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极氪科技股东大会高票通过私有化方案。94.2%的赞成率,几乎没有悬念。接下来,极氪将从纽交所退市,彻底回归吉利怀抱。
李书福的资本腾挪战
作者|沐风
编辑|时楠
美股上市才一年,极氪却突然要退市了?
9月15日,极氪科技股东大会高票通过私有化方案。94.2%的赞成率,几乎没有悬念。接下来,极氪将从纽交所退市,彻底回归吉利怀抱。
动作够快也够猛。要知道,极氪去年才刚敲钟上市,如今转身就退市,速度让人猝不及防。
那么问题来了:上市不到一年的极氪,为什么突然要被“亲爹”吉利拉回来?车主担心售后会不会受影响;投资者关心补偿怎么算;外界更想知道,李书福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事实上,极氪的私有化,远远不是一次单纯的资本退市。它背后牵动的是吉利的“一个吉利”战略,也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在资本、技术、战略上的一次集体投射。
01美股拉胯,李书福掀了桌子
极氪这次闪电退市,最直接的原因,是估值。
说白了,李书福觉得,华尔街给的这点估值,是对极氪的一种不公,也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创新模式的一种“不认同”。
你看极氪的成绩单,其实相当能打。2024年,营收增长了118%,作为一个新品牌,成功在30万以上的豪华市场,站稳了脚跟。
2024年全年,极氪实现营收759.13亿元,较上年同期暴增46.9%。这对于一个成立仅四年多的新品牌来说,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数据。
极氪用4年时间,成功打造了全球豪华科技品牌形象,旗下的极氪001、极氪7X、极氪009等车型,不仅在各自细分市场表现出色,甚至打破了豪华车的圈层壁垒。
比如,极氪001仅44个月就达成50万台销量里程碑,创全球豪华纯电最快纪录,还让小众的猎装车成为了大众热销款,占据全球猎装车70%的市场份额。它以30万元以上的均价、甚至近90万元的最高售价,牢牢占据了高端豪华市场。
但遗憾的是,华尔街的投资者,更习惯用传统汽车公司的估值逻辑,来看待极氪。他们看到了另一面,也是更刺眼的一面:
一方面是,尽管营收高速增长,但极氪的净利润持续为负。四年时间,累计亏损超过270亿元,仅2024年全年就亏损了57.91亿元。
另一方面,极氪资产负债率高达131%,显示出巨大的财务压力,对资金的需求可见一斑。
美股市场,只信两种故事:要么,你是特斯拉那样的科技“神话”,有清晰的盈利预期,可以享受科技公司的超高估值;要么,你就是传统的汽车制造厂,得按营收和利润来估值,且对亏损容忍度很低。
很不幸,极氪被华尔街无情地归入了后一类。
它在2024年5月登陆纽交所时,市值曾达到110亿美元,但至合并协议签署前,已缩水至57亿美元,跌幅近半。这种“估值悖论”,让李书福深感不公。
既然你不信我的故事,不认可我的价值,那我就不跟你玩了。
李书福选择掀桌子走人,推动极氪私有化,将其资产纳入吉利港股体系,寻求更符合其“科技集成商”身份的估值重构。这,无疑是对美股估值逻辑的一次强硬反抗。
此外,这背后也有对地缘政治风险的考量。中概股在美国的日子,一直不好过。把极氪这个“宝贝疙瘩”从纽交所撤回来,也能减少很多潜在的麻烦,让公司能更专注于业务,而不是天天头疼复杂的合规问题。
02搞定内部兄弟之争
如果说,估值不公是“外患”,那吉利内部的内耗,则是李书福推动极氪私有化,必须解决的“内忧”。私有化,正是吉利落实《台州宣言》,推进“一个吉利”战略的关键一步。
在这次私有化之前,吉利的内部条线有多乱?
这么说吧:吉利、领克、极氪、银河、几何、中国星,多个亲兄弟品牌,在同一个价格区间里“互相掐架”。
先是产品内耗,在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内,极氪001、领克Z10、银河E8等车型形成了直接竞争,导致渠道与用户资源分流,甚至出现内部恶性竞争。
同时研发分散,各个品牌的技术平台、车机系统,五花八门,达到了近十种。智驾领域更是混乱,出现极氪自研与Mobileye并行、领克自研与路特斯技术引进的分裂格局。
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曾指出,2023年仅重复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50亿元,这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这种分散化运营,直接体现在了财务数据上。2025年一季度,吉利集团的毛利率降至14.7%,较极氪独立前下滑3.2个百分点,内部效率瓶颈日益凸显。
李书福在2024年发布的《台州宣言》,就是要解决这个“多品牌分散运营”带来的的烂摊子。而把极氪拉回来,正是这场“一个吉利”战略里,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步。
关起门来,先让自家人别打了。私有化之后,吉利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
研发上,把极氪花200亿搞出来的SEA浩瀚架构、智能驾驶技术,向所有品牌开放,目标是把技术复用率,从35%提升到60%。
供应链上,把极氪的独立采购体系,并入吉利的大盘子,光是动力电池的采购成本,就能降低15%。
品牌上,形成“高端极氪、中端领克、大众银河”的清晰梯队,别再自己人卷自己人。
数据显示,整合已经初见成效。极氪和领克合并后,单台车的研发和销售费用,已经降低了超过20%。
03李书福的资本魔术
当然,想让极氪退市,得花钱。
吉利这次开出的价码,是每股极氪ADS 25.66美元,比公告前的收盘价,溢价了13.6%。算下来,总价差不多要2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72亿。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李书福,玩了一手漂亮而精明的资本魔术。
他给极氪的股东们,提供了两个灵活的选择:要么,拿现金走人;要么,换成吉利汽车的港股股票。
这招,实在是高明。
吉利方面预计,凭借对未来价值的看好,大部分投资者,都会选择换股。初步计算,约70%的对价可通过增发吉利港股股份置换。
这样一来,吉利真正需要掏出来的现金,可能只占总价的30%左右,大概7.2亿美元。这对于账上趴着588亿现金储备的吉利来说,压力不大,甚至可以说游刃有余。
通过这种“现金+换股”的巧妙运作,李书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现金支出,还顺手把那些看好极氪长期价值的美国股东,巧妙地转化成了吉利港股的股东。
一招“乾坤大挪移”,既安抚了希望套现的投资者,又稳定了合并后的投资者结构,为未来的价值重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才是李书福的最终目的。
极氪这块最优质的资产和技术标签(如L3智驾、超快充),被重新装回了吉利汽车这个港股的“母体”里。吉利港股目前的市盈率,只有11倍左右,远低于国内一些新能源同行29倍的水平。
李书福赌的,就是市场能看懂他这番操作,把吉利的估值逻辑,从一个“传统车企”,切换到一个“科技集成商”。这种估值重构,将为吉利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德意志银行、东方证券等机构已集体上调吉利目标价,交银国际甚至研报指出,整合将释放资源协同红利,吉利估值有望突破3000亿港元,跻身港股车企前三。
04结语
这么一圈看下来,极氪的这场“闪电退市”,根本不是什么失败,而是一次极其高明的战略收缩和资本腾挪。
它一举解决了美股估值过低、集团内部资源内耗、地缘政治风险这三大难题,还顺便玩了一手漂亮的资本财技。
李书福的这盘大棋,确实下得漂亮。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合并后的新吉利,能否真的产生“化学反应”,讲好“科技吉利”的新故事,把估值提上去?
这就要看,极氪在回到“亲爹”手里后,到底还能不能像以前一样锋利了。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