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俺们宜阳县这块地方啊,老早就有人烟了。说起村名的由来,那可是百花齐放。有按姓氏起的,有按地理实体取的,还有根据传说故事来的。最多的就是按姓氏和地理特征起名,这说明咱们这儿的人啊,看重家族根脉,也懂得依山傍水过日子。
俺们宜阳县这块地方啊,老早就有人烟了。说起村名的由来,那可是百花齐放。有按姓氏起的,有按地理实体取的,还有根据传说故事来的。最多的就是按姓氏和地理特征起名,这说明咱们这儿的人啊,看重家族根脉,也懂得依山傍水过日子。
好比说张坞镇,这名儿是从西魏时候一个叫张白坞的好汉来的。那会儿他组织义军在这儿驻扎,地名就这么传下来了。你看看,咱们宜阳人自古就有反抗压迫、自强不息的精神。
段村也是这么来的。唐朝褒国公段志玄葬在村西头,他的家仆在这儿定居,为了纪念他,就叫段村了。这说明咱们宜阳人重情重义,不忘恩情。
马朝沟村就是这样,村南山坡上有五道小岭,岭头都朝着村子,像五匹马朝沟,就这么叫开了。咱们宜阳人起名字就是这么直观形象。
高桥村的来历也很实在。早年南山老君沟的水流到这儿往北注入洛河,为了方便两岸人来往,就在观音庙前架了座很高的桥,村子就叫高桥了。你看,咱们宜阳人自古以来就热心公益,乐意助人。
平泉村的名字好听吧?相传那儿早年有三个泉眼:龟泉、眉泉、凤泉,各泉水面相平,所以叫平泉。七峪村呢,是因为村子在花果山、岳山主峰下七条大沟汇合的山谷里。旧关村的名儿听着就险要,汉魏时候那儿是驿道要冲,路不好走,是个难关,后人就管那儿叫旧关了。
东店村的名字记下了当年的繁华。因为在县城东边,古时候设有店坊,所以叫东店。又因为离旧县衙七里地,也叫七里店。1970年建郑州铝厂宜阳矿的时候,还在村南山麓发现过张思叔的墓葬。这说明咱们这儿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商业发达。
石陵村就是这么来的。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墓在那儿,原来叫石家陵,后来简化成石陵了。现在石陵西洼还有石敬瑭墓可考。一个村子名能和皇帝扯上关系,不简单。
灵山村因背靠佛教圣地灵山而得名。山上有灵山寺,金代重修过,是豫西有名的名胜。这说明咱们宜阳也是个佛缘深厚的地方。
最让我感动的是甘棠村。西周时候的召伯巡行到这儿,在棠梨树下处理公务。《诗经》里还有三章《甘棠》是歌颂召伯的呢。如今村南还有“召伯听政处”的古碑。北魏时候还在这儿设过甘棠县。召伯是个清官,不肯扰民,宁可住在棠树下的草棚里办公。这说明咱们宜阳自古以来就是出清官、好官的地方。
韩城镇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地方,古韩国的都城啊。从东周到唐朝初年,这儿都是这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
福昌村也在韩城镇。隋朝时候这儿建了福昌宫,到唐朝武德二年,宜阳县改名福昌县,这儿就是县衙门所在地。虽然元朝以后又改回宜阳县,但福昌这个名字一直留下来了。想想看,一个村子名里带着“福”和“昌”字,不就是盼着福气兴旺吗?
