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对华通话中罕见直言:“若继续追随美国对抗中国,欧洲将沦为地缘政治的输家。” 这一表态背后,是美国持续升级的关税政策对欧洲经济的重创。据统计,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欧洲企业在华损失超千亿美元,德国车企、西班牙葡萄酒商等产业链
一、特朗普关税战倒逼欧洲转向中国
1.1 美国 “背叛” 盟友,欧盟被迫自救
2025年4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对华通话中罕见直言:“若继续追随美国对抗中国,欧洲将沦为地缘政治的输家。” 这一表态背后,是美国持续升级的关税政策对欧洲经济的重创。据统计,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欧洲企业在华损失超千亿美元,德国车企、西班牙葡萄酒商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首当其冲。
美国的 “美国优先” 政策让欧洲盟友寒心。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美国不顾盟友利益,挥舞关税大棒,使得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被大幅挤压。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德国汽车对华出口量锐减 20%,奔驰、宝马等品牌在华销量下滑明显,原因在于美国关税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欧洲汽车在中国市场价格竞争力下降。
这种经济冲击迫使欧洲企业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法国兴业银行分析师指出:“美国关税政策如同‘经济核弹’,炸碎了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美好蓝图,也让欧洲看清了美国的自私。” 欧洲企业意识到,继续依赖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自身利益将难以保障,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成为自救的关键。
1.2 中欧高层互动密集,释放破冰信号
从冯德莱恩的 “第一通电话” 到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三年内第三次访华,中欧外交日程被重新排满。4 月 11 日,中欧重启电动汽车贸易谈判,双方同意以 “价格承诺” 替代反补贴税,这被视为中欧关系回暖的关键一步。正如欧洲智库 ECFR 专家所言:“欧盟正利用战略空窗期重构对华合作框架。”
桑切斯访华期间,中西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涵盖数字贸易、医药化妆品、农业渔业等领域。西班牙希望借助中国的技术与市场,推动本国经济复苏。同时,这也为中欧合作提供了新范本。在电动汽车领域,中欧谈判旨在打破贸易壁垒,实现互利共赢。中国电动汽车技术领先,欧洲市场潜力巨大,双方合作将推动产业升级,降低碳排放,符合全球绿色发展趋势。
高层互动背后,是中欧经济互补性的深度体现。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完备的产业链,欧洲则在高端制造、技术研发方面实力雄厚。双方合作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增强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共同应对美国的贸易霸凌。
二、中欧合作的三大黄金赛道
2.1 新能源:从技术互补到产业协同
在新能源领域,中欧合作成果斐然。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中欧清洁能源贸易额突破 1200 亿欧元,展现出双方在该领域合作的巨大潜力。中国光伏组件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成本优势,占欧盟进口总量的 72%,为欧盟的清洁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而德国氢能技术对华出口增长 30.4%,其在氢能制备、储存和应用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与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产业承接能力相结合,共同推动了氢能产业的发展。
双方在锂电池、储能技术等领域的联合研发项目已超 200 个,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的投产正是这一合作的缩影。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制造商,在匈牙利投资建厂,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与欧洲本土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提升了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高效对接,促进了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共同发展。
2.2 数字经济:规则博弈中的共赢可能
面对美国 “数字铁幕” 政策,中欧在数字经济领域展开对话与合作,寻求共赢。美国通过一系列政策限制数据跨境流动,试图维护其在数字领域的霸权地位,这给中欧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中欧在数据跨境流动、AI 伦理等领域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2025 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华为、中兴与欧洲电信商签署 5G 合作备忘录,德国电信更将华为设备淘汰期延长至 2029 年。华为、中兴在 5G 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与欧洲电信商的市场需求和网络建设经验相结合,推动了欧洲 5G 网络的快速部署和升级。法国专家高大伟指出:“中欧数字合作是打破美国技术垄断的关键。” 中欧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双方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突破,还能在全球数字经济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2.3 绿色农业:舌尖上的双向奔赴
中欧在绿色农业领域的合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中欧农产品贸易额增长 18.7%,双方在农产品领域的互补性得到充分体现。欧洲啤酒、乳制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对华出口激增 25.7%,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而中国茶叶、预制菜凭借丰富的品种和独特的口感,在欧洲市场占有率突破 15%,受到欧洲消费者的青睐。
西班牙橄榄油、匈牙利葡萄酒通过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获得更强保护,这不仅提升了这些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促进了双方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合作成为中欧关系的 “稳定器”,为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农业合作,中欧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全球农业的绿色发展。
三、挑战与隐忧:合作背后的暗礁
3.1 价值观分歧与制度竞争
尽管中欧合作前景广阔,但挑战与隐忧并存。在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方面,双方存在明显分歧。欧盟部分政客受意识形态影响,在涉疆、涉港问题上无端指责中国,这背后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误解与偏见。欧盟在其对华政策文件中,仍将中国定位为 “制度性对手”,这种定位阻碍了双方政治互信的进一步提升。
