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FOF即“Fund of Funds”,就是要通过投资其他基金来构建新的资产组合。在2017年到2020年之间,受政策推动和市场影响,加之2019年到2021年A股市场表现不错,这类产品很快获得了投资者青睐。
2017年9月8日国内首批6只公募FOF基金获批发行。当时不少业内人士将其看做资产配置能力提升的象征,认为中国基金行业正迈入“组合投资”的新阶段。
这时候的市场对FOF寄予厚望。但回顾这八,FOF基金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反而充满了反复与调整。
经历了初期的热捧、后续的回撤,再到如今的重新增长,FOF基金似乎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FOF即“Fund of Funds”,就是要通过投资其他基金来构建新的资产组合。在2017年到2020年之间,受政策推动和市场影响,加之2019年到2021年A股市场表现不错,这类产品很快获得了投资者青睐。
尤其是在明星基金经理效应的带动下,不少FOF产品迅速吸金。到2022年,整个市场FOF规模一度达到1928亿元,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
但市场不是单向运行的。A股从2021年起进入调整期,FOF基金也随之陷入业绩下滑的泥潭。根据济安金信的数据,FOF基金在2022年和2023年持续亏损,规模也开始缩水,2023年缩至1555亿元,而到了2024年更缩水到1475亿元。
在此期间许多FOF基金因在市场高点密集发行而高位站岗,不少投资者也对其失去了耐心。一度被视为资产配置利器的FOF,开始被质疑是否只是顺周期产品,缺乏独立的盈利能力。
时间来到2024年9月A股展开一轮反弹。FOF基金也随之回暖。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9月16日,912只FOF中,除1只略亏和3只新基金尚未披露业绩外,其余全部实现正收益,其中最高产品收益达到62.56%。与此同时沪深300指数涨幅为15.66%。
更让人注意的是已有321只FOF的年内收益跑赢沪深300,占比达35.2%;497只基金年内涨幅超10%。这不是单一爆款带动的现象,而是全行业整体性的反弹。
在发行端也出现了新现象:2025年2月一只三个月持有期的FOF基金,在首发10个交易日内募得60亿元;到了6月另一只稳健配置型FOF在7个交易日内募集65亿元。这类短期内快速获得资金认购的产品,显示出市场对FOF的接受度正在提升。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天相投顾数据显示,全市场519只FOF总管理规模达1650.62亿元,比2017年初期的166亿元增长近9倍。
很多人认为FOF的回血只是得益于股市回暖。但进一步看,FOF业绩改善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本质的变化:资产配置结构的升级。
早期FOF策略大多局限于股债轮动,但随着市场环境复杂化,单一资产类别很难承担组合收益的全部来源。从一些FOF基金开始引入更多元的资产类型,例如美元债、港股基金、黄金ETF、公募REITs等。
一位来自华南地区的FOF基金经理坦言:“过去我们更多在股和债之间轮动,体现不出组合的优势。后来逐步加入了海外债券和另类资产,组合的回撤控制力明显增强。”
天相投顾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有12家基金公司的FOF规模超过20亿元,头部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说明真正具备资产配置能力和风控体系的管理人,正在逐步脱颖而出。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逐步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养老FOF产品中的Y份额已被正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这对FOF基金而言是一个长期利好。
在这背后,FOF产品的稳健性和多资产管理能力,正好契合养老金所需的低波动、长期回报特性。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重新审视FOF在产品结构中的重要性。
FOF基金的再次崛起,不是靠一时的市场热度,是建立在八年积累的基础之上。它不是靠赌趋势,而是靠构建体系;不靠追热点靠优化组合。
从2017年到2025年,FOF经历了市场的检验,也经历了投资者的质疑。如今它在规模、收益、结构优化上都展现出不一样的面貌。也许它不是最耀眼的产品类型,但其稳定和多元的特性,正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
它的优势,不在于短期打败谁,而在于长期不被谁打败。这条路还很长,但至少现在,它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