岳社村的名儿就是这么来的。过去每逢春秋两季,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岳山赶庙会,上山下山都要在岳社村落脚,慢慢儿就形成了香火旺盛的神社,村子也就叫岳社了。这说明咱们这儿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气旺的地方。
礼渠村的故事最体现咱们宜阳人的精神。清朝乾隆年间,村里和邻村为修渠闹纠纷,县令公正断案,两边儿都以礼相待,最后渠修通了,就取名叫礼渠。这说明啥?说明咱们宜阳人讲道理、守规矩,遇到事儿不蛮干,而是找官府说理去。
官庄村的名字也有来历。传说战国时候韩王怕秦国打过来,逃到韩城,他的官员家属就住在这儿,所以叫官庄。城角村就更直接了,那就是当年韩国都城的东北角。
柳泉镇的名儿来自汉代大将军周亚夫,他曾经在这儿屯兵。那儿柳树多,还有甘甜的泉水,所以叫柳泉。
鱼泉村的传说更神奇。汉光武帝时候,有个将军追着一只白鹿到这儿,白鹿忽然不见了,地上冒出一股清泉,就叫白鹿泉。后来泉里还有金鱼游来游去,所以就改名鱼泉了。多美的故事啊,听着就让人觉得这片土地充满灵性。
西石村的名字听着普通,里头却藏着先人的智慧。战国时候,上庄村有人得罪了君王,全村人都逃到这儿来。这儿到处是石头,易守难攻,就取名石村。后来为了和其他叫石村的村子区分开,才改成西石村。你看,这不起眼的名字里,藏着先人求生存、图安定的智慧。
王莽村的名儿跟王莽撵刘秀的传说有关。原来叫王马村,因为传说王莽撵刘秀时候在这儿住过,就改叫王莽村了。老百姓就爱把历史传说和地名联系起来,这样记得牢。
秦王寨的传说最带劲儿。说是秦始皇灭韩国后东出函谷关,在这儿安营扎寨。还有一说更详细,说是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想打通三川,派丞相甘茂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都没打下来,死伤惨重。后来就在韩城西边三里地的一个高地上扎营,那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就是现在的秦王寨。不管是哪个说法,都说明咱们这儿是个兵家必争的要地。
演礼沟的名字有个惊险的故事。说是王莽撵刘秀到这儿,追兵快赶上了,刘秀看见个农民在犁地,就藏到犁沟里,所以原来叫“掩犁沟”,后来慢慢叫成了演礼沟。你看多险啊,要是没那个犁沟,历史可能就改写了。
鸣鹤村的名字很有诗意。说是周平王有个谋臣因为皇帝昏庸,辞官不干,骑着鹤往西去,路过这儿时仙鹤长鸣几声,所以叫鸣鹤。这故事听着就仙气飘飘。
李王屯的名字经历了变化。原来叫“吕望村”,因为传说姜子牙(吕望)带兵在这儿住过,后来慢慢叫成了李王屯。语音的变化也挺有意思的。
锁营村的来历有意思。说是宋朝有个姓锁的京官得罪了朝廷,带着全家逃到这儿隐居,所以叫锁营。这说明咱们宜阳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夏街村的名儿从唐代就开始了。说是程咬金在瓦岗寨为王的时候,在这儿洛河上架桥,尉迟敬德监工,还设了马厩,所以叫“闲厩辅”。清朝光绪年间改成闲街村,后来就演变成了夏街村。
李寨和马蹄沟的传说都跟历史人物有关。李寨说是唐朝程咬金带兵到过这儿;马蹄沟说是明朝有个带兵将领李四声在这儿驻防。
周过和会卦村的传说都跟周公有关。周过是传说周公从这儿路过;会卦是说周公和桃花女都在这儿给一个村民算卦,说法还一样,村子就叫会卦了。这说明咱们这儿自古以来就信这个,讲究个吉利。
严过村的名儿文绉绉的。说是东汉名士严子陵曾经路过这儿。严子陵是谁?那可是个有名的高士,宁可隐居也不当官。他能从咱们这儿过,说明咱们宜阳是个好地方。
程子村的来历更让人敬佩。说是早先村里有个姓程的读书人,学问好、人品更好,大家都叫他“程夫子”,村子就这么得了名。你看,咱们宜阳人自古以来就敬重读书人、看重人品。
有些村名的来历不止一种说法。盐镇镇的名儿就有两个说法。一是明朝国家在这儿设了食盐转运站,官运山西解池的盐到这儿,再分销到各处。还有个神话传说,说是有头“盐猪”(象征出盐的动物)想在这儿安家,嫌地方小,整天叫“卧不下”。有个放牛娃听烦了,说“卧不下你就走吧”,盐猪就扭头到山西解县安身去了。所以这儿也叫“盐抹”,因为是集镇,就叫盐镇了。这说明咱们这儿自古以来就是物资集散地,商业重镇。
