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比来看,同在《繁花》中发光的辛芷蕾早早斩获国际影后,唐嫣却像“迟到”的优等生,直到最近才凭一纸获奖感言,把积攒三年的情绪全盘托出。她说:“我欠汪小姐一个奖。”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了无数观众的心。
唐嫣的“获奖感言”全网刷屏,胡歌这段评价,终于没被当耳旁风
唐嫣终于等来了那个属于“汪小姐”的奖杯。金熊奖最佳女主角的荣誉落地一刻,不只是粉丝欢呼,连不少路人都直呼:这回,她总算被看见了。
对比来看,同在《繁花》中发光的辛芷蕾早早斩获国际影后,唐嫣却像“迟到”的优等生,直到最近才凭一纸获奖感言,把积攒三年的情绪全盘托出。她说:“我欠汪小姐一个奖。”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了无数观众的心。
这背后,可不是一句“演得好”就能解释清楚的。
唐嫣不是起点低的演员,早年靠古偶剧一战成名,家境优渥、资源不差,圈内人看她“顺风顺水”是常态。但她真正经历过的是“爱情伤疤+事业断档”的双重沉淀。
从2010年与邱泽相识开始,唐嫣在感情里的付出几乎是“教科书式”的全情投入。飞去台湾、亲手做饭、洗马桶,甚至在对方事业上升期还为了他的顾虑选择隐身。一段感情里,她活得像个配角。结果呢?邱泽一句“七个月没联系”,把她推回了现实。
很多人以为她会从此变得谨慎,结果她选择了罗晋。不是因为不怕受伤,而是她学会了选值得的人。组建家庭、生育孩子之后,她主动“隐身”三年,拒绝接戏,把自己完全交给了生活。这种选择,在高强度流量竞争的娱乐圈,简直就是自断前路。
但她没断,而是“蓄力”。
三年里,她只做一件事:演好《繁花》里的汪小姐。不是随便说说,她连洗头吹发的节奏都变成了角色的速度;为了哭戏,整日抱着水壶狂喝水。连她自己都说:“我不认为我是唐嫣,我就是汪小姐。”
这种“角色附体”的状态,已经不是在演,是在活。胡歌看完她的片段,直言“没见过这样的唐嫣”。这是同行之间最直接的认可。
可惜,观众等奖等了大半年,奖项却迟迟未落。有人开始质疑,她是不是又被忽略了?但唐嫣不吭声,不炒作、不抱怨,甚至连一次“营销”都没有。直到那场颁奖典礼,她开口了。
“感谢这个对女性包容的时代。”她的这句话,不是套话,是经历过“被看不见”之后的自白。她知道,自己不是单纯为了一个小金人,而是替无数像汪小姐一样的女人,赢一次掌声。
这份“迟到的荣誉”,放到今天反而更显分量。
金熊奖之外,是观众的回头,是业内的认可,是当年那些“吐槽她消失”的声音,一个个变成了“她值”的共鸣。
唐嫣从古偶剧女主,转型到年代正剧,跨度不小,但更大的挑战,是从“甜妹”标签里走出来,变成一个能演出情绪层次、带有人物弧光的演员。她做到了。
别忘了,她在2022年之前,整整两年没有一部新剧播出。那时候很多人说她“资源断了”“要糊了”。可她没去上综艺、没搞副业、没开直播带货,就是死磕一个角色。
现在回头看,她像是在用三年铺一条路,不喧哗、不解释。等到《繁花》爆了,等到胡歌说出那句“她超出预期”,等到奖项落地,全网才终于意识到:这个“迟到的唐嫣”,原来一直在努力赶路。
而她的获奖感言,也不只是一次自我肯定,更像是一次角色与现实的交汇。
“我欠汪小姐一个奖”,这不是客套话,而是演员对角色的回馈。她不是来领奖的,是来替“她”领这个奖的。
唐嫣如今的身份,不只是演员,更是母亲、妻子、女性代表。她的这段成长路径,像极了现实中那些默默付出、不争不抢的普通人。没有热搜加持,也不靠“人设”维持热度,靠的就是一句话:我不怕等,但我必须配得上。
胡歌那句“我没见过这样的唐嫣”,放到今天看,终于有了回音。她不是变了,而是终于被看见了。
下一次再有人问,“唐嫣凭什么得奖?”也许只需要一句话回应:她不是突然好,是一直很行。只是这次,大家终于信了。
来源:木易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