的双重跃升。
美国在高端战争环境下的这一“极致弱点”,将放大其在复杂空域中的劣势——单座飞行员难以兼顾飞行与指挥,无人机集群在应对的时候反应不够快,很难跟上歼-20S那种“像大脑控制一样高效”的优势。中美在怎么用无人机打仗的想法上不一样,这也让歼-20S的战略重要性更加明显了。
美国倾向将无人机视为“可消耗弹药”,挂载导弹充当战斗机“影子”,强调数量饱和;中国则视无人机为体系化“扩展肢体”,歼-20S既能和有人驾驶的战斗机一起配合打仗,也能自己单独执行任务,打造出一种“有人驾驶飞机加上无人驾驶飞机”的全新作战样式。
在这个新样式里,歼-20S就像是一个“带头指挥的”,把这个作战样式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它可不是把有人机和无人机的能力简单加起来,而是产生了更大的效果——整个隐身机编队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攻击目标的准确度也提高了好几倍。
如果有人+无人将成为未来空战的“新范式”,歼-20S无疑是决定中美空军差距的核心。它不仅重塑中国空军的空战规则,还为全球空军提供蓝本:在长春航展的视频中,我们已经稍微看到了这场变革的一点苗头——就像歼-20S能指挥无人机去攻击预警机那样,这说明有人机和无人机一起配合打仗的时代已经真的来了。
中国空军正靠着先进的技术,在天空中占据优势地位。
来源:瞩望云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