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袁崇焕墓三百年:马冈佘氏以忠义立世,跨山海寻根续家魂 | 与你乡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2:52 1

摘要:从明末冒死收敛袁崇焕头颅,到十八代人接力守墓;从北京偶然相遇的认亲,到海内外族人跨越山海归宗,马冈佘氏用三百余年的坚守与追寻,诠释着“忠义”二字的重量。

在佛山顺德马冈村,佘氏一族的故事,是镌刻在时光里的忠义传奇。

从明末冒死收敛袁崇焕头颅,到十八代人接力守墓;从北京偶然相遇的认亲,到海内外族人跨越山海归宗,马冈佘氏用三百余年的坚守与追寻,诠释着“忠义”二字的重量。

明末一诺:以家族性命,守大将忠魂

故事的起点,是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北京。抗清名将袁崇焕因崇祯帝误信谗言,以“通敌”罪名被判凌迟处死,死后尸骨无存,无人敢为其收殓。

此时,一位来自广东顺德马冈的佘姓族人(据佘氏家谱记载,为袁崇焕麾下谋士),深知袁崇焕的冤屈与忠勇。他冒着“通敌”的株连之罪,在深夜悄悄潜入刑场,将袁崇焕的头颅带回家中,连夜埋在自家院落的石榴树下。

“先祖埋下令崇焕将军头颅时,曾立下三条祖训:一是佘家子孙世代不得为官,二是不得离开北京半步,三是要永远守护袁将军的墓。”马冈佘氏后人回忆,为了这个承诺,佘家第一代守墓人从此扎根北京,隐姓埋名,以普通人的身份守护着这个秘密。

此后的三百多年里,佘家人坚守着祖训。清朝入主中原后,他们低调生活,默默守墓;民国时期战乱纷扰,他们冒着炮火加固墓茔;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主动将袁墓交由国家保护。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北京袁崇焕墓祠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佘家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仍坚持住在墓祠附近,每日清扫、祭拜,直至2020年去世。如今她的女儿焦颖接过了家族的遗志,定期前往清扫、祭拜,还主动参与袁崇焕文化的传播,向更多人讲述佘家与袁将军跨越世纪的忠义故事

整整十八代人,三百八十余年,佘家人用“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的信念,为袁崇焕的“忠”,配上了佘氏的“义”。

一封信:三百年血脉的重逢

1994年6月,佘幼芝写下一封饱含深情的信,寄往顺德政协。信中,她讲述了家族十七代守墓的历程,更恳切探寻祖籍“马江村”的踪迹——

▲资料由马冈村委会提供。

“我的先祖佘义士,是顺德马江村人,追随袁大将军来到北京……虽定居北京,但对祖籍顺德总有特殊感情。”

原来,因世代口传无文字记载,佘家对祖籍具体位置早已模糊。经顺德政协查实,“马江村”实为“马冈村”,系普通话与粤语谐音之误。

当北京佘氏族人来到马冈佘氏宗祠前祭拜先祖时,三百年的血脉分离,因“忠义”的共同基因,终于重新汇聚。此后,北京与马冈佘氏往来不断,马冈族人也定期赴京,共同维护袁崇焕墓祠,让忠义精神在两地延续。

山海归宗:跨越国界的寻根,只为“忠义”家风

认亲之后的几十年里,马冈佘氏“忠义传家”的故事,在海内外佘氏族人中生根发芽。

“这几十年,经常有海外的族人带着家谱、老照片来马冈认亲。”马冈佘氏第22代族人佘家荣谈到,有从澳洲、新加坡回来的华侨,拖着行李箱直奔宗祠,拿出珍藏的家族信物,说“爷爷临终前嘱咐,一定要找到老家马冈”;有港澳的同胞,每年清明都带着全家回来;还有福建的佘氏宗亲,特意驱车千里而来,说“虽然分支不同,但‘忠义’是我们共同的家风,要向马冈佘氏学习”。

就在前几日,十多位定居新加坡的佘氏后人回到马冈。在佘氏宗祠里,老人抚摸着墙上的祖训,哽咽着说:“小时候听父亲说,我们的根在广东。今天终于回来了,看到‘忠义’两个字,就知道找对了地方。”

为何这些海外族人愿意跨越山海归来?佘家荣给出了答案:“不是为了财富,也不是为了名气,是为了‘忠义’这两个字。袁崇焕将军的‘忠’,是对国家的赤诚;我们先祖的‘义’,是对承诺的坚守。这种精神是我们佘家的根,不管走多远,都要回来寻这个根。”

如今,马冈佘氏宗祠里,每年都有海内外的族人前来祭拜。宗祠的墙上,“忠义传家”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旁边挂着十八代守墓人的事迹介绍,以及海内外族人认祖归宗的照片。

从明末的生死承诺,到当代的山海寻根,马冈佘氏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它是中国人“一诺千金”的生动写照,是“家国情怀”的缩影。

正如一位前来祭拜的游客所说:“袁崇焕的忠,佘氏的义,加起来就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忠义’。这种精神,不管过多少年,都值得被记住、被传承。”

文、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 通讯员 卢小妍、黄慧芳

资料图片由佘坚明提供

感谢容桂街道党工委党校给予支持

来源:佛山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