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并非一次普通的商业考察或品牌宣传,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与精神溯源。在玉门关遗址前,他凝视汉长城遗迹,追问名字的起源;在莫高窟中,他驻足千年壁画,探寻色彩之美;在沙漠腹地,他与治沙人对话,思考坚守的意义。
9月19日,在鸣沙山脚下、月牙泉边,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身影出现在2025年秋日的敦煌。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商业考察或品牌宣传,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与精神溯源。在玉门关遗址前,他凝视汉长城遗迹,追问名字的起源;在莫高窟中,他驻足千年壁画,探寻色彩之美;在沙漠腹地,他与治沙人对话,思考坚守的意义。
敦煌,这座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见证了东西方文明千年的交融与辉煌。而当现代工业文明的杰出代表——长城汽车——驶入这片苍茫大漠,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开启。
这不仅是一次品牌与文化的碰撞,更是一场关乎精神溯源与价值重塑的深刻探索。
从敦煌文化中,长城汽车提炼出“万里精神”——探索、坚守、自信、传承。这四个关键词不仅呼应了古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核,也与长城汽车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探索精神体现在长城汽车的技术突破与市场开拓。从打破外资垄断的4.0T V8发动机,到自主研发的Hi4技术体系;从亚洲最大安全试验室的建造,到巴西工厂的竣工投产,长城汽车正以现代商队的姿态,走出一条新时代的“技术丝路”。
坚守精神则体现在对质量的执着追求。35年来,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长城汽车始终将品质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这种坚持与敦煌治沙人一代代的守护精神异曲同工——都是与时间做朋友,以长期主义视角看待发展。
文化自信是此次敦煌之行的核心收获。长城汽车从莫高窟217窟汲取灵感,研发出“敦煌绿”车色,这不是简单的颜色复制,而是千年美学与现代工业的深度对话。当坦克系列披上敦煌色彩,行驶在现代公路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汽车的移动,更是文化的流动与传承。
传承使命体现在长城汽车对越野文化的推广与发展。从2002年“赛弗现象”开创中国越野时代,到如今每卖出两辆越野车就有一辆来自长城的市场地位;从发布企业越野分级标准,到参与国际拉力赛并屡获佳绩,长城汽车正在构建中国自己的汽车文化体系。
在大多数车企仍陷入价格战与配置内卷之时,长城汽车选择了一条文化破局之路。这是一种战略眼光,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通过打造阿拉善英雄会、致敬都江堰水利智慧、征战敦煌越野赛,长城汽车将产品验证、用户共创与文化输出深度融合。这种尝试表明,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从“制造高地”向“文化丝路”转型。
魏建军的敦煌之行,展现了中国企业家少有的文化自觉。他不仅是在经营一家汽车企业,更是在尝试构建中国汽车的文化灵魂。这种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长城汽车敦煌之旅的深层意义,在于尝试解答一个问题:现代工业文明如何与传统文化实现价值共鸣?
在莫高窟前,我们看到了答案的雏形:千年矿物颜料与现代工业精度的结合,让壁画中的绿色在车身上“复活”;敦煌的坚守精神与企业长期主义理念相互印证;丝路的探索勇气与全球市场开拓一脉相承。
这种文化赋能不是简单的符号借用,而是深层的价值共鸣。当工业产品被注入文化灵魂,产品就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成为文明符号的当代延续。
长城汽车的敦煌之旅,最终指向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输出。巴西工厂的竣工投产,不仅是产能的扩张,更是文化影响力的拓展。
正如古丝路上的商队不仅传递商品,更传播文化,今日的长城汽车也在尝试成为中国文化的新信使。通过“技术+文化”双出海模式,长城汽车正尝试改变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形象——从价格优势到价值优势,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输出。
这种尝试注定漫长而艰难,但正如敦煌莫高窟的创造者一样,伟大的事业需要代代坚守。长城汽车的敦煌之旅,可能是这种坚守的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长城汽车从敦煌出发,走向世界的旅程刚刚开始。这条新丝绸之路能否延续古代的辉煌,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工业文明与文化传统深度对话,中国汽车产业的全新图景正在缓缓展开。
来源:新时代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