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喊着“回阿富汗”,真实目的是什么?最终会不会兑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2:13 1

摘要:喀布尔机场跟炸了锅似的,有人扒着 C-17 运输机的起落架往下掉,巴格拉姆基地里100多辆装甲车被当场炸毁,连食堂里没来得及收拾的咖啡机都成了 “遗弃品”。这才四年光景,怎么又突然想回去了?

最近,特朗普在英国跟斯塔默开完会,对着记者突然说要把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夺回来”。听到这句话,全世界都愣了两秒。

还记得2021年美军撤离阿富汗那场面吗?简直堪称“21世纪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只不过主角从英法联军变成了美军。

喀布尔机场跟炸了锅似的,有人扒着 C-17 运输机的起落架往下掉,巴格拉姆基地里100多辆装甲车被当场炸毁,连食堂里没来得及收拾的咖啡机都成了 “遗弃品”。这才四年光景,怎么又突然想回去了?

要弄明白这事儿,得先从美国在全球建军事基地的 “老毛病” 说起。

根据美国2024年发布的《海外军事基地报告》,二战后美国最鼎盛时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了800多个基地,跟撒棋子似的,把全球关键海域、陆路通道全给占了。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有份解密文件,直白写着 “军事基地是控制世界节点的工具”。这话可不是空话,拿巴格拉姆基地举例:

2001 年美军刚进驻,就花了 12 亿美元改造:把原本 3.5 公里的跑道加长到 4.2 公里,能起降 B-52 战略轰炸机;修了可储存 5000 吨弹药的地下仓库,还建了能容纳 3000 人的军营和野战医院,甚至专门设了个 “临时拘留中心”。

要是只打算临时驻军,犯得着费这么大劲吗?明摆着是想在中亚扎下 “永久据点”,一边盯着伊朗,一边辐射南亚。

可到了 2021 年,拜登政府却突然宣布全面撤军,连巴格拉姆基地都扔了。为啥?先算笔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账:

阿富汗战争 20 年,美国累计花了 2.3 万亿美元,平均每天 3.2 亿美元,相当于每年扔出去一个 “沙特 GDP”。2020 年疫情刚过,美国国内有 600 多万人交不起房租,老百姓对着电视里 “每天烧3亿打海外仗” 的新闻,反战呼声直接冲上热搜第一。

再看打仗的效果,2019 年美军中央司令部一份内部报告被《纽约时报》曝光,说阿富汗政府军每天有50人逃兵,塔利班控制的村庄比前一年多了 200 个。有个驻阿美军士兵在社交平台吐槽,“我们出门巡逻得先给部落长老送茶叶,不然随时可能踩地雷,这仗打了个寂寞”。

这种情况下,拜登政府撤军其实是 “止损”:再耗下去,钱没了,民心也没了。

现在特朗普又提 “夺回基地”,可不光是“口嗨”,得看时机,他这时机选得特别耐人寻味。

根据CNN的民调,2024 年大选前,有62% 的选民对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不满,其中 “阿富汗撤军混乱” 是最受诟病的点。

特朗普这时候喊 “夺回基地”,明着是说 “拜登软弱”,暗着是给选民画饼:“我能让美国找回面子”。

更巧的是,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国通胀率还维持在4.8%,汽油价格比去年涨了15%,老百姓抱怨声不断。特朗普抛出 “战略基地” 这个话题,刚好能转移大家对国内民生的注意力,这招,他2016年竞选时就用过,当时靠 “重建美军” 的口号拉了不少选票。

但话说回来,真要 “夺回” 巴格拉姆基地,哪有那么容易?

先看基地现状。

《卫报》记者今年3月去实地探访过,原来的跑道裂了好几十道缝,碎石子能没过脚踝;以前储存航空燃油的 12 个巨型罐子,被塔利班改成了蓄水池,用来灌溉周边的小麦田;连当年美军的指挥中心,现在都成了阿富汗临时警察的宿舍。

要重新启用,至少得花8亿美元修复,还得派工程兵部队驻场3个月,这是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给出的评估结果。当然,按照美军的习惯,真要搞起来,肯定还得追加预算,毕竟,咖啡机很“贵”的。最终8亿可能只是个零头。

再看兵力问题。

美国国防部今年6月发布的《全球兵力部署报告》显示,目前美军在中东有3.5万人(主要盯伊朗),欧洲有8.2万人(重点防俄罗斯),亚太地区还有15万人。能调动的机动兵力满打满算也就 5 万人。可路透社援引美国前中央司令部司令麦肯齐的话说,要守住巴格拉姆基地,至少得派 1.2 万人,还得配 “爱国者” 防空系统、AH-64 武装直升机。

