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罗永浩在西贝消费830元后,公开吐槽疑似吃到预制菜,这事很快成了餐饮圈和消费市场的热门话题。现在大家都在说,从法律上看西贝大概率能赢,但就算赢了官司,它在消费者心里的口碑和信任,怕是要打个折扣。
近期罗永浩在西贝消费830元后,公开吐槽疑似吃到预制菜,这事很快成了餐饮圈和消费市场的热门话题。现在大家都在说,从法律上看西贝大概率能赢,但就算赢了官司,它在消费者心里的口碑和信任,怕是要打个折扣。
老实讲,这事的核心矛盾其实是“预制菜”的定义问题,法律说的和咱们老百姓理解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去年3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过一个关于预制菜的通知,里面明确定义预制菜是工业化预加工、不添防腐剂、加热就能吃的预包装菜肴。
但通知也说了,主食类食品、即食沙拉,还有中央厨房给自家门店送的净菜和半成品,都不算预制菜。西贝作为连锁品牌,食材基本靠自有中央厨房制作配送,到了门店只需要加热就能上桌,这套流程刚好符合“非预制菜”的法律界定。
这就像平时说的轻伤鉴定,普通人看着鼻青脸肿觉得挺严重,可法律有严格标准,认知差就在这儿摆着。
但法律认不代表消费者认,打开网上的评论就知道,除了西贝自己筛选过的官方评论区,支持它的声音没多少。餐饮行业本质是服务行业,口碑才是能长久做下去的根基,这点西贝好像没拎太清。
本来想吐槽几句可能就过去了,毕竟罗永浩当初也就是随口一说,热度说不定几天就降了,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应对,实在让人看不懂。他公开说要起诉罗永浩,还晒出了消费账单,这事甚至被质疑泄露消费者隐私。高调回应了半天,却偏偏避开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食材是否透明”的问题。
跟罗永浩这种擅长做流量运作的人打嘴仗,如此看来,确实不是明智之举,反而把自己推到了舆论的对立面。
其实预制菜本身没那么可怕,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菜,在卫生标准和食材把控上,往往比街边小店更规范。经常出差、没时间做饭的人,应该最有体会,预制菜确实能解决吃饭便捷性的问题。
但咱们也能理解大家对“锅气”的偏爱,妈妈现炖的牛肉、现炒的鱼香肉丝,那种烟火气是预制菜比不了的。消费者真正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这个东西,是“花了现做菜的钱,吃的却是预制菜”的落差。
西贝的定价不算低,人均消费超过80元,一份素炒油面43元,乡村烧茄子卖到68元,这个价格已经赶上中高端餐饮了。
可端上来的菜,是中央厨房冷冻了几个月的半成品,换谁都会觉得“不值”。更关键的是“透明”两个字,就像转基因食品,大家都希望商家明确标出来,在乎的人能避开,不在乎的人也能选性价比合适的。
西贝要是能坦诚说“我们用中央厨房配送食材,门店加热后上桌,符合国家非预制菜标准”,而不是硬说“百分之百不是预制菜”,争议说不定会小很多。
我还查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3年的报告,里面提到西贝、真功夫这些连锁餐饮的预制菜占比不低,而且西贝自己之前还推出过“贾国龙功夫菜”这种预制产品,现在却否认门店食材的预制属性。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只会让消费者更不信任。
有人说连锁餐饮不用预制菜没法快速出餐,这话其实没毛病。绿茶、老乡鸡这些品牌也靠中央厨房,可为什么就西贝的争议最大?
很显然,问题出在性价比和透明感上。消费者能接受预制菜,但不能接受“花现炒的钱吃预制菜”;能接受高价,但不能接受高价背后连“食材来源和制作方式”的知情权都没有。就像爱马仕,虽然贵但明说自己针对高端人群,消费者就算不买也不会多指责;可西贝一边卖高价,一边回避关键信息,大家自然会问“这溢价到底体现在哪儿”。
说到底,预制菜的争议本质是信任危机。老百姓不是排斥工业化餐饮,是担心那些“看不见的隐患”,比如食材保质期是不是太长,有没有商家违规加防腐剂。
虽然国家规定预制菜不能加防腐剂,但消费者心里的顾虑不是一句规定就能打消的。看待预制菜也该客观,纯天然食材不一定安全,合规的预制菜也未必有害,关键看商家有没有违规,有没有隐瞒信息。
这场争议里,贾国龙真正的对手不是罗永浩,是消费者的信任。就算西贝打赢了官司,要是不解决“透明化”的问题,口碑也难挽回。作为消费者,我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明明白白消费:知道自己吃的是预制菜还是现做菜,愿意为现做的锅气多花钱,也能接受为预制菜的便捷买单。
来源:萌萌思密达