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股投资的9条黄金法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06:12 1

摘要:挖条“护城河”比啥都强 (经济特许权)这是核心中的核心!巴菲特找的是那种有“经济特许权”的公司,说白了,就是有强大的品牌,客户爱得不行,换不了别家。像可口可乐、吉列那样 ,就算老板能力一般,公司也能靠着这条宽宽的“护城河”赚大钱。这才是真正的“躺赢”!

很多人炒股,追涨杀跌,心惊肉跳,最后往往一地鸡毛,关键是得不偿失,不是心脏病,就是高血压,为了什么!

但你看巴菲特,稳坐钓鱼台,几十年下来财富雪球越滚越大。难道他有啥超能力?其实并没有!

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说:“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投资消费股,抓住那几个关键的、模糊但正确的点,比追逐精确但易错的短期预测重要得多!

今天再聊聊巴菲特投资消费股的逻辑。

一、 巴菲特的“九阳神功”:炼就消费股投资火眼金睛

1、挖条“护城河”比啥都强 (经济特许权)
这是核心中的核心!巴菲特找的是那种有“经济特许权”的公司,说白了,就是有强大的品牌,客户爱得不行,换不了别家。像可口可乐、吉列那样 ,就算老板能力一般,公司也能靠着这条宽宽的“护城河”赚大钱。这才是真正的“躺赢”!

比如贵州茅台,谁去了都能管理好,只要你不折腾!不折腾就是最好的管理!如果要折腾,要么是袁折腾,就进去踩缝纫机了;要么是丁折腾,也进去缝补衣服了。

2、“看不见的金矿”:经济商誉(Economic Goodwill) > 会计数字
买公司,账本上的“净资产”是一回事,但巴菲特更看重“经济商誉”——也就是品牌、客户关系这些“看不见”但超值钱的东西。 这些东西能让公司用很少的“硬资产”(厂房设备)赚回大把的钱(高资本回报率)。 而且,好品牌的价值(经济商誉)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值钱,就算会计账上每年还在“摊销”呢! 通货膨胀来了?这种公司受影响也小得多!

简单说明一下什么是经济商誉。

比如:

普通包子铺: 你开了一家包子铺,投入了 10 万块钱买了设备、桌椅、装修等(这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产”)。根据行业平均水平,这 10 万块的投入,每年大概能帮你赚 1 万块钱的利润(比如 10% 的回报率)。

网红包子铺: 隔壁老王也开了家包子铺,同样投入了 10 万块的有形资产。但是,老王的手艺特别好,包子味道独一无二,而且服务热情,积累了好多回头客,品牌响当当。结果,老王的包子铺每年能赚 5 万块钱!

经济商誉就是: 老王包子铺比普通包子铺多赚的那 4 万块钱(5万 - 1万)的来源。这多出来的赚钱能力,不是靠更多的设备(有形资产)产生的,而是来自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实实在在能带来超额利润的东西,比如:

品牌声誉(大家都知道老王包子好吃)

客户忠诚度(很多人只认老王家的包子)

秘方/独特技术(老王独家调制的馅料)

优秀的管理/运营(老王很会经营)

强大的网络效应或特许经营权(如果老王开了连锁店)

3、“轻功”大师:轻资产,高回报
为啥巴菲特那么爱投消费股?很多牛逼的消费公司,靠的是牌子响,而不是厂子大。 它们不需要砸很多钱买地、建厂、买设备,就能把生意做大,利润搞高。这就是“轻资产”运营。巴菲特强调,这种只需要少量有形资产,但拥有持久经济商誉的公司,是“最佳投资对象”。钱来得轻松,回报率又高,这样的“印钞机”谁不爱?

如果用一个指标衡量,就是ROE(净资产收益率)。

4、只投“看得懂”的生意
巴菲特老爷子一再强调,只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做事。消费品生意,很多时候模式简单、稳定,容易理解。今天卖可乐,明天还卖可乐,后天大概率还在卖可乐。这种确定性,让人心里踏实。

所谓看得懂,是看懂10年后这家公司还在不在,毛估估就能算出公司10年后能赚多少钱。

5、“涨价”的底气 (定价权)
有了牢固的护城河和品牌忠诚度,公司就有了提价的底气。成本涨了?不怕,我终端价也涨点!想赚更多利润?试试涨点价!他投资“喜诗糖果”考虑的就是这个。

比如:贵州茅台与片仔癀,原材料成本上涨不怕,只要涨我的产品就提价,关键是如果原材料成本后期下降,公司产品的价格可不会再下降了,这就是长期投资的“魔术”。

6、“靠谱”的掌舵人 (优秀管理层)
好生意也得有好管家。巴菲特特别看重管理层是否德才兼备,是否把股东利益当回事。他喜欢那些能维护好“护城河”,并且懂得合理分配赚来的钱(是分红、回购还是再投资)的经理人。

比如:举个反例,河北承德某公司,简直就是股东价值毁灭机器,几十亿的资金被侵占,每年就给1%左右的利息,打发要饭的。正向的例子就是B夫人与内布拉斯家具城,还有凯瑟琳.格雷厄姆与华盛顿邮报。