德国墨卡托研究所分析指出,欧洲对华态度呈现 “经济依赖” 与 “安全焦虑” 的双重矛盾。在经济上,欧洲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产业链;但在安全认知上,部分欧洲政客受冷战思维影响,将中国的发展视为潜在威胁。这种矛盾心态导致欧盟在对华政策上摇摆不定,时而寻求合作,时而制造摩擦。在 5G 建设问题上,部分欧盟国家在美国的压力下,对中国企业设置障碍,尽管中国 5G 技术在安全性和先进性上均有优势,但仍难以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3.2 美国搅局与地缘博弈
美国的地缘政治操弄也是中欧合作的一大阻碍。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试图拉拢欧洲与中国 “脱钩”,以维护其经济霸权地位。该法案中的补贴政策,吸引欧洲企业赴美投资,对欧洲产业造成了冲击,也破坏了中欧合作的产业基础。美国还推动北约 - 欧盟联合声明将中国列为 “安全挑战”,加剧了欧洲对中国的战略疑虑。
匈牙利学者亚斯娜警告,欧盟若沦为美国地缘棋子,将错失与中国合作的历史机遇。美国的目的是维护自身全球霸权,而欧洲若盲目追随美国,将损害自身利益。在俄乌冲突中,美国通过拱火加剧欧洲紧张局势,同时借机向欧洲出售高价能源和武器,欧洲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安全代价。欧洲需要认清美国的真实意图,坚持战略自主,才能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四、中国的应对:以开放促合作,以智慧破困局
4.1 深化 “一带一路” 欧洲支点
中国积极深化 “一带一路” 在欧洲的布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与欧洲国家的深度合作。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的建成,成为了 “一带一路” 倡议在欧洲的标志性成果。这座由中国路桥公司牵头承建的大桥,全长 2440 米,于 2022 年 7 月竣工通车。它横跨克罗地亚南部亚得里亚海的小斯通湾,连接该国大陆与佩列沙茨半岛,不仅结束了克罗地亚领土分隔的历史,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繁荣。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企业克服了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严苛的环保要求,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一次性打入 130.6 米钢管桩的世界记录,以及气泡幕降噪工艺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赢得了克罗地亚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誉。
同样,塞尔维亚匈塞铁路的建设也是 “一带一路” 的重点项目。这条连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双线电气化客货共线高速铁路,全长 341.7 公里,设计时速 200 公里。截至 2024 年,塞尔维亚境内的部分路段已开通运营,累计发送旅客超过 900 万人次,大幅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为塞尔维亚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匈塞铁路的建设,是中国铁路技术和装备与欧盟铁路技术标准互联互通的重要体现,也为中欧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树立了典范。
据统计,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已超过 200 亿美元,涵盖能源、交通、通信等多个领域。这些投资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西班牙 “与中国对话” 项目负责人苏傲古表示:“一带一路为欧洲基建升级提供了最优解。” 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中国与欧洲国家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4.2 构建新型合作范式
中欧班列作为中欧合作的重要纽带,在 2024 年开行量突破 1.8 万列,覆盖欧洲 200 余城市,成为了连接中欧的 “钢铁驼队”。中欧班列的高效运营,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缩短了运输时间,为中欧贸易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成都为例,2024 年成都中欧班列开行量达到 2285 列,通过中欧班列,成都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货物能够快速运往欧洲市场,同时欧洲的优质商品也能便捷地进入中国。
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布局也不断深化。中国欧盟商会最新调查显示,73% 的在欧中企计划追加投资,“扎根欧洲,深耕本地” 战略成效显著。例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建设的电池工厂,总投资达 73.4 亿欧元,是匈牙利历史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之一。该工厂建成后,将为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关键的电池供应,同时也将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企业也积极与欧洲伙伴合作。华为在欧洲多个国家开展 5G 网络建设,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共同探索 5G 在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和本地化运营,中国企业逐渐融入欧洲市场,实现了与欧洲经济的深度融合。
4.3 以文明对话消弭误解
为了消除中欧之间的误解和偏见,中国积极推动文明对话与人文交流。北京外国语大学崔洪建教授建议:“通过中欧青年学者交流、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等软性外交,重塑欧洲对华认知。”2025 年中欧文化年的启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中欧文化年涵盖了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电影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中欧民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彼此文化的平台。在 “2025 成都・欧洲文化季” 上,以 “多元对话 - 欧中同行” 为主题的 “欧洲风情街” 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27 个欧盟成员国展台展示了各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和创新成果,让成都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欧洲文化的魅力。同时,中国文化也在欧洲广泛传播,中国的书法、绘画、武术等文化元素受到欧洲民众的喜爱。
中欧还在教育、科技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促进了双方科研人员的合作与创新,共同攻克了许多全球性难题。通过这些人文交流活动,中欧之间的民心相通不断加深,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结语:中欧携手,世界可期
当气候变化威胁加剧、单边主义甚嚣尘上,中欧两大文明的合作堪称 “稳定器” 与 “发动机”。从新能源革命到数字治理创新,从绿色农业到基建互联互通,中欧合作的潜力远未释放。正如德国前外长菲舍尔所言:“与中国对抗是愚蠢的,携手共进才是明智之举。” 在百年变局中,中欧关系的走向,或将决定全球治理的未来图景。#时事热点我来评#
来源:铜陵黑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