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血管周围脂肪与心血管病关联,聚焦其影像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3:06 1

摘要: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上,来自牛津大学的Charalambos Antoniades教授于“脂肪与心脏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专场分享了“血管周围脂肪和心脏病”专题演讲。会议期间,《国际循环》特邀采访Charalamb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上,来自牛津大学的Charalambos Antoniades教授于“脂肪与心脏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专场分享了“血管周围脂肪和心脏病”专题演讲。会议期间,《国际循环》特邀采访Charalambos Antoniades教授,分享血管周围脂肪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及临床意义。

国际循环:血管周围脂肪(PVAT)与其他脂肪组织有何差异?PVAT与血管壁之间如何相互作用?

Charalambos Antoniades教授: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 PVAT),是一种围绕在血管周围的特殊脂肪。过去,我们认为它只是像气泡膜一样支撑和保护血管,并调节温度。然而,最近二十年来的研究发现,它能分泌多种分子,包括生物活性脂肪因子、细胞因子、脂肪因子、脂质和气体(如硫化氢),以旁分泌的方式调节血管稳态。

近年来,牛津大学的研究进一步发现,血管周围脂肪可通过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影响血管,血管本身也能向脂肪发送信号。例如,当血管处于高氧化应激或炎症状态时,会向周围脂肪发送“SOS”信号,脂肪细胞接收信号后,可能通过调节内分泌功能,清除脂肪酸,分泌能量平衡脂肪因子(如脂联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凋亡、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管舒张等特性),从而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因此,血管与PVAT是一个整体,如同交响乐团中的两种乐器,通过“双向信号”的方式协同演奏出和谐的交响乐。

国际循环:PVAT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如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有何关联?

Charalambos Antoniades教授:生理情况下,健康的PVAT是保护性的,可以分泌分子以响应血管发出的应激信号。但在病理条件下,如2型糖尿病或肥胖中,PVAT功能失调伴随炎症细胞浸润,转而产生促炎脂肪因子,加剧血管炎症。例如,当血管因LDL-C等风险因素受损时,PVAT会分泌促炎因子使情况恶化。因此,在健康状态下PVAT起保护作用,而病理情况下功能失调的PVAT则变为有害因素。

国际循环:PVAT可作为血管壁感应心血管疾病信号的传感器,通过CT可监测PVAT的炎症状态,请简要介绍PVAT影像学研究进展。

Charalambos Antoniades教授:如前所述,血管炎症也会改变PVAT的结构和成分。这意味着,如果能够将PVAT的变化“可视化”,就能判断血管是否存在炎症。牛津大学几年前开发的脂肪衰减指数(FAI)正是基于这一原理。我们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血管周围空间进行可视化,并应用人工智能算法,最终生成FAI。

该评分已于2024年Lancet杂志在线发表的ORFAN(Oxford Risk Factors And Noninvasive imaging,牛津风险因素和非侵入性成像)研究中得到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在CCTA上的非梗阻性CAD患者中,与低炎症评分患者相比,高炎症评分(高于第75个百分位数)的患者未来十年内死于心脏事件的风险高出20倍以上。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预后模型,以预测患者在未来十年内发生心脏事件的总体风险。目前该技术已经被批准并在英国的临床实践中使用,同时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国家以及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次会议上,我们首次报告了NHS体系中应用该技术的实际经验,数据显示,这项技术改变了45%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

我们在会上还报告了另一项与分子机制有关的发现,与CRP等生物标志物相比,FAI更擅长捕捉冠状动脉内部的固有免疫炎症,这一点已通过尸检和活检研究得到证实。研究显示了FAI具有极其显著的预后价值,其预测能力独立于CRP等血浆生物标志物,可能更为优越。

ESC大会上关于血管周围脂肪的研究分享,不仅揭示了脂肪与心血管疾病间复杂的交互机制,更带来了可直接指导临床的实用工具——FA对患者临床管理策略的优化,印证了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重要价值。未来,随着对PVAT分子机制探索的进一步深入,以及FAI等技术在更多地区的推广,有望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风险分层与精准干预提供新的突破口,为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注入更多可能。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