7、“捡漏”的艺术:好公司也要买得值(安全边际)
碰上可口可乐、吉列这样的超级明星公司,是不是闭着眼买就行?巴菲特说:No!再好的公司,买贵了也可能套你很多年。他坚持要有“安全边际”,也就是买入价要明显低于他估算的“内在价值”(公司未来能产生的所有现金流折算到今天的价值)。 成长性也是价值的一部分,不能分开看。

这个很好理解,其实买股票就是买了一份附带看涨期权的生息债券,在这个基础上就理解了现金流折现的终极意义。

8、“长情”的陪伴:好公司就该拿到天荒地老(长期持有)
对于那些真正伟大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吉列,巴菲特的态度是:如果可以,我想持有“永远”!他把这些公司的股票看作是伯克希尔永久的一部分,而不是觉得涨高了就该卖掉的交易筹码。

9、“偷看”底牌:关注“透视盈余”
有时候,巴菲特只持有某个牛逼公司的一小部分股权(比如不到20%)。按会计规矩,他只能把收到的股息记为利润。但巴菲特觉得这太“冤”了!他创造了“透视盈余”的概念,意思是,要看穿报表,把这家公司所有赚的钱(包括没分红、留在公司继续投资的那部分),按持股比例都算成自己的“真实”盈利。 因为这些钱,最终还是在为股东创造价值!

二、 股神经典案例

1、禧诗糖果 (See's Candies):2500万的“学费”,看懂了“商誉”

这个案例,巴菲特用来反复强调“经济商誉”和“会计商誉”的天壤之别。

1972年花了 2500万美元 买它,账面有形资产才 800万,每年要摊销 1700万 的会计商誉。但巴菲特说,这都不是事儿!因为喜诗靠着深入人心的品牌(经济商誉),用极少的有形资产(1995年仅 500万美元)就能创造巨额税前利润(1995年达 5000万美元)!事实证明,经济商誉越来越值钱,会计摊销根本不反映真实情况。这笔投资让巴菲特深刻理解了品牌价值和轻资产高回报模式。

几十年里,喜诗只多投了 4000万美元左右,到2014年,累计创造的税前利润超过了 19亿美元!这就是品牌+定价权+轻资产模式的威力!

2、可口可乐 & 吉列:全球“印钞机”的启示

这两家公司是巴菲特口中“注定如此成功”的典范 ,拥有强大的全球品牌和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护城河)。 他用这两家公司说明“长期持有”的价值],以及“透视盈余”的重要性——这些公司强大的盈利能力和留存利润再投资能力,持续为伯克希尔贡献着远超账面股息的真实价值。

对于吉列,他还反思了当年买优先股而不是直接买普通股,少赚了几个亿,说明即使是好公司,买入方式和时机也很重要。(1989年投资 6亿美元,到1995年底价值 48亿美元 )

3、《华盛顿邮报》:熊市买入,耐心持有

巴菲特强调这是“永久持有”的核心资产之一 ,赞扬了格雷厄姆家族的管理 ,并提到1973年买入时,市场恐慌导致股价远低于其内在价值 ,再次印证了他“别人恐惧我贪婪” 和看重长期价值的理念。

1973年,美国股市低迷,水门事件闹得人心惶惶。巴菲特出手,花了 1060万美元 买了《华盛顿邮报》约 9.7% 的股份。 当时公司市值才 1亿美元,但巴菲特觉得它至少值 4-5亿! 按当时的利润算,市盈率高达四五十倍,而且净流动资产还是负的!

他看中的是报纸和旗下电视台在当地近乎垄断的“特许经营权”,是格雷厄姆家族优秀的管理,是广告业务的巨大潜力。他认为市场因为短期恐慌,给了个“骨折价”。结果呢? 又是一个传奇!几十年后,这笔投资增值了 100多倍!

三、 A股“寻宝”:巴菲特的尺子量量谁?

巴菲特的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咱们大A股,哪些公司有点“巴菲特相”?(再次声明:仅为逻辑探讨,不做投资推荐!)

1、贵州茅台 (600519.SH): 品牌护城河宽得像太平洋,定价权硬气,高毛利、高ROE(尤其是有形资产回报率),生意模式简单,现金流充沛。妥妥的A股“可口可乐”级选手。

2、片仔癀 (600436.SH): 国家绝密配方就是它的“独门武器”,近乎垄断的特许经营权,提价能力强,盈利能力爆表。非常符合巴菲特对独特经济特许权的偏爱。

3、海天味业 (603288.SH)等消费龙头: 虽然护城河和定价权可能不如前两者那么极致,但作为细分行业龙头,拥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不错的品牌、较高的市占率和良好的ROE,也具备巴菲特看重的一些优秀企业特质。(海天味业可以参照日本的龟甲万战略发展路线,公司当前已经在拓展东南亚市场)

结语:投资要学巴菲特,“笨”一点,“慢”一点

看完这些,你可能会发现,巴菲特的“神”,不在于他有什么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在于他坚守常识,尊重规律。(什么是常识?就是平常人没有的常识。常识是最稀缺的认知!)他的投资哲学,正如他的导师格雷厄姆所说,成功的秘诀浓缩起来就是四个字:“安全边际”。

投资消费股,就是要找到那些拥有宽阔护城河、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好公司,然后在价格合理的时候买入,耐心持有,做时间的朋友。巴菲特说:“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平庸企业的敌人。”

别被市场的噪音干扰,别羡慕短期的暴涨暴跌。

来源:燕青策论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