这意味着,要么从欧洲抽兵,要么从亚太调人,不管动哪头,都会让其他地区的防御出现漏洞。

更头疼的是后勤。

阿富汗是个内陆国,没有出海口。美军要是再驻军,物资只能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运进来,走喀布尔公路到巴格拉姆。这条线全长1200多公里,2021年撤军前,平均每星期就有3辆补给车被塔利班袭击。现在塔利班掌权后,在这条路上设了 20 多个检查站,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采访的巴基斯坦运输商说,“现在拉美军物资,跟送命没区别,给多少钱都不干”。

还有个绕不开的坎:阿富汗塔利班的态度。

塔利班发言人穆贾希德直接在采访中怼回去:“阿富汗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阿富汗人,任何外国军队想回来,都得先问过我们的枪口”。而且现在塔利班控制着阿富汗 90% 以上的领土,手里还有当年美军遗留的2000多辆装甲车、300多门火炮。真要硬碰硬,美军未必能占到便宜,这是美国兰德公司今年4月《阿富汗局势评估报告》里的结论。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同样是美国占领过的国家,为啥阿富汗撤军了,利比亚却没撤?这就得从两个国家的 “价值差异” 说起了。

先看利比亚的 “硬通货”—— 石油。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利比亚每天产油120万桶,其中 80% 出口到欧洲,而欧洲进口石油的15% 来自利比亚。美国雪佛龙、埃克森美孚两家公司,在利比亚有12个油田的开采权,每年能赚40多亿美元。

反观阿富汗,除了锂矿有点潜力,几乎没什么能让美国企业看上的资源。美国地质调查局2023年的报告说,阿富汗锂矿储量虽大,但开采成本是澳大利亚的3倍,根本不划算。

再看驻军成本。

利比亚的美军驻军规模特别小,根据美国非洲司令部的公开数据,目前在利比亚只有800多名士兵,主要是特种兵和军事顾问,驻扎在的黎波里附近的祖瓦拉空军基地。这个基地是 2011 年推翻卡扎菲后 “顺手接管” 的,不需要大规模改造,每年维护费也就5000万美元,连阿富汗战争日均花费的零头都不到。

更关键的是 “局势复杂度” 不同。

利比亚推翻卡扎菲后,虽然分成了东西两大派,但没有像塔利班那样统一的 “反美力量”—— 东部的哈夫塔尔武装靠美国武器支持,西部的民族团结政府靠美国情报援助,两边都得看美国脸色。而阿富汗的塔利班,从2001年就跟美军死磕,20年里没服过软,这是本质区别。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有篇分析说:“在利比亚,美军是‘平衡者’;在阿富汗,美军是‘入侵者’,身份不同,处境自然不一样”。侵略者还能被说出两种花样。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地缘位置的 “实用性”。

利比亚位于北非,靠近地中海,美军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军基地出发,3小时就能到利比亚;而阿富汗深处中亚,离美国最近的军事基地也在卡塔尔,飞过去得8小时。一旦有事,利比亚的美军能被快速支援,阿富汗却得 “长途奔袭”,这对讲究 “快速反应” 的美军来说,差别太大了。

回到特朗普的 “回阿富汗” 计划,其实还有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只提 “夺回基地”,却没说 “要花多少钱”“派多少兵”“待多久”—— 这些关键问题全是空白。

根据《华盛顿邮报》获得的白宫内部文件,特朗普团队从今年3月就开始研究 “重返巴格拉姆” 的方案,但直到现在都没拿出具体预算,连国防部都在私下抱怨 “这是拍脑袋的想法”。

再看美国国内的反应,皮尤研究中心今年7月做的民调显示,68% 的美国人反对 “再次向阿富汗派兵”,其中55%的共和党选民也持反对态度 ——20 年战争死了 2461 名美军士兵,伤了 2 万多人,这个代价美国人记着呢。

前国防部长埃斯珀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说:“重新驻军阿富汗是最蠢的决定,风险比收益大10倍”。

还有个现实问题:美国现在没钱了。

根据美国财政部2025年6月的数据,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经突破 35 万亿美元,每年光付利息就得6500亿美元。要是再在阿富汗开仗,每年至少得花500亿美元 —— 这笔钱从哪儿来?要么加税,要么砍社保,不管选哪个,都会得罪选民,特朗普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尤其今年特朗普的口号就是给美国省钱,给美国挣钱,自相矛盾的事,他还是能分清的。

这么一梳理,就能明白特朗普喊着 “回阿富汗”的真实意图了。

这句话,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大选前拿 “战略基地” 当噱头,既骂了拜登,又显得自己 很能耐,还能转移国内矛盾,你看,一举多得,估计他又要夸自己是个大天才了。

至于能不能真的回去,他其实没那么在乎,就像当年他喊着 “建边境墙”,最后快到期了也没建完一样。

说到底,特朗普的 “阿富汗计划”,就像一场热闹的戏,锣鼓敲得响,却没多少真东西。等大选结束,说不定他自己就先把这事儿忘了。毕竟对他来说,喊口号比办实事容易,画大饼比解决问题轻松。

来源:大碗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