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有这样一位被大家亲切称为“中医外交官”的兼具学术与管理背景的专家——陈立新。他将半生心血倾注于中医药的国际化事业,从德国医院的中方院长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从推动中医药在欧洲的传播,到助力深圳打造国际化中医药高地,他始终秉持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有这样一位被大家亲切称为“中医外交官”的兼具学术与管理背景的专家——陈立新。他将半生心血倾注于中医药的国际化事业,从德国医院的中方院长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从推动中医药在欧洲的传播,到助力深圳打造国际化中医药高地,他始终秉持着“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更应成为全人类健康的福祉”的坚定信念。
▲陈立新。
让世界看见中医的力量
上世纪90年代末,陈立新便踏上中医药国际化的探索之路。1999年,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家,陈立新被选派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中医院任中方院长。这家拥有80多张床位、以中医治疗为主导的医院,成为西方观察中医药疗效的窗口。
在德国的三年,他坚持推动“中医综合治疗”模式,将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系统整合,不断探索新方法,显著提升了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德国患者对中医的信任超乎想象。”陈立新回忆道,许多西医难以攻克的疑难病症,在中医全面、系统治疗下出现转机:一名因车祸导致小脑损伤、无法站立的比利时女孩,住院三周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后坚持中医治疗,奇迹般地竟能重新骑马;一名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脏功能通过中医药治疗后显著改善,连德国医生都惊叹“不可思议”。德国保险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中医治疗为当地节省了50%的医疗开支。“疗效是最好的名片。”他至今还保存着一位德国柏林患者送给他和他团队的锡制牌匾,上面用德语镌刻着“20 Jahre ‘Schulmedizin’ brachten keine Linderung, TCM hat mir geholfen”(“20年‘现代医学’没有带来缓解,中医帮助了我”)。在德国的经历让陈立新意识到,“中医药在海外有非常大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发祥地,我们有责任将其推广至全世界。”
归国后,陈立新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几年后,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他调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并担任副秘书长,承担起推动中医药国际传播与发展的全新使命。他负责创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国-法国中医药中心(塞纳)”,在法国构建起集医疗、科研、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中医药基地;推动建立欧洲第一家“中医药博物馆”,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国际化平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启动“中医中药世界行”活动,推动中外企业家深度交流与合作;促成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红参咖啡”“枸杞咖啡”落地法国。“我们要利用好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国际平台,为国内有志于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医药机构搭建全球资源网络。”
为增进海外对中医药的了解,陈立新创新采用“他者叙事”策略:“我们在海外的一些中医药相关的论坛上邀请外国专家用本土视角讲述中医故事,比如德国教授用万例数据分析中药安全性,这比我们自证更有说服力。”他坦言,中医药国际化需要“借船出海”,通过学术交流、标准共建和文化融合,让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
▲陈立新在国际中医药会议上做主题发言。
打造大湾区中医药国际化模板
2025年3月,陈立新受聘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对外交流合作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吸引他南下的不仅是深圳的活力,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张天奉的“国际化视野和干事创业激情”。陈立新告诉记者:“张书记有着丰富的对外交流经验,深圳正在建设高水平对外窗口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医药在推动高质量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是我坚定扎根深圳、奉献深圳的信心所在。”
履新后,陈立新提出将医院打造为“中医药国际化的湾区样板”,并实现“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的战略:
在医疗服务层面,全面推进双语标识改造,同步建设英文官方网站,进一步完善“国际/港澳台服务专区”,加快推进与法国-中国中医药中心合作项目,助力深圳市中医肿瘤医学中心国际会诊中心建设。未来计划整合资源组建“中医国际医疗中心”,打造诊疗康复全周期服务体系,并与国际保险机构对接优化境外患者支付流程。
教学领域,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推动深港中医药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着力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
科研方面,依托河套深港合作区建设“得壹中医药创新转化中心”,联合海内外科研机构研发AI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加速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产业布局上,推动中医药健康产品“出海”,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项目,设计沉浸式体验路线,联合文旅部门开发中医药文创产品,吸引境外人士入境深圳开启“中医药研学康养之旅”。
谈及未来,他充满信心:“我们希望能将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建设成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标杆,为中医药全球推广贡献‘深圳模板’。”
“走向世界的关键是复合型人才培养”
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在陈立新看来具有独特优势:“这里既有政策‘试验田’,又有科技‘加速器’,是中医药创新发展最理想的土壤。”
“深圳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拥有‘敢为天下先’的基因。”他表示,深圳市卫健委2024年出台的《国际医疗服务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为开展跨境医疗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从区位优势来看,深圳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医药“出海”的天然枢纽。陈立新介绍,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正利用河套合作区“一区两园”优势,与香港共建科研平台,并计划在海外设立分支,建立“友好医院”,形成“湾区研发-国际落地”的新格局。
陈立新深知,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面对国际化挑战,陈立新指出:“当前我们依旧缺乏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计划培养一支掌握多国语言、提供临床专科一体化服务的医护团队。陈立新强调,“这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是未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陈立新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家,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中医院中方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对外交流合作管理委员会秘书长。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