三乡镇的名儿也有两说。一是古时候三个小村子为了防土匪,合并成一个镇。二是地势“三面是崖,筑一侧就能成寨”,像口箱子,所以叫“三箱”,后来慢慢叫成了三乡。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咱们宜阳人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白杨镇的名字听着就挺拔。说是七八百年前这儿还是些小村子,后来土匪闹得凶,大家就聚到一块儿成了大镇。明清两朝都派重兵在这儿驻守,叫“白杨戍”。又因为村边有棵大白杨树,好几丈高,所以又叫白杨树。清同治元年为了防土匪,修了寨墙,才改成白杨镇。这说明咱们宜阳人自古就知道抱团取暖,共同抵御风险。
庄科村的说法有两种:一说这儿土地肥、水草好,最早来的人家种出好庄稼;二说这儿全是课租地,民间叫“庄课”,后来叫成了庄科。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咱们这儿是块风水宝地,种啥长啥。
高村镇的名字有个有趣的来历。说是王莽撵刘秀到这儿突然没路了,王莽就说这儿是“道头”。民国十八年土匪从这儿过,觉得“道头”不吉利(“道”和“到”同音),就改叫高村了。老百姓就信这个,图个吉利。
穆册关的名字有来历。说是古时候有个姓穆的在这儿当巡检,生了个儿子叫册,所以叫穆册。又因为这儿是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所以叫穆册关。明朝时候这儿设穆册镇关巡检司,是个重要关口。
上观乡的名字和道教有缘。据史料记载,上观有个道观,是道教创始人张陵传道修炼的地方。观上面和下面各有一个村,叫“观上”和“观下”,后来觉得不顺口,就改成“上观”和“下观”。因为乡政府在上观,所以就叫上观乡了。这说明咱们宜阳也是个道教文化深厚的地方。
后庄村的名儿是明永乐皇帝朱棣亲口赐的。村里还有个家风家训馆,展示着古代名人和全村村民的家风家训,“传祖训、立村规、正家风”成了后庄村最响亮的精神文化名片。数百年来,后庄人以淳朴孝道、积极进取的精神,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出了不少民族气节高尚、家国情怀浓厚的人。这说明咱们宜阳人重视家庭教育,讲究家风传承。
莲庄镇的名字是清朝一个河南知府给改的。原来叫“廉庄”,知府来视察,看村南有莲花山,村北有洛水环绕,就像莲花漂在水面上,景色美得很,就把原来的“廉庄”改叫“莲庄”了。这说明咱们这儿风景好,连当官的都夸。
莲庄镇还是明朝兵部尚书王邦瑞的故里。王邦瑞从小聪明伶俐、有胆有识。做官后得到嘉靖帝器重,在宁夏兴修水利,开挖3条干渠,缓解了当地连年旱灾。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地头盖起“尚书庙”,每逢节庆,都要摆上供品纪念他。这说明咱们宜阳出人才,出的还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甘棠村的故事最让人感动。西周召伯在甘棠树下体察民情、处理政务,对百姓端来的茶饭都一一谢绝。召公走后,百姓感念他的奉献,便将他乘凉的甘棠树保护起来,村子也就命名为甘棠村了。这就留下了“甘棠遗爱”的成语,指对离去之人的怀念,或赞颂离去官员的政绩。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宜阳曾名甘棠县。如今,村内仍保留着“召伯听政处”的清朝石碑,“棠荫秋景”还是宜阳古八景之一。
这儿有历史:从战国韩都到历代重镇,历史底蕴深厚;有文化:李贺的诗歌、召伯的德政、佛教道教文化,文脉绵长;有精神:讲团结、守规矩、重情义、敢抗争,精气神十足;还有正能量:盼丰收、图吉利、求安稳、向美好,永远向阳而生。
来源: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